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麦粒灸治疗内伤咳嗽一例
2021-01-05刘小楠孙佳祺孙英霞
刘小楠 孙佳祺 孙英霞
1 病案摘要
患者,女,50岁,教师。初诊时间:2020年3月20日,主诉:反复咳嗽半年。患者肺癌术后2年,术后行8周期化疗,化疗已结束1年。半年前因反复感寒出现畏寒、头痛、恶心、咳嗽等症状,经西医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咳嗽时有反复,经朋友介绍,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刻下症:咳嗽,咳声低微气弱,声音嘶哑,少痰,偶有血丝,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西医诊断:慢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肺阴亏虚证)。治则:补肺益气,滋阴生津。予针灸治疗,处方:取穴:膻中、中府、关元、气海、尺泽、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肺俞、膏肓、脾俞、肾俞。操作:嘱患者先取仰卧位,穴位处常规消毒,均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中府、膻中平刺15~20 mm,行捻转补法1分钟;关元、气海、尺泽直刺30~35 mm,关元、气海行补法1分钟,尺泽行平补平泻法1分钟;太溪直刺20~25 mm,足三里、三阴交直刺35~40 mm,行捻转补法1分钟;均留针25分钟。再嘱患者取俯卧位,肺俞、膏肓、脾俞斜刺15~20 mm,行小幅度捻转补法1分钟;肾俞直刺30~35 mm,行捻转补法1分钟;均留针20分钟。1周连续治疗5次,休息2次,15次为一疗程。
2020年4月10日二诊,患者咳嗽减轻,声音嘶哑、口干好转,但偶有夜间咳嗽,胸胁胀痛,憋闷,余无明显不适。处方:取穴:在上方基础上加期门、太冲;操作:期门平刺15~20 mm,不施补泻手法;太冲直刺20~25 mm,行捻转泻法1分钟,使针感向涌泉放射。
2020年5月2日三诊,患者白天咳嗽消失,但夜间咳嗽尤甚,影响睡眠。仔细询问后发现患者夜间1~2点咳甚,其母诉患者平素温文尔雅,术后性情大变,易怒,因女婿也患癌症,小两口家中均无弟兄姊妹,女儿担心自己孩子和双方老人未来,每次都独自流泪,家人安慰劝说时,便脾气暴躁大喊大叫,因之前不爱与人交流,故初诊时只字未提。辨证:肝气犯肺证。处方: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麦粒灸(瘢痕灸)大敦穴7壮治疗。因灸后穴位处会留有瘢痕,操作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问其愿意否?皆同意。操作:针刺同上,起针后,嘱患者取坐位,暴露左侧大敦穴,局部常规消毒后,于施灸处涂抹少量凡士林做粘附,将准备好的麦粒大小的艾炷置于其上,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使其慢慢燃烧,待其燃尽,用镊子除去艾灰,放入弯盘中,燃烧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疼痛,此时在腧穴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疼痛。1壮结束,其余6壮皆按此法进行,再进行右侧大敦穴,操作同上,双侧各施7壮。
2020年5月23日四诊,患者主动述说灸后当晚夜咳症状消失,眠可,现精神状态有所改善,情绪稳定,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细。继续进行体质调理。
随访观察3个月,咳嗽未复发。
2 讨论
2.1 内伤咳嗽的病因病机与肺、肝两脏功能特点之间的联系
本病属中医学中“久咳” “顽咳”等范畴。该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多与自身体质偏颇有关,属内伤咳嗽。《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显然咳嗽的病位虽在肺,但如果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以影响肺脏发为咳嗽。本案患者的咳嗽与肝有关。《素问·刺禁论篇》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指出肝气由左升发,肺气从右肃降,正是对肝肺两脏在气机升降方面特点的概括。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一升一降,升降协调,对畅达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龚廷贤在《万病回春》[1]中写道:“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强调了肝肺两脏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从生理上而言,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疏泄,升发畅达,有助于肺气的肃降;从病理上而言,肺脏久病,主降渐迟,肝气过盛,主升渐增,肝升太过,肺降不及,发为咳嗽,此乃肝木侮金之象。由此可见肝升与肺降,既可相互制约,又可相互为用。
2.2 内伤咳嗽的诊断思路及诊疗特色
