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1-01-05王瑞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涉及很多现实生活和劳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技能有重要帮助。在落实新课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部重点强调劳动教育与语文教育的融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劳动的精神与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劳动教育;渗透
一、 引言
作为优秀的传统美德,热爱劳动是时代永恒的主旋律,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强调其与各学科知识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充分融合劳动教育内容与语文教材知识,让学生习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二、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科特点,抓准渗透劳动教育的契机,采取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达到“以劳启智、以劳树德、以劳强体”的教育效果。通常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即: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阅读。以《邓小平爷爷植树》为例,在课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讨论、阅读和交流,引导学生从劳动的心情、场景、成果等方面来感知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后,鼓励学生对相关劳动类书籍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加深对劳动的了解。
(二)整合性原则
劳动教育的渗透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为依托,对渗透点进行充分挖掘,向学生巧妙传授劳动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千人糕》为例,课文通过对话的方式讲述了米糕制作和生产的不易,旨在让学生学会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因此教师在讲解环节可以对文中蕴含的劳动元素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插图和自己的理解,说说米糕需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方能制作完成。
(三)实践性原则
语文科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机会与学习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及意识。以“我的植物朋友”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手种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对植物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种植过程中的苦和乐。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准确描摹植物的细节,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能很好地感受与体验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获得劳动能力的发展。
三、 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深挖文本
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深挖课文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巧妙渗透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感知劳动的光荣与伟大,增强劳动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以《乡下人家》为例,作者通过描写与乡下人家密切相关的物和景来展现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教师在课堂讲解环节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有初步了解,走进乡下人家,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激发热爱和向往乡村生活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渗透劳动教育,带领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无拘无束、充满生机、和谐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感悟乡下人家对生活的热爱,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生活和故里的优秀品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畅谈自己心中的乡村生活,在表达中体会劳动创造美的深刻内涵。又如:学习课文《少年闰土》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把握当时的社会现实,知晓很多孩子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只能参与农事活动,从而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积极帮助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学生能通过学习文本知识激发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劳动意识,进而实现劳动教育有效渗透的目标。
(二)抓准契机
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写作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主动表达,即与学生的实际相贴近,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和口语交际涉及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素材,教师可以借助讲解习作和口语交际的契机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丰富劳动体验。比如:针对“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习作教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或事物,在观察中善于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耳倾听、用眼观看,对观察所得予以及时记录。这样的观察需要学生付出智力和体力,也属于一种辛勤的“劳动”,学生能写出具有自己独特感受的观察习作,享受劳动带来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又如:针对“做手工”的口语交际,该内容要求学生带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告訴同学自己做的是什么以及怎么做,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布置相应的任务,鼓励学生在家中亲手制作,并做好介绍作品的准备,然后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制作的作品名称和具体的制作过程,从中获得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三)细品词句
为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完美融合,教师应当用心整合教学资源,善于结合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加以准确把握,并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插图来细品关键词句,深刻领悟劳动精神,确保知识的学习回归于生活,形成脚踏实地的良好品行,增强劳动的观念和能力。以《田园四季歌》为例,该课文用凝练简洁、轻松活泼的语言描写出四季的景色和农事活动,辅之以相应的插图来形象地展示出四季的不同,旨在让学生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体会农民的快乐和辛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精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品析关键词句,了解四季的农事活动,对劳动过程加以体悟,即教师先范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比如:教师可以示范朗读诗歌的第二小节,并提出问题:“人们在夏季忙着什么农事活动?”忙到哪种程度?结合插图来说说“戴月光”的意义?人们在夏季还有哪些农事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体会劳动的辛苦、忙碌;鼓励学生结合第三、第四小节的内容思考问题:“从哪里能看出人们面对丰收的喜悦心情?哪些地方能看出人们安乐、富足?”在思考和阅读中感知农民的闲适和安乐。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掌握关于四季农事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等知识,深刻感悟田家生活的辛劳与恬静。
(四)聚篇成类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年级、跨单元等文本进行组合,将相悖文本或共性文本聚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学习中接受劳动教育。通常相悖文本指的是文本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相悖,通过对相悖文本的聚合来形成矛盾张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劳动态度、深刻的劳动意识。比如:课文《妈妈睡了》《慈母情深》《乡村四月》是对辛勤劳动者的歌颂,反映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课文《寒号鸟》《守株待兔》是对贪图享乐者和好逸恶劳者的讽刺。聚合两类相悖文本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强烈意识到劳动的价值,知晓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田园四季歌》《清平乐·村居》是对劳动者劳有所得、安居乐业的反映;《卖火柴的小女孩》《悯农》是对劳动者悲惨处境与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反映。将上述两类相悖的文本进行聚合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领悟,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豪感。共性文本指的是表达方式、文体、劳动形式、主题等方面相同的课文,如《乡下人家》《吃水不忘挖井人》《邓小平爷爷植树》都是对热爱劳动的歌颂。当然教师对共性文本进行组合教学时,应该紧紧围绕语言的探索和实践,辅助以劳动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感受人物自觉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五)注重探究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真正的劳动实践得出,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得出。不同的个体对劳动有不同的理解,而劳动不只单纯局限于体力劳动,也涉及脑力劳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讨论劳动的意义、分享劳动体验、交流劳动体会,学会有机结合实际生活与劳动故事,充分展现自己对劳动的个性理解。以《祖父的园子》为例,文中含有隐性的劳动教育元素,既有与劳动密切相连的土地,也有学生感兴趣的园子,通过分析“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勞作,如种菜、栽花、辨认谷子、铲地、拔草等,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更加喜欢劳动生活,懂得劳动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具体讲解环节,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和探究与劳动相关的问题:“大家在生活中有过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吗?是否在自家的园子中种过植物?如果有,当时心情如何呢?”进而帮助学生全新认知劳动,对劳动带来的乐趣加以感受。可以说,只有将实际生活与文本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断交流,才能让学生对劳动的价值有深刻感悟,感受劳动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六)加强实践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践学习的作用。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时,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路,注重由室内到室外的延展,加强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从而拓展劳动教育的渗透路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语文基础、锻炼劳动技能,实现劳动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以《花钟》为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关于花类的资料,让学生观看资料、阅读课文,了解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感知作者丰富的词句表达与巧妙的写作手法,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养成留心周围事物、认真思考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观察活动,认真观察校园或公园花坛中的花朵,让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晓各种美丽的花都是园丁辛苦种植出来;然后鼓励学生尝试在校园或家中的空地播撒花种,在实践中锻炼劳动技能,增强劳动体验。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时,应该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秉持自主性、整合性和实践性的渗透原则,通过深挖文本、抓准契机、细品词句、聚篇成类、注重探究、加强实践等手段进行渗透,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劳动能力、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的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海龙,刘知晓.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语文建设,2021(10):69-72.
[2]曾惠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J].新一代,2021,25(17):155.
[3]刘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应用分析[J].文渊:高中版,2021(2):1692.
[4]马慧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课例设计[J].课外语文,2020(21):36-37.
[5]杨斯文.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0(9):743.
[6]翟义.语文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J].文学教育,2021(4):179-180.
[7]崔苗苗.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困境与路径[J].语文课内外,2021(18):140.
作者简介:王瑞,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