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视域下的新时代

2021-01-05陈金龙

关键词: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现代化

陈金龙, 章 静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6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提法始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但历史演进的过程从党的十八大之后已经开启。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如何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如何评价新时代的历史贡献,需要理论界做出回答和说明。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时间轴上并不算长,但它承前启后,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新的一页。新时代是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百年大党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迎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认清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既有利于把握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也有利于整体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在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一、新时代是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百年大党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的演进过程,特别是经历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经受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成为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执政时间最长、执政能力最强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政党。有党员才有政党,政党力量是基于党员力量的集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且处于秘密状态,党员身份不能公开。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第2页。国共合作实现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逐步扩大,至1927年党的五大召开时,党员人数扩展至5.7万多。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力量遭遇重挫;经过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党员人数发展至1934年的30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长征初期的突围使党的力量再次遭遇重大损失,至1937年初,仅存党员4万余人。伴随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党员队伍逐步壮大,至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拥有党员121万人。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至新中国成立时,拥有党员448万人。中国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后,注重在城市发展党员,党员队伍得到迅速发展,至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时,党员人数突破一千万,达到1 073万。经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至2012年底,党员人数达到8 512.7万,基层党组织420.1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注重提高党员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壮大党员队伍规模,基层党组织日趋健全,到2019年底,已发展成为拥有9 191.4万党员、468.1万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源于党员队伍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质量的逐步提升。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政党是以取得和维护政权为目标的政治团体,中国共产党自然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十年,便开始了局部执政的尝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起步。经历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区政权局部执政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治国理政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执掌全国政权,对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经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升,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日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长期执政奠定了重要基础。就执政时间而言,如果从局部执政算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已达90年;如果从掌握全国政权算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已达72年。当国际社会一些大党、老党先后丧失执政资格,呈现衰败态势之时,中国共产党却日益发展壮大,执政地位日益巩固,执政绩效日益显著,人民群众的政党认同日益提升。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执政能力最强的政党。中国是世界上超大规模的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都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往往形成原因复杂、解决难度大。为此,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就开始强调党领导一切。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负责人的汇报后指出,“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我们是依靠政治来领导,离开了政治就谈不上领导”。(2)《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205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党领导一切的发端,适应了当时国家治理的需要,也是新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党领导一切的原则,认定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第14页。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五年规划(计划)的方式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百年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要求,也是为民族谋复兴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是确立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社会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1页。的目标,其目的在于消灭社会存在的不平等,改变人民的生存境遇,让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小康”的概念,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描述为“小康之家”。(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582页。按邓小平当时的设想,“小康之家”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日子比较好过。1984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并调低了小康社会的预期目标,国民生产总值由人均一千美元降为人均八百美元。党的十三大在谋划中国发展步骤时,将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第16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实现后,其实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依据这一现实,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正式宣告“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第1923页。。党的十六大重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新时代是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代。党的十八大基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3页。的判断,将2020年的发展目标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目标。由“建设”到“建成”,内涵和目标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9页。,并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日益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新时代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攻坚战的形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集中社会各方面力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到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让人民过上了幸福日子,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无论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建构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诠释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也有利于增进民众的政治认同,对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新时代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

实现国家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追求,也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性选择。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谋划和实践。现代化是任何国家走向发展必经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即开始谋求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81页。。这里所说的工业化、农业近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而新民主主义国家是“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1)同上书,第1030页。,这些国家禀赋只有经过现代化才能生成与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准备了前提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实践。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584页。,成为“四个现代化”概念形成的前奏。这里所说的现代化,主要是经济、国防的现代化。从经济现代化入手启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奠定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普遍规律,起步阶段的现代化只能聚焦若干领域,而不可能齐头并进。国防现代化既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的特点。为顺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潮流,1960年3月,毛泽东在同尼泊尔首相谈话时提出,要安下心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1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第349页。。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为科学文化的现代化所取代,现代化的领域得到拓展。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483页。。科学文化的现代化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所替代,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内涵变化与目标设定,记录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现代化追求和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深化,现代化的领域从经济、科技、国防扩展到政治、社会、生态、国家治理等方面。党的十三大报告在界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时,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5页。确立为发展目标,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分别指向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随后,现代化的视野延伸至社会、生态文明和国家治理领域。

新时代是谋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也是长期而有阶段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具体部署: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囊括这两个阶段,从“十四五”时期开始,到本世纪中叶,都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达成之后,有可能依据我国现代化的实际发展程度,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对接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16)陈金龙、钟文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涵、方位与功能》,《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期。新时代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新时代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将实现的现实,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升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提升现代化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深入,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能够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新时代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明确了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通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外对比,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凸显,这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民族危亡之时,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便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342页。。这是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高度而得出的结论。新时代是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的时代。

新时代是确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向往和追求。党的二大通过的宣言,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1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第133页。纳入党的最低纲领,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加剧。1938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中共十七周年纪念宣传纲要》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马列主义的党,同时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先锋队”(19)《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2卷,学习出版社,1996,第23页。,直接赋予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担当。1941年7月1日,《解放日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而刊发的社论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20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但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0)《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解放日报》1941年7月1日。。“两个先锋队”的表述,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民族独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谋求国家现代化的努力,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复兴。党的十三大报告在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2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3页。,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4页。。“中国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通俗表达,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同。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并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内涵,将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路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确立,为新时代提供了方向指引。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时代。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站起来奠定了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和完整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站起来奠定了经济基础。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是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代。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发展目标。依据这一总体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具体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中华民族走向强起来的时代,将进一步改变国家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和中国人民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的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未来共同体的集合,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精神,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8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随着区域性贫困问题的消除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新时代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时代。

五、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发展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线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新时代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动力、确立新坐标、创造新条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新动力。任何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植根于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具有许多新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什么、如何满足,需要从理论上做出回答。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有诸多理论问题需要回答。比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在何处、“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衡量尺度是什么、实现路径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阐释。新时代是呼唤新理论而且能够产生新理论的时代,新时代的理论诉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之源。

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新坐标。理论是时代的折射和反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由此形成每一时代各具特色的理论,理论主题、理论内容、理论风格都是由时代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设置了新议题、确立了新坐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围绕这一议题和坐标而展开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新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支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积累、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比较优势的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以一系列原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增添了新内容,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和视野。

六、新时代是中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改造中国与世界”是早期共产党人的抱负,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4)《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3页。这里所说的样子,就是大党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开启了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进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赞同,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搭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推动世界各国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构等,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价值理想,是新时代具有战略眼光和现实诉求的伟大构想,是推进国际关系变革和国际秩序重塑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展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一时甚嚣尘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摆脱危机,走出困境,重现世界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如以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发展取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发展动力、实践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时刻保持社会主义的发展定力,拓展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每个国家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与现实基础不同,发展道路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一些共性问题的解决仍然是相通的,可以相互借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成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经验,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适时确立和调整现代化目标,从国情出发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汇聚多方力量推动现代化进程,有效协调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建构有助于现代化的国内外环境,这些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总之,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政党发展、国家发展、民族发展、理论创新、国际贡献的新阶段。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应有大历史观,将其置于百年历史进程和广阔空间背景下来考察。除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视域审视外,还应置于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坐标来评价,如此更能彰显新时代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