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时代女性运动的发展路径探究

2021-01-05

阴山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交文本运动

薛 岩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

2017年10月15日,明星艾丽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等人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针对美国金牌制作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女星事件的米兔(#MeToo)运动。她们借助于不同的社交平台建立“米兔”标签,呼吁曾经受到性侵的女性勇敢说出自己的惨痛经历,以此唤起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令人意外的是,标签在短时间内以井喷的态势发展并获得了网络用户的大量转发和评论。根据美国在线社交媒体推特(Twitter)网站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事件发生当日的中午,米兔标签的使用量已高达825 000次。不仅如此,脸书也成了这场运动的另一个主战场。在事件发生不到24小时内,全球共有470万人在脸书上参与了米兔运动的话题讨论,其中有超过1200万个帖子对事件进行了评论和回应。[1]很显然,这场由女性力量发起致力于维护女性权利的运动已经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式”的跨国社会运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但是是否能够打破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女性形象的固有偏见,仍值得反思。鉴于此,本文从语义挖掘的角度出发,试图借用一种概率主体模型对米兔事件的主题观点进行量化分析,从主题关键热词到主题河曲线分布,探讨社交网络视域下米兔运动的发展特征,并尝试性回答该运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基于混合一元模型的“米兔运动”文本主题分析

本文运用大数据获取和文本挖掘方法,实现推特平台上“米兔运动”事件相关文本的主题分析。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通过大数据爬虫技术抓取推特网站上与“米兔事件”的相关推文,构建“米兔事件”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统计机器学习方法深度挖掘事件文本中的潜藏语义,分析“米兔事件”的热点话题语义信息及热点话题的动态演变规律,为米兔运动的观点分析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一)文本主题模型原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在线社会化媒体的作用下,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已经成为可能。文本作为在线社会化媒体中的一种重要信息,具有了表达网民观点、情感等关键载体的特点,在应用中受到了包括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在内诸多领域学者和专家的持续关注。在线社会化媒体按照其文本长度特点可细分为长文本媒体和短文本媒体,其中维基百科、新闻、博客等属于典型的长文本媒体,拥有较为完整的内容。与此相对,以推特、微博、论坛等为代表的短文本社交平台正以席卷之势成为互联网2.0时代网民进行快速表达观点及情感的主要平台。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采用推特平台作为研究“米兔事件”的主要载体,并基于推特平台进行网民观点的挖掘和研究。

事实上,尽管在线社会化媒体能够通过文本载体进行表意,但是文本体量的巨大化特征引发的直接结果是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其潜藏的真实含义。为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提出众多文本分析方法进行文本背后隐含语义的挖掘和理解。其中,文本主题模型得到了广大学者的青睐。文本主题模型主要通过对海量文本进行自动化摘要,即从一批语料中产生多个表达文本隐含语义的主题词项(Topic Terms),进而帮助读者快速理解文本内容。数十年来,基于概率的主题模型(又称概率主题模型),如概率隐含语义分析(Probabilistic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PLSA)[2]和隐含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3]等,因其能够实现对文档的生成过程进行概率建模,因此在文本语义理解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模型。文档生成过程的想法来源于人类撰写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说,当人们撰写文章时,首先大脑中会产生一些已有想法,通过组织一些词语将想法可视化,最终可以形成完整文章。概率主题模型就是模拟上述人类撰写文章的过程,模型观测到的是语料信息(可视为文档-词的矩阵),模型将文档-主题矩阵分解为文档-主题矩阵和主题-词矩阵,其中文档-主题矩阵用于表征每篇文档属于各主题的概率,而主题-词矩阵用于表征每个词属于各主题的概率。这两种矩阵的“主题”正是文档生成过程中潜在的“想法”,因而也是文本语义理解的关键所在。

