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发热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2021-01-05徐星丽魏思宇梁慧游沛杰陈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7期
关键词:退热药体温穴位

徐星丽,魏思宇,梁慧,游沛杰,陈勇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0 引言

小儿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且往往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概述了中西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主要方法。目前多采用直肠温度≥38℃为定义标准,对于0~3个月的婴儿直肠温度≥38.1℃则为发热[1]。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中医认为小儿是稚阴稚阳之体,抵御邪气能力不足,四时邪气、饮食不慎等均可致病而出现发热症状。“幼儿患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发热来势凶猛,变化迅速,若治疗不当易作惊风、神昏、抽搐等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故小儿发热的正确治疗需引起重视。现将小儿发热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 西医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外源性致热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其中感染是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2]。对于非高热、超高热且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儿,可不急于服用退热药,以免影响体温曲线变化,应先物理降温并供给足够热量、水和电解质等一般治疗[3,4]。对于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的患儿,建议使用退热药快速降温[5],同时采用一般治疗作为辅助退热方法,避免发热引起营养物质消耗、水和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等。

1.1 一般治疗

患儿可采用冰帽或冰袋冰敷头部、酒精擦浴、降低周围环境及冷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方法,供给足够的热量、水和电解质,以防脱水、负氮平衡和酸中毒[4]。保证患儿有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方面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1.2 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退热药繁多,冯天行[2]指出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小儿发热,并认为小儿发生持续性高热时可交替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酶,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降低体温调定点来达到降温的目的。谭永强等[6]观察了临床小儿发热常用退热药使用1h后的疗效,发现布洛芬退热效果最迅速,退热作用相对于对乙酰氨基酚等其他退热药更强且维持时间也更长。张春雨等[7]通过实验验证了扑热息痛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得出扑热息痛灌肠给药操作简便,起效快且副作用小,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卢林[8]通过实验比较发现安定具有抗焦虑、催眠、抗惊厥和骨骼肌松弛等药理作用,并且在小剂量单次使用的情况下对小儿发热治疗的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贾艳平等[3]认为阿司匹林虽可作为解热镇痛药治疗小儿发热,但该药对胃肠道的损害较大,且可增加出血概率,故不推荐使用。沈玉祥[9]通过实验对比锌布颗粒和对乙酰氨基酚对于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发现锌布颗粒的疗效明显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并且锌布颗粒的安全性高,可以在小儿发热的治疗中推广。除此之外,激素治疗小儿发热也可取得较好疗效。邢惠萍等[10]四位学者实验发现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能提高机体对毒素的耐受力,减少组胺、5 -羟色胺的释放,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对致热原的敏感性,从而使体温迅速恢复至正常。激素降温虽快,但会造成患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应杜绝激素滥用,目前激素已经不作为临床常规退热药使用[11]。

2 中医治疗

2.1 中医内治

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易受邪气侵袭,且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相对较旺盛,故邪气易从阳化热。关于小儿发热的中医内治,近年来就有不少文献总结前法和创新用药。李夏静等[10]总结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对发热的认识,并整理出针对不同的热证应用的不同治疗方药,其中包括导赤散、泻白散等常用的清热方剂。赵保善[13]总结了透邪法在小儿发热中的运用,以三辨归一论治构建透邪思路。李秀亮教授[14]在治疗发热时也强调“透邪”治法,其中小儿外感发热治以“宣透”法贯穿始终,而治疗郁积发热则选用“通腑法”。林丽丽、汪受传[15]以祛邪安正辨证论治小儿发热,其治疗多以银翘散加减。蒋沈华等[16]在探讨虞坚尔教授辨治小儿发热经验中认为应以邪祛正安为核心,包括清法、和法、补法,常用清咽方、小柴胡汤以及麦门冬汤等。李晓宁等[17]结合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佐证脾胃在小儿发热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不同证型的发热,梁如镜以四逆散为基础治疗阳郁发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发热,以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疗三阳合病,以柴胡桂枝汤治疗太阳少阳合病等[18];刘晓鹰[19]根据临床疗效以及理论支持认为治疗小儿本气自病发热可运用三豆饮;周小军[20]认为治疗气阴亏虚、邪伏膜原的小儿发热,应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同时灵活运用补土养阴和温病派理论来治疗。肖挹[21]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寒凉直折防其变、滋阴生津绝其根、调脾通腑护其本”三步法治疗小儿发热。

2.2 中医外治

2.2.1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运用各种按摩手法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调阴阳达到退热一种方法[22]。吴彬媚[23]将200例年龄在2-9岁外感发热的小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组合性多经络多穴位推拿,分推清肺经,补脾经,清天河水,退六腑,再对揉外劳宫、中脘、提捏大椎穴;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7%,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2%(P<0.05)。王光安等[24]采用“一式三法”小儿推拿治疗45例小儿食积发热,治疗结果显示,在45例中,1次推拿治愈的39例中包含23例乳食内积型,16例脾虚夹积型;好转的4例中有2例乳食内积型,2例脾虚夹积型;无效的2例中,均为脾虚夹积型,总有效率为95.6%。

