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分析

2021-01-05高立伟

国际贸易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联邦区伏尔加河两地

高立伟 杨 慧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中俄关系进入了新时代,在此基础上中俄区域合作也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尤其是“长江—伏尔加河”地区之间的合作,不仅开创了中俄非毗邻地区合作的先河,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中俄双边合作、地方合作的内涵。

国内学者在“长江—伏尔加河”合作的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以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江争红将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合作定义为非毗连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从区域和次区域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俄两河流域合作的经济意义,指出了两地经贸合作路径为跨境投资贸易便利化(2020年)。杨俊认为中俄两河流域的合作并未完全成型,处于务虚向务实转变的阶段。目前,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设施、途径支持,合作信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等三个方面(2020年)。沈影在“一带一盟”的背景下分析了中俄两河流域合作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了完善地区合作的机制化建设、注重合作进程的有序推进、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做好风险评估及有效应对等五方面的建议(2018年)。刘军指出中俄两河流域的合作在经贸和投资领域效果还不理想,落后于人文领域的合作进程,同时也存在着“投资饥渴与投资环境不佳”和“投资需求与投资恐惧并存”的两对矛盾(2019年)。

国外学者对“长江—伏尔加河”的合作也有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彼得罗夫斯基(Петровский В.Е.)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长江—伏尔加河”合作作为中俄跨境合作的一种特殊形式,发展势头强劲,将促进俄中关系的战略规划对接(2018年)。比留科夫(БирюковС.В.)在分析了俄罗斯各地区总体经济状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危机背景之下的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经贸发展以及对外合作的基本情况,并以德资企业为例分析了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投资吸引力(2017年)。安德烈(АндрейО.В.)认为,实现中俄两河流域的合作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强调两地的合作能够加快俄中贸易和经济合作的进程(2014年)。

综上,关于“长江—伏尔加河”两河流域合作的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合作的可能性、前景。但是,总体来看,关于“长江—伏尔加河”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研究模型,尤其是对于两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更是见仁见智。本文拟在这些研究基础上,细致梳理两地区合作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的意指

(一)“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主要是指我国长江中上游流域的6个省份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14个联邦主体①长江中上游流域6个内陆省份分别为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14个联邦主体分别为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马里埃尔共和国、莫尔多瓦共和国、鞑靼斯坦共和国、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彼尔姆边疆区、基洛夫州、下诺夫哥罗德州、奥伦堡州、奔萨州、萨马拉州、萨拉托夫州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之间构建的对接式发展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一是丰富了中俄区域合作的内涵。“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作为中俄毗邻地区双边贸易合作的经典模式,不仅推进了东北地区的振兴步伐,同时对于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其地理位置毗邻、合作历史悠久等条件是不可“复制”和“模拟”的。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伏尔加河地区的合作作为中俄地方合作模式的创新,发挥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即一方面开创了中俄非毗邻地区跨境合作的先河,延伸了中国周边跨境贸易的直线范畴,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中俄双边关系的内涵,对于提升中俄关系水平、夯实中俄关系基础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可以打造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连接平台。当前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但是还存在东西部发展失衡、沿海与内地发展不统一的短板。而“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则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打造了对外开放平台,为长江经济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拓宽了发展路径。同时,“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作为一种国家间区域对接模式,一方面提升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区域政治影响力,为该地区下一步的整体发展夯实了国家政策和战略基础;另一方面也增添了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影响力,挖掘了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将促进该地区迅速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能转移、产业转移以及对外开放优势转移的重点区域,经济发展形式前景大好。

三是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合作机制一道成了中俄区域合作的“双轨”,助力了中俄区域发展平台的构建。在201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中明确指出“积极运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长江—伏尔加河’模式的经验”,正式确定了中俄地方合作的“双轨制”发展模式。在2019年《中俄总理第二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强调“发挥现有地方合作机制②通过对于相关文件的解读,“现有地方合作机制”可以理解为:“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潜力,研究建立并运行新的地方合作平台”,明确了“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长江—伏尔加河”两种中俄地方合作机制的引领地位和助力作用,为下一步中俄地区合作平台的构建指引了方向:结合“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的构建经验,进一步促进中俄区域合作平台的打造,为中俄地方双边经贸发展、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的契机。

