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之我见
2016-12-17周得亮
周得亮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是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具有积极的教学作用。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简要的分析,来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为实践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分析;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67-2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体现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共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而问题作为数学的灵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情境、数学模式、解释、应用及拓展的模式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来激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含义
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对一定客观条件的精心设计,例如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学习材料、解决问题办法等,并有意识地设疑问、揭矛盾、设迷局,从而使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处在欲言不能,欲求不得的状态,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知识有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内驱力,唤醒其思维,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究地去学习。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作用
1.问题情境创设恰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强调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属于“情感与态度”的领域,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在教学中,过去我们经常关注到兴趣在学生学习活动,所起的动力系统的功能,因为它影响着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方式,关系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在恰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逐渐被开放、富于创造性的互动式课堂气氛所代替,成为激发学生潜力的最佳土壤。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成功,使他们爱学、乐学、学会。
2.问题情境创设恰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既要注重基础,又要把能力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尤其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教学的落实。当前,广大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但是,这个参与需要真正得到落实,这就需要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和时间,使参与的过程开花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一些有意义、典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我们要由只注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应用和拓广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把握数学的本质,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1.利用悬念设计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悬念能够给人一种紧张的心理和强烈的想念,而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之下,恰恰能够激发学生急切、强烈的思维欲望。利用悬念来实现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来定。悬念设置于课前,能够起到特殊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也可以将悬念设置于课尾,使学生在课后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激发其继续思考和不断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课后寻求方法的过程,对下节课的预习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这种利用悬念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印象深刻,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了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中思维活动的效率。
例如:某购物广场张贴了一条巨型广告:“为答谢顾客厚爱,本购物广场特举行抽奖活动,本次活动共设奖金20万元,最高奖1万元,平均每份奖金达到200元。每位顾客消费满500元就有机会获得奖券一张,中奖率100%”。小红在此购物得到奖券一张,撕开后发现奖金为10元,小红感到很失望。于是她又询问周围其他顾客的开奖情况,发现一个也没有超过50元的,小红感到自己被广告误导了,于是气愤地去找购物广场经理讨个说法,经理安慰她说购物广场不存在欺骗行为,并向她出示了下面这张奖金分配表:
小红通过计算,发现平均每份奖金确实是200元,虽然心里仍是想不通,但也无话可说。你能帮小红分析分析,是谁误导了顾客呢?
分析:小红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购物广场设立的奖金平均每份确实是200元,从这点上讲,购物广场没有欺骗顾客。但从表格的数据我们看到:只有10%的奖券金额超过200元,90%的奖券金额不超过50元,所以平均数受到了极端数值的影响而不能代表中奖金额的一般水平,购物广场通过在广告里使用次要的统计数据,误导了顾客。广告中所宣传的数据不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全部特征,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提问:你认为在这个问题里,顾客更关心哪些信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众数。
通过一个生活问题,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新的疑点,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某些情形下平均数的局限性,体会引入众数的必要性,从而引入众数的概念。“奇”中探“趣”比较适合于引入阶段的情境创设。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利用故事情节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典故,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应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选择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数学典故适当地穿插在教学中。
3.利用生活事例实现问题情境的创设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显著。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中,有一类是借助函数的图象解决实际问题,这类问题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首先我展示学生篮球比赛时我班学生一漂亮的远投,利用动画演示篮球入篮所经过的路线,把这道美丽的弧线作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即如何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采用这一学生亲自经历的实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问题的探究。紧接着给出条件,引导学生边读题边在图中标出相应的已知量,并且利用多媒体去掉与研究问题无关的图形,这一细节实质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如何求解析式?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能够想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那么如何建立呢?请他们独立思考并动手画图后尝试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再以小组为单位,比较答案,可以发现答案并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寻求根源,随着坐标系位置的变化,每个点的坐标也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比较可以得到:由于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不同,所以得到的答案也不相同。“那么,哪种建立坐标系的方法会使求解析式的过程比较简单呢?”学生各抒己见后得到建立坐标系的原则:选择特殊的点作为坐标原点,使所设解析式中的待定的系数越少越好!我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片面追求生活化,追求华丽复杂,舍本求末,忽视了学生现实,违背学生认知规律,导致教学低效,我们应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利益悬念、实际问题及数学典故来进行有效情境的创设,使问题情境的教学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云巍.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创新课堂,2010.
[2]付常清.小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教学研究,2010.
[3]张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J].教育模式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