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夹脊穴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体会

2021-01-05彭科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7期
关键词:植物神经夹脊督脉

彭科玮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0 引言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而引发的一系列症候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出现头晕心慌、心悸失眠等循环系统症状;呼吸不畅、胸闷窒息等呼吸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烦躁不安、易惊易怒等精神症状[1],症状复杂多样且在全身均可有表现。西医将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交感神经偏亢型,二是副交感神经偏亢型,三是下丘脑功能紊乱。临床上西医治疗通常予维生素、谷维素、安定以及抗焦虑、抗抑郁、镇静类药物如舒乐安定、多虑平等,对症治疗如丹参、倍他乐克、吗丁啉等,以及植物神经调制技术治疗,目前没有确切统一的诊疗方案,治疗效果欠佳,临床跟诊发现导师运用针刺夹脊穴治疗一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患者,获效满意,现将老师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1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中医机理

植物神经系统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主要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在相互制约中维持机体脏腑的内外平衡,中医学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名,结合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后表现繁多杂乱的特点,该病可属中医学 “百合病”[2]“失眠”“心悸” “汗证”“郁证”“脏燥”等众多范畴,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对其具体病因的认识尚无统一说明。但从中医上来讲,根本病机是人体阴阳失衡,脏腑气机逆乱,治疗原则应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此外女性在更年期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病率较高[3],同时患者还伴有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等,心理不适易影响机体内环境,造成脏腑失调,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从而表现为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

2 夹脊穴的溯源及作用

“夹脊”一词最早见于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了足太阳经循行的路线,体现最早“夹脊”的认识。《黄帝内经》对“夹脊”作进一步发展,如《素问·缪刺论》云:“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旁三痏,立已”,又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有积……刺侠脊两旁四椎间”,体现了“夹脊”是位于脊柱两旁之部位,可视为“夹脊穴”产生的理论基础,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4]记载用华佗夹背脊灸法治霍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有“侠脊骨两边相去各一寸半”,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奇俞类集》[5]云:“夹脊穴:《千金翼》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而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壮,无不瘥者。’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载:“夹脊穴,量三椎下近四椎上,从脊骨上两旁各5分,灸三七壮至七七壮,立瘥神效”,此时夹脊穴已经发展到有具体定位,但未有正式命名,1955 年承淡安先生所著的《中国针灸学》将挟脊两旁的一类腧穴正式命名为“华佗夹脊穴”,后将“华佗夹脊穴”简称为“夹脊穴”,现在流传下来的夹脊穴是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下旁开半寸,一侧17个穴,双侧共34穴[6]。

从夹脊穴的位置来看,恰处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7],《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之下……,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又如《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颧,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从以上可看出,督脉总领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又与阴脉之海(任脉)及十二经之海(冲脉)同源相通;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巨阳,循行于六阳经与六阴经交汇之头背部,一身经脉之气皆通过此脉交汇沟通,因此夹脊穴通过联系督脉和膀胱经,针可调节全身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平衡阴阳。《灵枢·背俞篇》云:“五脏之俞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8],《灵枢·卫气》篇曰:“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脏腑背俞穴与足太阳经及督脉密切相关,背俞穴内应脏腑,外通体表,是人体脏腑之气输入转出之处,夹脊穴与背俞穴位置相邻,故夹脊穴亦能调节脏腑功能的变化,联通机体营卫之气,发挥内调脏腑之功,外络阴阳之效,调节全身气血和脏腑阴阳平衡。

3 病案介绍

患者,女,48岁,初诊,于2020年9月15号就诊,主诉:恶寒,汗出伴失眠1年余,查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脑CT等均未见异常,期间服用谷维素、安定、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茯苓生脉饮均未见明显好转,平素偶感烦躁焦虑,伴头晕头痛,偶有神疲气短,夜间易醒,失眠多梦,后背及腰腿酸痛,手脚麻木,双下肢怕冷。

刻下症见:患者精神不佳,时值秋季着毛衣毛裤,头戴帽子,脖系围巾,诉行走后即遍身汗出,汗出则身冷,面色潮红,双小腿酸胀疼痛,伴冷风吹样感,得温则冷痛减轻,每遇天凉感全身疼痛,偶有心慌胸闷,头晕头痛,纳差,全身乏力,二便调,夜寐不安,夜间偶有汗出,且夜梦常感焦虑、紧张,醒后精神差,舌淡苔白腻,脉沉迟,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风邪外袭,卫阳不固,寒湿停于体内,阴阳失调。治法:扶正祛邪,驱寒除湿,调和营卫。

操作:患者选取舒适体位(俯卧位),放松身心,局部用75%酒精棉球消毒后,医者用0.30mm×40mm无菌不锈钢毫针在胸夹脊和腰夹脊穴位上针刺,即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旁开0.5寸,每侧各17穴,共34穴。诸穴均取90°直刺,施以补法,针尖垂直于皮肤进针,深度0.8~1.2寸,刺激量以患者出现微微涨感为宜,诸穴留针30 min,期间可间断于夹脊穴行手法刺激,以患者接受为度。每日针灸1次,每周治疗5次。1周后,患者诉夜间睡眠有所改善,白天出汗稍减少,与患者详细沟通,安慰病人情绪,鼓励继续针刺,再嘱患者每日泡脚,坚持适量运动,连续治疗2月后,患者诉全身汗出及怕冷现象消失,双下肢冷痛感明显减轻,精神明显好转。

4 讨论

患者此阶段正处于更年期,且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进而导致生理功能异常,出现一些复杂多样的症状,这些均可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范畴,患者虚象偏多,运用补法激发人体正气,同时让病人放松精神,积极运动,通过运动进一步加强机体的正气,从根本上调和营卫、收敛固涩、平衡阴阳,从而逐渐使处于病理性及亢奋状态的交感神经恢复到一定的正常水平。目前临床上应用夹脊穴主要治疗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应用范围较局限,本文运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将经络理论和现代解剖联合起来,从经络上疏通气机,沟通脏腑,调节气血的盛衰,达到祛邪扶正,平衡阴阳的目的;从解剖上刺激脊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的前、后根相连一段脊髓,脊髓分为31个节段,前根负责运动性,后根负责感觉性),调节躯体和内脏的感觉、运动功能[9],加以手法频率、力度和方向的协调作用,达到改善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维持机体平衡等作用,从而实现治疗复杂症候的目的。目前西医的抗抑郁治疗,疗效和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10],且临床基本局限于结合西药抗抑郁治疗,有待进一步扩宽思路,深入研究,具体到患者不同症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药治疗疗效较好,但各具见解,缺乏统一标准,临床上运用较少,今后需要制定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加以规范应用。本文旨在为中医临床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提供一种新思路,创造可行性。

猜你喜欢

植物神经夹脊督脉
夹脊穴考辨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这些征兆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最方便的健身
炎夏躁怒 可能植物神经“纠结”了
无器质性原因的精神神经症状久治不愈时,应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健身气功与“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