APP下载

巧构图,生解法,悟启示

2021-01-05徐强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路分析教学

徐强

[摘  要] 文章通过对2020南通中考数学试卷第24题的分析与“十四种”解法思路的探究,感悟出如下启示:“折叠”类几何综合题,教学时要“以题固知,关注折叠之不变;以题强能,关注折叠之变;以题展思,关注折叠之设计”.

[关键词] 折叠;分析;思路;教学

“折叠”类几何综合题一直是全国各地中考的必考试题,这类问题往往以三角形或四边形为背景,涉及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图形折叠的规律、全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主要考查数形结合、转化、几何直观、推理等思想与方法,核心体现图形与几何中“算”与“证”的本质,即“算”是“运”的过程、“计”的方法,“证”是推理中的“寻道”、联想中的“发现”. 本文结合2020南通中考数学试卷第24题,尝试从不同角度探究“折叠”类问题的解法,以及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试题分析

试题  (2020南通中考)在矩形ABCD中,AB=8,AD=12,折叠矩形ABCD,使点A落在点P处,折痕为DE.

(1)如图1,若点P恰好在边BC上,连接AP,求的值;

(2)如图2,若E是AB的中点,EP的延长线交BC于点F,求BF的长.

分析 本题以矩形为背景,巧妙地把轴对称变换融入其中. 从题目呈现的结构特点看,(1)问是解决(2)问的基础和梯子,能为(2)问的解答提供更多路径. 对于(1)问,学生容易上手,即先根据对称的性质得到相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再根据互余角间的关系得到相似的判定条件,该问绝大多数学生能得分. 对于(2)问,解答的方法很多,学生答题时选择的余地较大,从而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题目考查的核心来看,一是能发现折叠前后线、角、图形之间的联系;二是能灵活运用矩形性质、相似(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角平分线性质等知识;三是熟悉常规的几何模型,并能迁移、构造,这对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能力要求较高. 下面以(2)问为例进行剖析.

解法赏析

解法1 如图3,分别延长FE,DA交于点G. 易证△AEG≌△BEF,所以AG=BF,GE=EF. 由∠BEF=∠GEA=∠GDP,可证△GEA∽△GDP. 于是===. 设BF=AG=x,则GP=3x,GE=3x-4,GD=3(3x-4). 所以3(3x-4)=x+12,解得x=3. 所以BF=3.

解法2 如图4,分别延长DE,CB交于点G,连接AP,BP. 可证△APB为直角三角形,BG=AD=12,GE=DE=4,又△ABP∽△DEA,所以AP=3BP. 所以BP=. 又△BPF∽△GEF,所以===,解得BF=3.

评析 解法1和解法2以中点为出发点,构造全等三角形,实现了等线段的转移,结合折叠获取的线与角之间的关系,利用相似,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解法3 如图5,分别延长DE,CB交于点G,过点P作PH∥CG交DG于点H. 易证BG=AD=12. 因为∠ADE=∠PDE,所以可证PD=PH=12. 又△EHP∽△EGF,所以==. 设EF=x,则GF=3x,BF=3x-12. 于是在Rt△EBF中运用勾股定理,有16+(3x-12)2=x2,解得x=5或x=4(舍去),所以EF=5,BF=3.

解法4 如图6,分别延长DC,EF交于点G. 根据翻折和平行线的性质可证GE=GD. 设GE=GD=x,则PG=x-4. 在Rt△DPG中,运用勾股定理,有x2=122+(x-4)2,解得x=20. 所以CG=12. 又△EBF∽△GCF,所以可求得BF=3.

解法5 如图7,过点E作EH∥BC,分别交PD,CD于点G和点H. 可证△EPG≌△DHG,于是得EG=DG. 设PG=x,则EG=12-x. 在Rt△EPG中运用勾股定理,得42+x2=(12-x)2,解得x=. 又△EBF∽△GPE,所以可求得BF=3.

評析 解法3至解法5,基于折叠过程中折痕即为角平分线,联想构造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获取等线段,设元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建立方程,从而得解.

解法6 如图8,过点P作GH∥AD,分别交AB,DC于点G和点H. 可证△PHD∽△EGP,得===. 设EG=x,则PH=3x,HD=4+x,GP=. 于是有+3x=12,解得x=. 再由△EGP∽△EBF,可求得BF=3.

解法7 如图9,延长AB到点M,使BM=4,延长DC到点N,使CM=4,连接MN,延长EF交MN于点G,连接DG. 易证四边形AMND为正方形,△DPG≌△DNG. 设MG=x,则NG=12-x=PG. 所以EG=16-x. 在Rt△EMG中运用勾股定理,得82+x2=(16-x)2,解得x=6. 再由△EBF∽△EMG,可求得BF=3.

解法8 如图10,连接AP,过点P作PG⊥AB,垂足为G,则△APG∽△DEA. 所以=. 设GP=x,则AG=3x,EG=3x-4. 在Rt△EGP中运用勾股定理,得42=x2+(3x-4)2,解得x=或x=0(舍去). 又由△EGP∽△EBF,可求得BF=3.

解法9 如图11,过点P作PG⊥AB,垂足为G,PH⊥AD,垂足为H,连接AP,则△AGP∽△DAE. 于是有=. 设GP=x,则AG=3x=PH,HD=12-x. 在Rt△PDH中运用勾股定理,得(3x)2+(12-x)2=122,解得x=或x=0(舍去). 所以PH=,HD=. 所以tan∠HDP=tan∠BEF=. 所以BF=3.

