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长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好课样态
2021-01-05万英
摘要: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好课,必须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关照学生的差异性、主体性、社会性、整体性、交互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课堂呈现出目标分层、学习自主、项目合作、实践体验、积极交流、问题驱动的样态。立足学生的生命成长,着眼学生的幸福生活,从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儿童自身的特征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构建小学数学好课的样态。
关键词:生命成长;课堂样态;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B-0075-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简称《意见》),该《意见》的进一步落实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建设减负增质的好课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建设小学数学好课,必须把学生放在课堂“中央”。指向学科素养的提升,关照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是构建小学数学好课该有的视角。
一、目标分层:关照学生的差异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服务于全体学生,使每一個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现实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都不均衡,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存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必须关注到这些差异性,在课堂中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按基础性、拓展性、创新性分层设计目标。实施分层目标时可根据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灵活调整达标比例。对应三类目标,一般建议完成达标人数比例依次递减,即100%的学生达成基本保底目标,30%的学生达成拓展提升目标,10%的学生达成创新发展目标。班级的差异性也会使达标比例发生细微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关照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标要求,不苛求一致达标。差异化使我们的课堂更民主、更和谐,这才是数学好课该有的样态。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中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分层教学目标:(1)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2)通过对比,能优化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3)通过对多边形进行平移、旋转等运动,达到面积计算的最优化。三个目标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层层递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对标学习,拾级而上。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得有尊严,课堂氛围温暖融洽。
二、学习自主:关照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不是教师复制知识的载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鲜活的人。好的课堂应该是每一个生命都能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们要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为他们留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通过设计一些课前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参与学习。每个学生根据导学案,发现自己的在该知识点上的学习短板,主动弥补,做一些课前准备工作。学生可以针对新课内容复习一下自己已经遗忘的知识,还可以尝试搜集材料,制作一些学具帮助自己理解新课难点。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他们主动发现自己在某课内容上的学习疑问,带着问题学习就能在课堂中占据主动性。学习自主的样态关照了学生的能动性,拓展了学习的边界。教师从关注教学设计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变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主动学习之后的问题展开教学,使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好的课堂是教学生所需,答学生所疑,每分每秒都用在刀刃上的课堂。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一课中,通过预设导学案,教师了解到学生对比的读法和写法掌握率能达到90%以上,而对比的意义与除法的联系还不够明确,尤其是对“生活中类似球赛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学情前测反馈,教师能较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结构,较准确地定位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后的疑惑设计的教学,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更高。数学好课应该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建构、自觉学习的课。
三、项目合作:关照学生的社会性
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为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等特点,科技创新团队评价的办法将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可见善于合作是团队人才的必备品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品质。学习并非个体行为,而是在社会性情境中发生的,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为了回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好的课堂会为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而提供机会。例如通过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小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分工,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得,同时也学会汲取他人的智慧,提升自我,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分工做准备。
在德国课堂里,经常开展此类活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与数学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观察、动手操作、思考、讨论、质疑、解释、评价等,直至完成任务[1]。项目化合作探究加深了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增加了数学的活动经验。学生学会了如何回应他人,如何表达需求,如何集思广益,如何评价改进……这个过程使学生习得了社会化经验,是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必需的。关照了人的社会性就是将个人学习的范畴拓展到团体学习,遵循团队运作的规则,学生彼此之间在精神上能团结合作,命运休戚与共,在行动上目标一致,从而形成了小型课堂学习命运共同体,共同成长。
四、实践体验:关照学生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关涉多个维度,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任务安排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包括身心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道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浸润和培养[2]。从整体论角度来看,人的发展是身心多方面整体性结构变化的发展,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知识技能的增长。一堂数学课中,不应该只有教师的讲授这种单一的活动,应该为学生留有或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学生动手实践,各个感官参与体验,他们的知情意行将得到整体协调发展。
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课堂能更好地理解静态的学科知识,在动手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行动方式,输出个人理解,建构基于自我理解的自身知识体系。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也需要我们关照到人的整体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堂数学好课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数学活动中眼耳口并用,身心灵合一。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才能将冰冷的知识转变为有温度、有感觉的个体经验,丰富自身的体验,促进整体性发展。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米”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米”这个计量单位,初步从观察米尺感知了1米的长度。如何让1米这个抽象的数据成为学生观察世界、度量物体的可用的测量单位,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学生对1米这个量感的体验。可通过设计实践探究活动来体验:(1)从地面开始,到我们身体的哪里是1米?(2)我们的双臂张开大约到哪里是1米?(3)用我们的脚长量一下,几个脚长大约是1米?在实践体验中,学生手脚并用,使1米的量感和躯体的运动结果深刻关联,为发展数学量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学生既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数学关键素养,又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为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好的数学课堂是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整体性,在实践中联结躯体、情感、价值观,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场所。
五、积极交流:关照学生的交互性
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必定存在交往互动,它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人际互动,我们将个体与社会紧密相连。如果人际互动得不到满足,将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和社交障碍。童年期与人交往的习惯和能力将影响人的一生,这一点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应该得到重视。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有合作和竞争。在课堂中无论何种人际互动都离不开与人交流沟通。数学好课要为学生积极创设交流的情境,教师应该控制自己讲授的时间,一般连续讲授时间不建议超过5分钟。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补充、反驳、评价,让教学效果的反馈得以体现,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向。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与人交流、互动的需要理应得到尊重。他们需要通过教师、同伴的评价回应来认可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课堂学习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课堂中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交互形式,让学生能够在同桌间、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做法,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元场景。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理念,促进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善于倾听,敢于表达,愉悦交流,精神得到满足的交流场。
六、问题驱动:关照学生的发展性
对于数学课而言,问题是灵魂,是导向,以问导学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总是在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高的。教师在充分了解数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提问,可以在新旧知识对比之处,在难点、关键点之处提出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深度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使学生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呈现出多样性,这样的课堂生成又成为一节课中学习的新资源,它丰富了课堂的内涵,利于学生的发展。
好的课堂不仅体现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有广度,更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确立为提问的主体,处处为其搭桥铺路,创设提问的机会,学生才能找回学习主体的感觉,增强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样的主动性是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一课中,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回答:有从学习的先后顺序来看公式推导的,后两者都可以通过切割、拼补变成前者,从而发现将未知图形转化成已知图形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学习探究模式;也有从公式的变化统一来看的,发现三角形可以看成上底为0的特殊梯形,平行四边形看成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利用数形结合,转化、重构了三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寻找到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同的学生利用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系统,投射了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能关照到不同学生的发展,这是数学好课该有的样态。
课堂,终究是人活动的场所,一节好的数学课千姿百态,但是必须从“看见”学生开始。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都应指向培养学生——让学生的生命能够主动、健康、和谐地成长[3]。当下,教师立足学生的生命成长,未來,着眼学生的幸福生活。从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从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才能构建小学数学好课的样态。
参考文献:
[1]刘胜峰.德国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样态[J].福建教育,2021(27):18-19.
[2]罗超.整体性教学下课堂内外教学关系的变革[J].教学与管理,2021(16):11.
[3]李建成.教育就是启迪生命自主成长[J].江苏教育,2020(82):70.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绿色教育’理念下学校成长课程建设研究”(B/D/2020/21)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0-15
作者简介:万英,宜兴市环科园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5),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