四是为中俄战略对接提供了平台和路径依托。2013年年底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陷入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围堵的泥沼之中,这使得俄罗斯不得不加快“向东转”的战略步伐。2015年,普京总统创立“东方经济论坛”,为远东开发战略搭建了国家层面的推进平台。同时,与我国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实现了“一带一盟”战略的有效对接,为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贡献了“中俄方案”。“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横跨亚欧两大洲,不仅搭建了两国战略合作的直接路径,同时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的契机,拓展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内容和发展内涵。

(二)“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的具体发展阶段

“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4月—2013年5月):酝酿商讨阶段。2012年4月,李克强总理出访俄罗斯,其中一项议程是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领导人座谈。在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对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地理位置、工业基础以及科研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表示赞赏,同时针对中俄地方发展前景,从国家推动、合作重点和合作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可以说,此次座谈会释放了“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建立的积极信号。随后,在双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于2013年5月两地合作座谈会成型,并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联邦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开展合作的议定书》。

第二阶段(2013年6月—2015年2月):深入推进阶段。2013年10月《中俄总理第十八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发布,指出“双方欢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联邦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机制”。2014年2月,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合作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在项目和人文领域形成了合作清单。9月,两地间的合作列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10月,李克强总理在《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让中俄友好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中指出了,中俄已经建立起了“长江中上游—伏尔加河流域”合作机制,并将之称为“两国母亲河的历史性牵手”。

第三阶段(2015年3月—2016年6月):稳定发展阶段。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指出“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这为两地区之间的深入合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战略基础。2016年年初,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合作理事会正式成立。6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中“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合作机制一道被作为中俄区域合作可借鉴模式提出来,标志着“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正式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2016年7月至今):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7月合作理事会首次会议召开,双方签订《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地方合作理事会条例》,合作机构开始正式运行。2017年6月,合作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合肥召开。2019年5月,合作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不仅进行了数十次双边商务洽谈和不同级别的碰头会,还在贸易、经济、科技和人文等领域签署了14项双边协议。至此,“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二、“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的现实基础

(一)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现实状况

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是俄罗斯的第二大联邦区,由14个联邦主体组成,其中6个共和国、7个地区和1个边疆区。该地区辖区面积为103.8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领土的6.1%,人口总数占比21.3%。该地区生产潜力巨大,俄罗斯统计局2020年5月数据显示:2018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3.28%,增长率达到了12.71%(见表1)。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019年对外贸易额达到了533亿美元,全国排名第三,占俄罗斯全年对外贸易额的7.97%,增长率达到了91.3%(见表2)。此外,俄罗斯工业总产值的25%、汽车工业的85%、飞机工业的65%、石化工业的40%、造船业的30%、军工联合体生产的30%均集中于此。同时,该地区交通位置优越,位于连接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东亚国家与俄罗斯欧洲部分和欧洲国家的南北和东西双向国际运输走廊的十字路口。另外,该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高,铁路的密度仅次于中心联邦区和南部地区,在俄罗斯排名第三,公路密度全国排名第二。

(二)长江中上游六省市的现实状况

一是六省市均是长江沿岸省区,水利交通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以利用长江的天然优势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二是发展基础雄厚。六省市总面积达到了127.3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3.26%。人口为3.52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25.48%。且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以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为例,安徽省为37113.98亿元,全国排名第11位,占比3.75%;江西省为24757.5亿元,全国排名第16位,占比2.5%;湖北省为45828.31亿元,全国排名第7位,占比4.63%;湖南省为39752.12亿元,全国排名第9位,占比4.01%;重庆市为23605.77亿元,全国排名第17位,占比2.38%;四川省为46615.82亿元,全国排名第6位,占比4.7%(见表3)。六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达到了217673.5亿元,全国占比21.97%。三是区位优势明显。长江中上游六省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内陆的核心区,不仅有便捷的交通运输优势,还有经济发达的现实优势以及布局合理的地理优势。2016年3月25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标志着长江经济带重大发展战略正式吹响号角,为长江区域内实现创新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六省市全部位于《纲要》规划的范围之内,依托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布局将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