本质上说,主题模型通过捕获词共线信息,并基于频繁共线的词构建主题。[4]挖掘高质量主题的关键在于语料本身需要具备大量的词共线信息,并且主题模型能够实现准确捕获。然而,大量研究表明传统的主题模型,例如隐含狄利克雷分配模型,在短文本上运用效果较差,原因在于短文本长度较短,且噪声巨大,无法在文档分层提供足量的词共线信息。为解决短文本语料在主题建模的上述困难,短文本主题模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简化的主题模型,混合一元模型[5]假定每篇文档只属于一个特定主题(即一篇文档中所有的词都属于一个主题)。与经典的隐含狄利克雷分配主题模型在建模长文本时假定的一篇文档可能隶属于多个主题不同,这一特征保证了混合一元模型在短文本主题建模时能有效捕获更高质量的词共线信息,提高主题的内聚性和一致性。图1展示了混合一元模型的概率图模型,描述了短文本语料的生成过程。

图1 混合一元模型概率图模型

其中,各个参数的具体含义是:

K:主题数

N:某个文档的单词总数

φ:每个主题下词的多项式分布

W:某个词

Z:某个文档的主题下标

theta:文档的主题分布

本文采用吉布斯采样(Gibbs Sampling)算法进行参数推断。求解后即可使用每篇文档分配的主题标签z作为该文档的簇标签,从而实现对大规模语料的自动聚类;使用φkwdn获取每个主题(或类簇)的高概率词项,描述每个主题(或类簇)的语义。进一步讲,将每个类簇统计每天的文本发布数,从而绘制事件的主题河,帮助理解事件主题的动态演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推特、微博、论坛等短文本社交平台的兴起,面向短文本的主题建模技术在计算机领域研究中一直更新换代、不断创新,并成为文本数据挖掘领域热门的研究话题。在混合一元模型具有简洁、高效的显著特征下,本文采用混合一元模型实现对推特平台上短文本的主题建模与分析。

(二)“米兔运动”相关推文数据采集

本文采用关键词搜索方式,采集推特上米兔运动的相关数据。具体而言,由于推特数据库只能获取网站上最近一周的关键词搜索数据,而米兔事件的爆发距今已有三年之久,因此推特数据库无法满足本文的数据获取需求。有鉴于此,本文采用一种网页自动化框架技术,对推特上“米兔”关键词命中的搜索结果页面进行模拟自动化翻页,获取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内米兔关键词命中的所有推文(置顶栏目),共计43 534条。收集的推文网页经过结构化提取获得了主要包含文本内容、发布时间、博文超链接等在内的结构化信息。

(三)基于混合一元模型的“米兔运动”文本主题计算

对搜集到米兔事件相关的推特文本,本文首先进行预处理工作。基于短语(Ekphrasis)[6]的推特文本预处理工具对推特文本进行分词、拼写、矫正等文本预处理操作,实现将文本用词袋模型(Bag-of-words)表示。其次将文本向量表示输入到混合一元模型中,输出每篇文档分配的主题标签以及每个主题(或类簇)的高概率词项,最终形成结果并可视化成表1和图2。

图2 “米兔运动”主题河

二、社交网络中“米兔运动”的主题分析

基于混合一元模型对米兔运动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推特上用户对“米兔运动”的关注点主要围绕5个主题展开(见表1)。根据对每个主题中关键词的热度进行降序排列,对每一个主题文档下的关键词进行语义划分,得到与语义紧密联系的相关热词组成了若干个主题。基于此,本文提炼了5个主题并概括成具体概念:女性形象(Topic 1)、种族(Topic 2)、传播者(Topic 3)、政治(Topic 4)、印度(Topic 5)。通过对上述5个主题的热度指数进行对比发现,有关“女性形象”和“政治”主题的讨论热度较高,指数分别达到了6574和3754。这意味着,作为一场女性维权的社会化运动,“米兔运动”在社交网络中涉及了更多的“领导人”因素,使主题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意义。

表1 “米兔运动”主题分布

(一)米兔运动:被“贬抑”的女性形象

研究发现,在“女性形象”主题下,“骚扰”“攻击”“受害者”“暴力”“幸存者”等成了这场运动中人们讨论的关键热词。与此同时,从主题河的时间序列来看,主题热度在事件爆发的一两天后迅速达到峰值,之后又快速冷却,并逐渐趋于平缓。这说明在运动爆发初期,围绕该主题的内容引发了网络用户的集体热议。但是随着热度的迅速冷却,这种讨论声音并没有就此消弭,而是以平稳的趋势一直持续。