2.2.1 初诊治病求本,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以止咳 初诊时,患者肺癌术后多次化疗,耗气伤阴,致肺气阴亏虚,故出现案中病症。治疗上应以补肺益气、生津止咳为主。中府、肺俞为“俞募配穴”,位邻肺脏,为肺气所注之处,可调理肺脏气机,使其宣降有度;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可调畅全身气机,助气机升降平衡;尺泽为“肺之合穴”,配伍膏肓可清热止咳、宣肺平喘;足三里为“保健要穴”,配伍脾俞可补气健脾、培土生金;太溪为“肾之输穴”,配伍肾俞可补肾益气、滋阴生津;气海、关元可培补元气、固本养精;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经脉的交会穴,可健脾养血、调肝补肾;诸穴合用,共奏补肺益气、生津止咳之功。
2.2.2 二诊标本兼顾,补肺泻肝,理气止痛以止咳 二诊时,患者症状改善,出现偶有夜咳,胸胁胀痛,憋闷症状。根据《素问·咳论篇》记载:“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认为此乃肝咳。故原方不变,在其基础上选取“肝之原穴”太冲和“肝之募穴”期门相配,可理气止痛,泻肝止咳。
2.2.3 三诊针灸并用,肝肺同调,疏通气机以止咳 三诊时,患者白天咳嗽消失,出现夜间1~2点咳甚,此乃肝气郁结日久,肝木侮金所致。孙思邈有言:“凡病皆气血壅滞不得宣通”,可知百病皆由不通而发生,故通之则能治百病,那何为通乎?现代周楣声老先生[2]有言:“通者,洞达也,畅顺也,开彻也,不滞也……虚者用通,行其气也,实者用通,导其滞也”,说明了气血流通的重要性,指出了疾病不论是虚或实,在治疗时都应宣通气血。本案患者因情志不舒、气血壅滞导致夜咳,选用井穴来通之,是因《灵枢·九针十二原》有言:“经脉十二……所出为井。”《难经·本义》又言:“十二经所出之穴,皆谓之井”,指出井穴是十二经脉脉气所出之处,决定着经气的始生,可从源头上激发、疏通气血的流通;又因《难经·六十三难》曰:“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将井穴比作东方、春天,东方为太阳升起之处,春天为万物生发之季,两者均寓指万物生发生长之意,故有“春刺井”之说,该患者就诊时正值春天,选用井穴可达到通则补虚之功,又因阴经井穴在五行中属木,内应于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可调畅患者因精神抑郁、情志不舒所引起的“肝失疏泄”之证[3],故可达到通则导滞之效。
现代针灸名家高树中教授在《一针疗法》[4]中指出:“十二经脉各有其主时,如果某条经脉的营气运行出现了问题,疾病则在相应经脉所对应的时辰发病或病情加重。”该患者夜间1~2点咳甚,正是肝经所主时,故取肝经井穴大敦治之。本次治疗所选取的“大敦穴”并没有取常规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处[5]),而是选取了大趾丛毛之际处,究其原因有三点:其一,根据《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的记载。陈国清[6]认为“及”字当“和”讲,即大敦穴有两个定位:足大趾之端和三毛之中;其二,又根据《灵枢·经脉》中肝经循行的起点“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和胆经循行的终点“还贯爪甲,出三毛”的记载,说明了肝胆两经的经脉气血交接之处为大趾丛毛之际;其三,又因大趾丛毛之际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较常规大敦穴的定位更便于施灸,不易滑落,操作稳定,故取大趾丛毛之际作为施灸部位。
麦粒灸(瘢痕灸)在临床中属于艾柱灸中的直接灸疗法,是将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处施灸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其痛苦大、留疤、不美观等问题现代临床很少做为常规的治疗方法选用,但这也不能忽略它在治疗各个系统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上的突出疗效[5]。本案患者咳嗽日久,属顽咳,初期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但疗效不佳,故改用麦粒灸(瘢痕灸)疗法治之。该法在临床上施灸操作用时虽短,但因其炷小穴精,能形成灸疮,产生缓慢而持久的刺激,可使功效延长[2],故是治疗慢性顽疾的特效方法。正如《针灸资生经》[7]所载:“凡着艾得灸疮发,所患即差,不得发,其病不愈。”又根据《神灸经纶》[8]记载:“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指出了灸法在治病中既可通经络之气血,又可调气机之逆乱,使气血流通得以运行顺畅,与上述“通之则能治百病”相对应。故灸大敦穴可使患者“木郁而达之”,使肝气升发有度,升发正常,则有助于肺气的肃降,使人体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脏腑之间各司其职。
3 结语
本案在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之后,以“肝肺同调、疏通气机”入手,选用针法与灸法相配,做到了“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不拘于东方治宜砭石、北方治宜艾焫的特点,实现了“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之目的。这就要求医者必须深究病因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标本兼顾、综合治疗,根据不同针法优势及特点,取长补短,杂合以治,不断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