表1 俄罗斯地区生产总值情况表单位:十亿卢布,%

表2 2019年俄罗斯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十亿美元,%

(三)两地合作的现实优势

第一,人文合作发展迅速。自从“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开始以来,两地之间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通过高校联盟、青年论坛、各类文化展等一系列人文交流形式拓展了两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内涵,不仅达到了文化联通的要求,更为两国地区营造了良好的“友谊交流”氛围。一是高校联盟成果丰硕。2017年10月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启动,实现了65所中俄高校牵手结对(中方院校29所,俄方院校36所),截止到2019年联盟院校达到了82所(中方院校32所,俄方院校50所),“在2017—2018年,超过1300名中国学生在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大学学习,超过250名俄罗斯学生在中国大学学习”。两地间高校联盟的建立构建了中俄间首个以区域划分而非以学科划分的高校联盟体系,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合作高端智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汇聚创新优势资源、培养中俄人才高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青年论坛搭建了两国青年交流的独特平台。截止到2019年,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已经成为“‘长江—伏尔加河’论坛参与者之间大型的文化和教育形式”。三是各类文化展异彩纷呈。以江西省为例,2015—2018年三年间就开展了以精品陶瓷展、戏曲展、教育展、油画展等为主要形式的展览数场。

第二,贸易合作逐步顺畅。2019年,中俄经贸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107.57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即使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的背景下,1-4月两国双边贸易额也达到了335.63亿美元,同比实现了0.1%的增长率。这种利好的贸易发展形势一方面说明了中俄两国间政治和经贸合作动力强劲;另一方面也为“长江—伏尔加河”之间开展经贸领域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发展背景。由2015—2019年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与我国的贸易情况变化曲线(见图1)可以看出:2015年以来,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与我国的双边贸易总体上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发展前景广阔。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全权代表伊戈尔·科马罗夫(ИгорьКомаров)强调,贸易、经济和投资领域的关系已经成为“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国务委员王勇表示:2018年,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约为50亿美元,增长约30%,超过了中俄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其中个别省份的增长甚至超过了80%。

表3 长江中上游六省市地区生产总值状况单位:亿元,%

图1 2015—2019年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与中国贸易情况

第三,合作趋势逐渐加强。总体来看,自从两地合作机制建立以来,合作的总体趋势向好。截至目前,两地已在区域政府一级签署了52项关于贸易、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文合作的框架协议。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共同推动下,中俄双方将2018—2019年定为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地方年”系列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挖掘了中俄地方合作的潜力,调动了中俄区域政府间合作的积极性。

三、“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区位非毗邻导致交流成本加大

“长江—伏尔加河”合作模式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模式最主要的一个区别就是非毗邻的地理区位。东北与远东地区利用毗邻的地理区位优势实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大开发战略的有力对接,不仅在经贸方面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边境经济发展机制,同时在人文、交通等领域也实现了相互融合、共赢发展。而长江中上游六省市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之间距离遥远,将近万公里,这成了两地合作的直接障碍。虽然现在铁路和航空等联通方式都已经实现了直线沟通,但是时间成本、距离成本和价格成本将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成了两地远距离合作的附加阻碍因素。

(二)在投资领域存在投资饥渴与投资恐惧的矛盾

在两国及两地双方政府的推动下,中俄两河流域的合作已经初见雏形,形成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但是在投资领域还存在着投资饥渴与投资恐惧的矛盾,这限制了两地经贸合作水平的深入提升。