此外,通过对这一主题下关键词的所属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女性群体在社交网络中并未摆脱受他人“贬抑”的形象。1978年美国传播学学者盖伊·塔奇曼首次提出了“贬抑”的概念,盖伊强调电视塑造了那些以“性”为背景和家庭主妇的女性角色。他认为当电视涉及暴力画面时,女性往往作为受害者而不是侵略者的形象出现。与传统意义上女性作为情感的引领者相比,男性更多时候担任了决策上的领导者角色。然而在电视媒介的作用下,女性的情感作用开始示弱,并将这项任务移交到了男性手中。这意味着,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媒介重塑了女性的社会角色。正如盖伊所言,女性在社会变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却在网络电视中遭到了“象征性的歼灭”。[7]

事实上,对女性地位的贬低和压制并非传统媒体所独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中对女性议题的讨论也遭到了“象征性的歼灭”。有学者指出,虽然推特平台为传播女权主义观点提供了积极的场域,但是持续的言语攻击和在线辱骂也成为反女权主义者表达观点的一种常见方式。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分享女权观点时,会收到类似于“你胖”“丑陋”“暴力”“死亡威胁”等带有讽刺诋毁意味的回复。[8]不仅如此,对该主题下用户发布的短文本进行考察时也发现,“婊子”“妓女”等具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词语也充斥在米兔运动的推文中。例如:“米兔运动:想象一下,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被强奸、侵犯和被倾听的故事,你很清楚,如果你挺身而出,他们只会说,‘你以为你是个什么婊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讨论米兔事件时仍没有摆脱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偏见。网络技术催生的标签(hashtag)符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女权主义者争取平等权利的扩声器,但是也为其他激进分子恶意传播和曲解女性角色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虚拟世界中呈现出“物化”和“矮化”的角色不仅暗合了网络市场中女性沦为被他人消费的牺牲品的事实,同时也再次强化了真实世界中人们对性别偏见的认识以及对女性负面形象的重构。

(二)米兔运动:一场追求“种族平等”的权利运动

米兔事件在社交网络中爆发后,虽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数百万人的回应,但是其中不乏充斥了一些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大多来自本土内部的有色人种女性,表达对以艾丽莎·米兰诺为代表的白人女性提出的维权想法受到关注的不满。这些女性追溯了“米兔”一词的起源,强调十年前米兔运动最初是由黑人妇女塔拉纳·伯克(Tarana Burke)所创建。但与白人女权主义者米兰诺获得的支持不同,伯克在提出米兔概念后从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对此,有学者得出结论认为,米兔运动反映了美国社会中女性运动长期存在的边缘和排斥有色人种问题。

在2018年波士顿法学院教授安吉拉·乌瓦奇·维利希发表的论文中首肯了运动对黑人女性存在种族偏见的观点。安吉拉指出,在米兔事件发生前,一些黑人女性就已经批评了白人女权主义者对性骚扰的不平等反应。而米兔运动的爆发,正是对这种不平等的有力还击。黑人女性批评网络社会中存在一种双重标准,即白人女明星在网络中获得强力支持的同时,黑人女明星的声音却陷入了相对沉默。也就是说,在保护女性权益运动中,一些有色人种女性所面临的种族化和性别化的骚扰经历并未能获得白人女性的理解和承认。因此,为了在司法系统中避免种族化的性别歧视,安吉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在评估性骚扰案件中,应建立一套基于投诉人跨部门和多维度标准,从理性人的角度来审查每一个个案的事实,以便捕捉到来自不同行业的女性可能经历任何一个或多个特定事件。[9]