解法10 如图12,分别延长DP,AB交于点G,则△GPE∽△GAD. 所以==. 设PG=x,则AG=3x,EG=3x-4,DG=3(3x-4). 于是3(3x-4)=12+x,解得x=3. 又△EPG≌△EBF,所以BF=PG=3.

解法11 如图13,延长DP交BC于点G,连接EG. 可证△EBG≌△EPG,于是tan∠BEG=tan∠ADE=,所以BG==PG,GC=. 所以GD=. 又△GPF∽△GCD,所以=,解得GF=. 所以BF=3.

解法12 如图14,过点E作EG⊥EF交AD于点G,则EG∥DP. 可证EG=DG,设EG=DG=x,则AG=12-x. 在Rt△AEG中运用勾股定理,得x2=42+(12-x)2,解得x=. 所以AG=. 又△GAE∽△EBF,所以=. 所以BF=3.

评析 解法6至解法12,由矩形的特殊性、折叠产生直角,以及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中垂线,构造“K”形、“十字架”形、“斜交”形等相似模型,为边角沟通架构桥梁,解决问题.

解法13 如图15,连接DF,设BF=x,PF=y,则CF=12-x. 在Rt△BEF中运用勾股定理得x2+42=(4+y)2,在Rt△PFD和Rt△CFD中运用勾股定理得y2+122=(12-x)2+82,解得x=0(舍去)或x=3. 所以BF=3.

评析 解法13通过直接设元,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凸显方程思想.

解法14 如图16,以B为坐标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0,8),D(12,8),E(0,4),直线DE的解析式为y=x+4. 所以直线AP的解析式为y=-3x+8. 可求得两直线的交点为,,所以P,. 所以直线EF的函数解析式为y=-x+4. 所以F(3,0). 所以BF=3.

评析 解法14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解题,实现数与形的完美转化,线段长通过点的坐标转换.

纵观以上解法可以发现,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挖掘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重在考查学生从形的角度突破,从数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路径. 当然,解决本题时,重在图形的构造,那如何构造呢,关键是抓住题眼,如中点的联想、折痕的本质、矩形中直角的价值等.

教学启示

1. 以题固知,关注折叠之不变

解决折叠类几何综合题是建立在足够的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因此,教学时要以题固知,关注折叠之不变;要依托题目不断进行相关重点知识、规律、基本图形、常用辅助线的再回顾与巩固,这样才能具备联想转化的基础,才能厚积薄发.

如教学本题时,首先可以结合条件观察图形,并设置引导性问题“图中有哪些熟悉的基本图形(模型)”“图中哪些线段已知,哪些线段可求” 等,从而依托题目回顾并巩固学生在初中几何学习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如“翻折”是全等变换,而折叠的本质是轴对称,所有对应的元素满足轴对称性质;相似的基本图形;倍长中线等.

其次,不管折叠的背景如何变化,要让学生感知折叠之不变,尤其是对称轴在折叠过程中体现的几何性质——角平分线与中垂线性质. 以此为基础,渗透方法:①标(相关等线段、角),②表(未知线段)(设参数,用工具,如相似、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③求(建立方程,同时关注基本几何模型构造,如等腰三角形、“十字架”模型等). 由此抓住图形变化过程中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2. 以题强能,关注折叠之变

折叠类几何综合题中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往往较为隐蔽,因此教学时要以题强能,关注折叠之变,注重读题、析图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这是关键.

教学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如何读题思考,让他们学会审题. 如本题教学时可以设置“由折叠这一条件,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由中点这一条件,你想到了什么”等引导性问题,从而有意识地强化学生抓熟悉的图形、特定条件联想、类比对应模型的思维方法,寻找“新”问题与“旧”模型之间的关联.

其次,要不断地渗透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路径,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折叠之变的规律:一变折叠对象,不能局限于矩形、正方形,实际上三角形、圆、其他规则图形中都可以设计出折叠问题;二变折痕位置,通过折痕位置的变化,构造出不同的折叠后图形,从而形成不同形式的问题链;三变折叠次数,进一步丰富图形组合. 教学过程中,若能紧抓“三变”,必能让学生把理解的知识、形成的基本技能迁移到不同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方法的进一步内化.

3. 以题展思,关注折叠之设计

折叠问题类型众多,具有“一题多解、多变”的特点,教学时可以“以题展思”,关注折叠之设计,持续关注思维方式方法的拓展,这是核心.

首先,既要注重变中的不变,也要注重变化中的联系.

如本题,毫无疑问,从(1)问到(2)问,从图1到图2,两者之间肯定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先比较一下两个图形的变化和联系,找一找两个问题的共性. 容易发现,如图17,连接AP,线段AP依然可求;过点P作GH∥BC,分别交AB,CD于点G和点H,依然有“一線三等角”模型;∠GEP依然等于∠ADP;很多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依然存在……

当然,图形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关系、模型. 当学生对图形和问题已经熟悉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有序地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 如求线段的长度可以从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方面入手.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变式设计. 好的思维方法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吃. 在教学中,若能开展折叠问题探究,那对折叠问题的本质理解必能事半功倍. 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实施:一是给出折叠图形,让学生添加条件解决问题;二是给定折痕,让学生思考折叠后对应点落的位置变化;三是改变问题形式,由求线段的长走向问题的多样性. 真正让学生获取折叠问题思考的“序”,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

猜你喜欢

思路分析教学
不同思路解答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换个思路巧填数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