投资饥渴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虽然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在俄罗斯境内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仅次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地区,但是俄罗斯总体经济发展下行趋势明显,尤其是在2013年年底的乌克兰事件之后,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实施的经济围堵更使得俄罗斯的经济雪上加霜。最近国际原油价格下调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进一步冲击了俄罗斯原本脆弱的经济。俄罗斯宏观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ЦМАКП)数据显示,如果6月份结束隔离,俄罗斯最高失业率将达到5.3%~5.6%(到2019年年底为4.6%)。为了恢复经济,米舒斯京政府向普京总统提交了俄罗斯经济的复苏计划,预计投入5万亿卢布,克服由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起的经济衰退,将俄经济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种不利的整体经济形势对于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发展影响很大,因此该地区急需域外投资刺激低迷的经济发展状态。第二,在政治方面,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内各个联邦主体之间关系复杂,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和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这样比较大的主体中,一些政治精英野心比较大,“试图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内强力控制其所属的资源”,限制了外来资本的进入。第三,该地区一些农村和老旧的城市居住、交通以及日常生活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生活在中下层的民众改善生活的愿望迫切。

投资恐惧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因为两地现有合作项目推进不力,截止到2019年“签署的项目多,落实的项目少,落地项目仅占5%~10%”,这为下一步新项目的开发和原有项目的推进都产生了影响;二是俄罗斯投资环境不佳,这是俄罗斯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短板所在,虽然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着力改善,但是中方企业家对此仍有担心;三是由于距离遥远,中方企业家对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整体投资环境不了解,对于当地的市场情况缺乏实地调研,这对于一些谨慎的企业家来说直接投资就是等同于冒险;四是两地区之间的合作呈现出“政府热、企业温度不高”的状态,中方企业缺乏可借鉴、可参考的成功范例,因此投资热情也不高;五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部分民众民族区域意识强烈,有民族排他性意识存在,对于一些外来资本,尤其是国外资本有强烈的排斥意识。因此,一些合作项目不能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地区,当地在夏天避暑的人反对在特伦古尔地区建造新的水泥厂。在楚瓦什共和国的莫尔高希区,抗议情绪使得在当地准备实施农业项目的中国投资者购买(或者租用)土地十分困难。

(三)缺乏合作传统,交流基础相对较差

“长江—伏尔加河”区域合作性质是“非毗邻的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中俄两国间跨境合作的一种新尝试,并未完全成型。因此,有三方面的短板存在:一是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的模式,两地合作完全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确定性”和“尝试性”一直存在于两地对接合作的进程中。二是交流基础相对不够夯实。2012年开始酝酿两地合作至今也才仅仅8年时间,两地之间的交流也仅是在政府推动下形成的对接式合作,处于由务虚向务实的转换阶段,还没有形成东北与远东之间那种长久的、历史的合作基础和合作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地之间交流程度的深入。三是“民众互信”尚未形成。虽然经过高校联盟、青年论坛、智库连接以及文化展览等方式已经逐步加深了两地人文领域的了解,但是,这些仅限于两地高层次人员之间的对接,对于一些普通民众来说还没有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民众互信”认知,即上层交流“较热”、下层交流“跌足”现象明显,阻碍了两地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四)缺乏专项的协调合作机制

“长江—伏尔加河”区域合作缺乏具体的合作协调意见和规划,在国际社会形势变化多样、双边关系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这种缺乏具体协调意见、“没有规矩”的合作未免使得两地之间的合作显得“顾虑甚多”。马里埃尔共和国负责人就表示:“当前签订的协议框架是好的,但是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关系和合作合同,确定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五)“中国威胁论”仍有市场