安吉拉教授开出的“药方”对于能否解决存在于不同种族中的性别歧视问题还尚未可知,但毫无疑问,米兔运动的持续发酵引发的忽视黑人女性声音的问题已经成为各方争议的事实。基于短文本模型提炼出的“种族”主题可以发现,塔拉纳·伯克、黑色、女性、沉默、开始等关键词成了推特用户关注的焦点。在以“黑色”为关键词进行文本分析时,可以发现部分网民对围绕米兔运动中忽视黑人女性发挥作用的议题表现出了质疑。例如,有用户表示:“你可曾想过,黑人女性保持沉默,不是因为我们不是受害者,而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中拥有的权力最少,尽管有米兔运动,但我们仍然觉得自己太脆弱,无法畅所欲言。”同时,也有一些网友强调了心中的不满,例如,“不要再关注白人,想想为什么创造米兔运动的黑人女性没有出现在封面上。”

此外,根据该主题下显示出的主题河分布的结果来看,围绕米兔运动中涉及有色人种的内容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并在事件发生后的四个月内维持了较高的热度,成为推特上网民集中关注的重点话题。这也就意味着,米兔事件爆发之初,关于有色人种的问题就受到了各方的讨论。因此,就上述事实而言,无论从整体上维护权益还是从个体上谋求公平对待,不可否认的是,种族平等已经成为米兔运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另一个新问题。

(三)米兔运动:一场“精英化”的政治运动

在以“传播者”和“政治”为代表的主题框架下,涉及特朗普、卡瓦诺、克林顿、总统、艾丽莎·米兰诺、韦恩斯坦等关键词凸显出米兔运动中传播主体的精英化和传播内容的政治化色彩较为浓重。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曾在《权力精英》一书中明确界定了权力精英的概念。米尔斯指出,之所以成为权力精英,是因为这批人的地位使其能够超越普通人所处的一般环境,自身地位可以使他们做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与他们所占据的关键职位相比,他们是否做出这些决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当代社会的主要组织机构。[10]这也就是说,区别于大众团体,精英通过运用权力机器,拥有了可以操纵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能力。很显然,美国的最高统治者和其他职业政客满足了上述的基本条件。与制度精英相比,虽然好莱坞明星达不到掌握国家权力的标准,但是名人光环下集中的财富与声望促使他们成了舆论界的“意见领袖”,成为普罗大众纷纷效仿的对象。就这一层面而言,这部分名流团体构成了美国上流社会阶层的另一部分,我们在这里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是“一般精英”群体。

2018年,来自国际社会研究所的杜布拉芙卡·扎尔科夫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凯西·戴维斯两位学者认为,米兔运动中最受人瞩目的是那些拥有权势的女性:著名的有钱明星、知名电视主持人、记者和政治精英等。她们凭借自身的名气,集体发声使指控能够被听到和信任。[11]无独有偶,研究发现“传播者”主题中包含的关键词艾丽莎·米兰诺、好莱坞、特朗普、韦恩斯坦等关键词从一开始在推特上就获得了较高的讨论热度。这一结论不仅验证了两位学者的说法,同时传播主体的“一般精英”特征也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传播内容也开始出现了政治化转向,这一特征在“政治”主题下包含的“总统”“民主党”“参议院”等关键词中得到了证明。在观察文本内容时,以米兔(#MeToo)作为标签,谈论“特朗普中期选举”的内容成了网络用户热议的焦点。例如,有推文内容显示:“媒体广泛报道米兔事件和布雷特·卡瓦诺的复杂事件几乎不会影响到特朗普的中期选举。”“我认为在中期选举中,一些共和党人会试图利用米兔运动来攻击民主党。”此外,在以“民主党”为关键词进行文本搜索时,发现用户在传播米兔内容时表现出了一种党派倾向性。有网友质疑:“为什么女性对民主党来说意义如此之小?为什么女性会投票给这些厌恶女性的人?女士们,醒醒吧,民主党人讨厌你们!”