2.2.2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用中药穴位贴来退热。方红[25]治疗60例小儿发热,取生山桅9克,研碎,浸入少量70%酒精或白酒中,取浸泡液与面粉做成4个如5分镍币大小的面饼,临睡前贴压患儿的涌泉穴(双)、内关穴(双),次晨取下。60例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其中外用l次即热退28例,2次热退者21例,3次热退者11例,总有效率100%。汤茜茜[26]等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发热效果显著,将100例年龄在3-8岁的发热小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自拟中药穴位贴治法,对照组予空白穴位贴治疗,实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5例,最终试验组47例痊愈5例,显效及有效3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62%,对照组45例痊愈1例,显效及有效3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达75.56%,P<0.05。

2.2.3 涂膜疗法

涂膜疗法直接将药剂涂在穴位上成膜,具有方便,吸收迅速,疗效显著的特点。林海[27]将120例外感发热小儿分为涂膜组和西药组,涂抹组将兰花参、细辛、柴胡、黄芩、薄荷脑、冰片等制作成涂剂,取患儿大椎穴及双侧合谷、风池涂抹观察,每日3次;西药组阿斯匹林10mg /kg·次,每日3次,病毒唑15mg /kg·d,分 2次肌注。涂剂组总有效率 82.5%。西药组总有效率 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4 灌肠法

灌肠法是将中药药液或掺如散剂灌肠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何素蓉等[28]采用中药灌肠法治疗小儿高热,发现中药合剂灌肠退热效果显著。将200例发热小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抗感染等一般对症治疗。当患儿体温>38.5℃时,试验组予中药退热合剂灌肠,对照组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试验组总有效率93.0%,高于对照组的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5 熏洗和药浴

中药洗浴是利用热水和药物功效,从而使腠理疏松,透达毛窍,气血平和的一种方法,常用方法分为全身洗浴和局部擦浴。李珍杰[29]将柴胡,荆芥,紫苏,薄荷,熬成药液后反复擦洗患儿全身,治疗小儿发热30例,其中24例单用本法退热,2例使用本法后好转,后服用药物痊愈,剩余4例高热不退,使用本法后,高热消退,病情减轻,总有效率达100%。

2.2.6 滴鼻法

滴鼻法是将中药药液直接滴入鼻腔,通过鼻腔粘膜的直接吸收和神经调节发挥作用的一种方法。朱慧蕙[30]对218例0-14岁高热患儿,进行滴鼻法退热治疗,将柴胡注射液滴入患儿鼻中,治疗后有效190例,总有效率87.2%。

2.2.7 针刺法

针刺退热的机理,中医学认为与经络学说紧密相关。作用相应穴位可以激发与调整体温中枢及大脑皮质的功能,使体温恢复正常[31]。毕克进[32]对88例高热小儿采用单纯针刺疗法,根据病因选取不同的穴位针刺,除2例效果欠佳外,86例均在1-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石志鸿等[33]选择63例外感发热小儿进行点穴和针刺治疗。取风池、大椎、风门、肺俞为主穴,而曲池、合谷、足三里为配穴,先点穴再针刺,经1~3次治疗,63例中,59例痊愈,占 93.65%;2例显效,占3.17%;1例好转,占 1.58%;1例无效,占1.58%。可见,针刺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热患儿的疗效。

2.2.8 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是通过针刺放血以祛除邪气而恢复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傅丽菊[34]采用点刺放血法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发热,治疗后49例患儿全部治愈,总有效率达100%。万璐[35]将34例发热小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耳尖放血,对照组静脉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放血治疗1次1h后,退热疗效比较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7%,76.7%,P<0.05。治疗3d后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4%、76.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许庆龄[36]将150组外感发热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耳尖刺血疗法治疗,经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耳尖刺血疗法疗效较为显著。

2.2.9 刮痧疗法

刮痧是用水牛角等边缘光滑的物体蘸刮痧油等介质,在人体体表刮拭,从而达到疏通经络,平调阴阳,泻火退热等目的。张美琴等[37]采用定向刮痧治疗外感发热小儿,将发热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予以刮痧治疗,细菌感染者予以抗菌药,病毒感染者予以抗病毒药,对照组根据发热程度给予解热镇痛药,适当补液。治疗组75例中痊愈38例,显效24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3%;对照组75例中痊愈20例,显效13例,有效3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6.7%(P<0.05)。冯晓纯等[38]采用刮痧夹脊穴、大椎穴、三关、六腑和天河水治疗外感发热患儿64例,观察30min后体温变化情况。治疗后有效6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3%。

2.2.10 足浴法联合敷贴

宋冬坡等[39]治疗140例发热患儿,将其分为足浴组、穴位贴敷组、对照组和联合组。对四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用中药足浴疗法治疗足浴组患儿,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穴位贴敷组患儿,用中药足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联合组患儿。治疗后足浴组总有效率74.3%,穴位贴敷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总有效率61.1%,联合组患儿总有效率83.8%,可知采用中药足浴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能显著提高疗效。

3 体会

综上所述,目前临床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很多。西医退热药起效快,降温明显[40],但从目前临床退热药疗效来看,维持时间短,易反弹,小儿退热后又出现多次体温上升的现象较为普遍[2]。而中医治疗方法多样,如何针对病因,辨证论治来从中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也是需要思考的方向。总之,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无论是选择西医治疗,抑或是中医治疗,都应全方位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儿的退热方法。

猜你喜欢

退热药体温穴位
退热药使用时应注意什么?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夏季穴位养心
退热药你用对了吗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