近年来,在中俄两国元首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俄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地方层次的经贸合作更是异军突起,不断得以深化。然而,这种持续向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触动了一些俄罗斯精英层和受外国势力挑唆者的紧张神经,这些人开始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在诸多负面论述中,中俄力量对比失衡论、原材料附庸论、中国领土要求论、中国人口扩张论、中国生态威胁论①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各种典型论调,见王海运《深化中俄在俄东部开发合作需要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干扰》(《俄罗斯学刊》,2019年01期)。相对较为突出。甚至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俄罗斯的一些精英层也是怀疑不断,有“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中亚地区的渗透,在某种程度上撼动了俄罗斯的“中亚地位”和“一带一路”倡议将阻碍俄罗斯欧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等负面声音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为“长江—伏尔加河”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制造了障碍,限制了中俄区域合作的进程。

四、加深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的建议

(一)发挥交通优势,实现两河的“牵手发展”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延伸、国际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距离已经不能阻断两河地区之间的“牵手发展”。两地之间可以在国家政策对接以及现有交通体系的基础上,享受最大政策福利。一是与中欧班列实现线路对接。借助渝新欧(重庆—杜伊斯堡)、合新欧(合肥—汉堡)、汉新欧(武汉—捷克梅林克帕尔杜比采)、蓉欧(成都—波兰罗兹市)等铁路联运体系切实实现线路的对接和联通。二是夯实自身交通运输基础。尤其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各个主体之间应该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一方面实现14个主体之间连接顺畅,另一方面实现与其他联邦区之间的交通畅通,进而逐步扩大市场范围和市场承载力。三是扩展交通运输范围。尝试通过长江出海北上,对接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的海上航线,发挥出海陆联运的整体优势。

(二)加强认知,走出投资困境

一是发挥舆论宣传和引导作用。两地的宣传路径应该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宣传合作的优势和潜力。尤其是伏尔加河沿岸各个主体之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民众认识到国际合作的优势和对于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逐步解决民众的“排外性”。二是组织政治精英和智库专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沟通和交流,达成统一的发展共识,彻底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的声音,同时研究两地深入合作的有效形式。三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加大改善营商环境的力度,杜绝一些“竭泽而渔”的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加强地方当局以及联邦政府各服务部门的协调,畅通境外投资渠道、简化投资手续,实现境外投资便利化。四是长江中上游六省市政府做好企业出境投资跟踪式服务,确保企业出得去、回得来、挣得到钱。

(三)构建大城市对接机制,发挥辐射作用

依托下诺夫哥罗德、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切博克萨雷以及合肥、南昌、武汉、长沙、重庆等大城市,构建对接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通过高层互访、企业调研等方式加大熟识程度,建设良好的合作基础。二是丰富合作内容。在现有的人文领域交流基础上,开展选美、选强、选优等比赛或者竞赛性质的合作形式,增进彼此的合作感情。三是发挥主要城市的辐射作用。构建城市集群集体对接机制,以发展水平高、程度深、对接经验成熟的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小城市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进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实现国际对接式发展。

(四)建立统一的协调沟通机制

一是在参考东北与远东合作机制和规划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两地之间详细的合作规划和专项合作意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两地合作的主要方向、内容、责任和义务,确保合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在汽车、木材、食品以及铁路产业等已经初见雏形的合作领域研究制定专门的项目推进政策,实施“一事一议”原则,政府出面为企业保驾护航,确保引资环境、消除投资疑虑。三是在已有的中俄总理以及中俄地方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多方面的、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平台。第一,建立长江6省市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14个主体负责人之间的沟通机制,研究项目对接、推进合作进程;第二,建立长江6省市之间的定期交流平台,整合6省市的资源、统一对外路径、优化区域整体对外贸易结构;第三,建立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14个主体之间的协作体系,挖掘联邦区的整体合作潜力,推进与中国长江6省市的合作进程,进而逐步提升两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便利化水平。

猜你喜欢

联邦区伏尔加河两地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俄远东联邦区行政中心易地符市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多模态话语分析
伏尔加河畔的聚会——记喀山的第20届IAO
元上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