上述文本内容进一步揭示了米兔运动发展过程中隐含的政治议程,正如米兔运动的创始人塔拉纳·伯克在接受采访时所言:“民主党与共和党正在以她从未想过的方式将米兔运动政治化。”然而,上述观点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怀疑。有用户在推特上重新界定了米兔运动的性质,并澄清:“运动即不是一个政治问题,也不是民主党VS共和党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性的问题。”

另外,从主题河的分布趋势来看,对“政治”主题的讨论不仅贯穿了米兔运动的整个发展过程,并且多次出现峰值也代表了主题内容保持了长时间的较高热度。因此,按照这个逻辑,可以认为,随着米兔运动的不断发展,其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出现了精英化和政治化转向。

(四)米兔运动:一场跨国的女性维权运动

米兔运动虽然发端于美国本土,但随着事件不断发酵,短时间内已经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女性维权运动产生影响。根据谷歌对米兔运动的全球传播路径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的结果显示,这场运动正在从“单个中心化”向“多个中心化”的方向转移。也就是说,运动爆发之初,美国国内成了女性集体声讨的“大本营”,但是这种趋势并没有止步于单个国家内部,借助于社交媒体搭建的开放平台,运动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议,并在欧洲、亚洲、大洋洲掀起了一股热潮。在短文本主题分类中可以看到,主题5中出现了“印度”“阿克巴”“宝莱坞”等热点关键词。同时在检索文本内容时发现,也有用户对米兔运动的全球性给予了肯定。例如,推文内容显示:“米兔是一个全球运动。在印度,推特在帮助女性挑战社会地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运动除了在印度引发热议外,在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也引起了强烈的回应。有网友写道,“很高兴看到日本和韩国的记者都在报道米兔运动和妇女权利,我希望亚洲的编辑们更多地关注这些新闻,因为它们是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根据上述内容,米兔运动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在这一语境下,可以认为米兔运动具备了跨国性和全球性的元素。

“米兔”作为一个标签式的语言符号,在社交网络的广泛传播下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反对性骚扰的运动口号。然而,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米兔运动是否还能在适应不同国家国情的情况下继续发挥维护女性权利的作用,这是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议题。以印度为例,阿克巴(MJ Akbar)作为印度的外交国务部长,因遭到性侵指控而被迫辞职的事件曾在印度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因此,选取“阿克巴”为关键词评估米兔运动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从文本内容来看,用户针对阿克巴的讨论并没有涉及过多有关印度政治的内容,大部分声音还是围绕对阿克巴下台的支持和对印度女性维权胜利的赞赏。例如,用户在肯定米兔运动在印度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发表推文表示:“勇敢的女记者迫使阿克巴离开部长职位,这是值得赞赏的。”“是时候站起来了,让我们团结起来,打倒阿克巴和给他一个教训‘#米兔’。”

从“宝莱坞”“阿克巴”等热点关键词可以看出,尽管米兔运动已经波及了印度的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但是否能够引发印度国内对女性政策的变革,目前仍尚处在争议状态。对此,有网友表示乐观并发表推文指出,“我原以为印度不会对性骚扰女性的名人采取行动,但好消息是,一些公司已经采取了一些行动,终止了与骚扰者的合同#米兔。”当然,也有用户持负面看法,认为运动对印度国内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例如“印度女性表示受够了,幸存者们正在分享长期被忽视或未被报道的性侵犯和性骚扰案例,尽管这些成了印度米兔时刻的头条新闻,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

作为一场在美国本土内部引发的社会运动,很明显,米兔运动并没有止步于此。令人意外的是,运动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不仅使它在亚洲找到了适应的土壤,并且还在印度开始生根发芽。从这个路径出发,提醒我们米兔运动强大生存能力的背后隐藏的是长期存在于国际社会中对女性群体的歧视和不平等对待的观念。当然,这一点已经在印度引起了更多女性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在达成一致共识的前提下,印度的米兔运动并没有出现太多政治化的转向,而是成了女性专门维权的有力工具。因此,从这一意义说,可以认为米兔运动是一场跨国的女性维权运动。

三、结 语

借助于短文本主题模型方法,以米兔运动为例,本文试图从多个维度出发为人们全面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女性运动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分析框架。通过语义分类,本文共总结出五个主题,分别是女性形象、传播者、种族、政治、印度。

在“女性形象”主题下,本文认为女性群体在社交网络中并未摆脱受他人“贬抑”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暗合了网络市场中女性沦为被他人消费的牺牲品的事实,同时也再次强化了真实世界中人们对性别偏见的认知以及对女性负面形象的建构。

