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2021-01-05赵诗炜
摘 要: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近年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积极作用。当代教师应摆脱传统的以知识为核心、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思想。教师需要找准自身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发散型思维,采取情境式教学法引导和鼓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数学学习意愿。这样的做法既能够让学生对以往枯燥的数学学习有所改观,也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就感,使教师更加积极地投入教学事业。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处理数学问题,再反过来用数学知识将生活难题简单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开数学奥秘,切实做到自主学习。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情境教学的原则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1-0049-03
作者简介:赵诗炜(1992.3—),女,江苏苏州人,江苏省陆慕实验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引 言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经验的建构,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教师要认识到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从教学内容本身出发,利用轻巧的小构思去解决数学难题,让无趣的数学学习环境瞬间趣味盎然,带领学生共同思考问题,保证课堂学习的高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向学生发文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故事去构建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与教师积极互动,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1]。同时,教师也要根据现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来创设在他们理解能力范围内的有效教学情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当前我国不断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做到以人为本,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提高其自主能动性,使其能够积极接受数学知识。众所周知,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鍛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引导其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思、有所获、有所用。教师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成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加深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创设出有效的、适当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状况,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问题情境创设理念
由于深受以前旧式教育理念的长久熏陶,依然有许多教师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让学校安心、家长放心的问题上,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如何做好教育工作、如何创设有效情境的深入研究。由于教师对创设教学情境了解得还不够透彻,在设置问题时没能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新知识做好衔接,导致创设问题情境后产生的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缺少对自身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的训练,部分教师只是在生搬硬套,过于形式化地去创设问题情境,缺乏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认知,容易在课堂中出现教学讲解上的定位错误,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二)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
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形式,反而忽视了有效教学情境得以创设的前提。让小学数学课堂从索然无味到趣味盎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减少他们内心对数学学习的畏惧,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但是仍有很多教师没有挣脱老式教学模式的束缚,还是采取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直接照搬课本中或参考文件里的过时案例,可想而知,学生已经无法对这种课堂学习产生兴趣,与教学情境间没有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结,认为数学是一门深不可测、学不懂的课程,很难开展自主学习。
(三)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不符
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对症下药,准确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在应对一切未知而又充满挑战的事物时不会选择退缩,而是想要一探究竟、弄清真相,但是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对学生还了解得不够透彻,在设置问题时没能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现学知识做好衔接,使得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再加上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实现从易到难的层层递进,使学生一时难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也就导致原本的教学目标偏离,学生并没有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教师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会在课程教学前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程知识,提高其自主能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以保证为学生讲解新知识之后,学生能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探求正确答案。反之,不仅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任何提高,还很可能让学生丧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从内心对小学数学提不起任何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他们的精神集中度又相对分散,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在高度集中状态,在课堂上开小差的情况时常发生。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创设具有故事情节的问题情境,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故事描述得绘声绘色,让学生大概明白情境,感觉数学学习不是枯燥的,反而充满趣味,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边学边玩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知识。
(三)层次性原则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囊括范围广,并且层次丰富,因此,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需要提前设想哪一种教学方式更富有层次感,怎么设计问题才能使问题之间衔接得更加紧凑,即能够通过一个知识点引申到另一个知识点,进而使得学生在思考与分析问题时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
(一)将生活实践融入问题情境创设中
实践分为很多种,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身体各个组织的协调活动。小学生更热衷于亲身投入实践操作,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从机械记忆逐渐转变为理解记忆,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知识经验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既学习了知识又能体验到自我探索的乐趣[3]。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积极引进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并将它们改编为可以运用到问题情境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这样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图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呢?圆形的又有哪些呢?大家可以举例子说明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又或者是在讲解加减运算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妈妈给了15块钱让我们去超市买调料,一瓶酱油10块钱,一包盐2块钱,那么我们需要退回来多少钱呢?”引导学生将课堂所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深度思考意识
在需要更深层次探讨问题时,教师可以事先构建场景,从某些方面打破学生传统的思维认知,让他们心生疑惑,继而对此产生兴趣,主动解开这个谜团。而这种思维模式更容易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但是这种概念和方式的构想,也需要教师反复斟酌,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举例来说,学习初期,小学生只对“厘米”的概念有所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发出疑问,让他们用厘米去测算教室的周长,学生就会发现用“厘米”来测算教室周长不合常理,继而教师再适时地引出“米”的概念,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了解“米”这个概念,相比于一般的传统教学理念,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法显然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媒体教学资源形成强烈认知刺激
多媒体资源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学校教学当中,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轻松、活跃、高效地完成课堂辅助教学。基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其有效应用于教学情境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掌握多媒体资源的内在规律,研究其运用的合理之处和优缺点,再根据现今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构建更优质的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做到对课堂的掌控,使课堂庄重又不失有趣,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让他们享受并沉浸其中,只有学生从内心对数学产生喜爱之情,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才能更顺利。多媒体资源种类繁杂、多样,教师要在多媒体资源中挑选与学生契合的资源,为学生创设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的方式把图形的各类动态变换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直觀的方式帮助学生对不同图形变换方法的不同特点进行总结,了解图形变化过程并尝试画出某一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或旋转变化后的图形。
(四)注重课后反馈做好改进工作
众所周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学情完善教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后反馈信息,以此为基础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一样,教师应该重视该创设工作的开放性,在每次课后通过了解学生的反馈情况,让学生对教学环节进行评价,逐渐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从此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调整。
(五)创设有实践环节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及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的方式,推动数学学习活动高效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小组,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例如,教师在讲授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准备相关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联想到正方形的周长为“边长×4”,通过探究得出长方形的周长为“(长+宽)×2”。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六)通过故事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兔子和小狗一起参加跑步比赛,他们按照相同的速度分别沿着长方形路线与正方形路线跑,问:“谁能先到达终点?为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通过与故事结合的方式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图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学习效果[4]。
结 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从多维度探索教学方法,利用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如何解决情境中产生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及各方面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蔺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6):53,61.
[2]纪春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2018(28):109-110.
[3]韩增侠.刍议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6(27):322-323.
[4]高英.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17(36):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