在“种族”主题下,本文得出的结论是米兔运动对黑人妇女群体的忽视引发了部分美国民众的集体声讨。种族歧视问题再次在社交网络中粉墨登场,成了米兔运动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关联议题。

将“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相结合,通过对“政治”和“传播者”的主题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认为发生在美国本土的米兔运动出现了传播主体的“一般精英”特征。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在网络中引发的热烈讨论也导致米兔运动的传播内容出现了政治化转向。

就传播路径而言,“印度”的主题文本内容证明了米兔运动具备了跨国属性。米兔运动虽然是美国本土的产物,但最终却在印度生根发芽。与美国的米兔运动不同,印度的米兔运动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政治化转向,而是立足于从女性备受歧视的角度出发,凸显女性维权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重新认识米兔运动发展的四个视角:“被‘贬抑’的女性形象”“一场追求‘种族平等’的权利运动”“一场‘精英化’的政治运动”“一场跨国的女性维权运动”。很显然,“追求种族平等”和“精英化的政治运动”内容表明了米兔事件正在远离运动发起之初保护女性不受侵害的本质意义。

米兔运动在新媒介技术的助力下演绎出的新议题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在线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应如何定义女性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这种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交媒体塑造了网络环境下他者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另一方面是作为一种新兴媒介的表现形式,社交媒体中的标签符号成了女性开展运动的情感链接。从米兔运动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新媒体视域下女性角色并没有跳出传统媒体中普遍存在的对女性带有偏见的认知困境。社交媒体被主流的社会性别话语逻辑主导,女性群体的被边缘化常常导致她们被迫沦为他者讨论中被消遣的对象。尽管米兔运动是一场女性表达反抗的维权运动,但主流性别价值观引导我们相信,女性作为“受害者”已是一种客观事实。更有甚者,米兔运动还曾遭到误读,歪曲成是“女性道德绑架男性”的标签,认为是女性谋求掌握权力的一种新方式。可以说,无论是遵循传统媒体的路径,还是社交媒体建构的场域,女性文化并没有摆脱传统性别文化中存在的“刻板印象”困境。毋庸置疑,这将会再一次影响女性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塑造。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社交媒体也给女性运动的发展带来了福音,这种福音来自在网络社区中女性能够快速找到“同伴”,产生共鸣后组建社群并构成了一支为女性发声的多元力量。那么如何能短时间内在社交网络中找到志同道合、感同身受的伙伴?很显然,标签式的语言符号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答案。“米兔”作为此次运动的标签,符号化的沟通模式帮助之前彼此孤立的受害女性在网络中建立信任与亲近关系,彼此心理相互链接,聚合成一股同质化力量集体反抗不平等的社会对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标签虽然在社交网络中被看作是抽象化的语言符号,但是其背后表征了使用标签者的情感与诉求。

不仅如此,社交网络还为这种情感主义驱动的集体行动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种媒介环境中,女性集体行动的边界和国界可能会被打破,多种力量相互博弈,形成了一个动态有序的生态系统。米兔运动发生过程中,指涉的对象从女性维权转化为种族对立,内容从性别平等发展到政治实践,范围从美国本土扩大到国际社会,这一系列改变说明了女性运动的话语逻辑遭到了来自线上其他多元力量的重新排列组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时候一些异质声音的出现并非会产生理想的结果,部分原因也可以追溯至事件本身带有的先天不足。米兔运动中对黑人女性声音的自动过滤再次引发了美国社会对种族问题的思考。事实证明,在这场女性维权运动中,女性不仅需要解决与男性争取平等地位的外部斗争,同时还需要克服来自内部的种族歧视问题。唯有解决了内部矛盾,女性维权运动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基于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女性运动与社交媒体互动关系”的初步讨论。以米兔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我们发现在互联网视域下,维护女性权利的攻坚保卫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依托于社交媒体平台,女性运动如何充分保障各个利益主体的表达权与发声机会,而不是选择忽视和压制,这一点仍值得学者们认真对待,继续思考。

猜你喜欢

社交文本运动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