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顽固性痛经验案三则
2021-01-05林丹叶瑜
林丹 叶瑜
“痛经”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1]。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多采取如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疗效显著、快速,但复发率高[2],且长期服用可致胃肠道、肝肾脏的损伤[3];而应用中医进行治疗,临床上有着疗效明确、效果稳定、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痛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顽固性痛经患病时间长,每月经至则痛,虽也有止痛药可止痛者,但常于下月复发,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治疗时宜标本兼治、根治为宜。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进行中医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现以验案三则讨论之。
1 验案举隅
1.1 肝脾肾俱虚证
患者,女,22岁,于2019年1月7日以“痛经8年”来诊室求治。求诊时在经期第4天,诉14岁初潮后便伴有少腹疼痛,均在行经第一天疼痛,伴腹坠感,可致头晕、眼花、耳鸣。经量偏少,色暗,夹有少量血块,月经周期及行经期在正常范围。平素手略凉而湿,足冷。舌偏红,苔少,脉浮取弦滑应手而疾,重按无力。诊断:痛经。肝肾阴虚、脾虚气陷型。治法:滋补肝肾,补气举陷。处方:龟板先下20 g、盐黄柏10 g、知母10 g、生熟地各12 g、山茱萸12 g、升麻6 g、北柴胡10 g、地榆15 g、肉桂1 g、巴戟天20 g、续断20 g、陈皮15g,7剂,水煎服,2日1剂,每天3次,每次约150 mL,饭后半小时服用。后患者诉2月1日至5日行经时已无痛经。随访至今,痛经未再作。
按 本患者痛经特点为伴有腹坠感,四诊合参属气血阴阳俱虚,虚火上炎,而中气下陷之证,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潜阳且升提中气。方中以大补阴丸滋阴泻火,再加生地、山茱萸以滋补肝肾之阴,填精益髓。另外,加上巴戟、续断以温补肾阳,是张介宾“阳中求阴”之义,亦体现了“痛经宜温,通则不痛”的治疗理念。方中升麻与柴胡相配,用意取自李杲“补中益气汤”,可很好地扭转中气下陷之势,以此治疗患者因气血亏虚、中气下陷而致的腹坠痛。另外,对于患者肝肾阴虚于下,相火上冲于上之头晕、眼花、耳鸣,以小剂量肉桂以引火下行。同时,柴胡、肉桂的选择也是注重脏腑经络辨证思想的体现,痛经用药强调肝经、肾经,循肝经选用柴胡,循肾经选用肉桂,使药效更能直达病所。此外,方中龟板性静而沉,也有利于引虚火归于下焦。在此案中龟板还可滋阴、潜阳,可谓一药三用。地榆则是基于患者经已将净,以此药收敛,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陈皮则行药势,且有行气活血疏肝之用。值得一提的是,案中患者因其精血平素亏虚,再加经期,故虽出现脉虚浮应手之势,但重按无力,这是临床上诊脉应注意的情况,不可因其浮于上而误以为是气血旺盛之态。此诊方简药专,切中病机,故一剂而治愈患者多年痛经之疾。
1.2 脾肾阳虚证
患者,女,30岁,2019年2月18日来诊室求治。初诊主诉:痛经5年以上,加重半年。14岁初潮,之前月经期、量、色、质均无异常。5年多来,患者不明诱因于行经第1、2天出现明显少腹疼痛,自行口服“布洛芬”可缓解。但近半年来,疼痛逐渐加重,服上药痛仍不止。经西医治疗后效果不好(具体治疗不详),并逐渐伴有经期提前,近3月基本上为三月五行,经量少,色略暗,有少量血块。末次月经2月1日至5日。刻下:诉今日为行经第1天,痛经甚,量少,色暗,血块少量,伴腰痛,服止痛药后不解。白带经前转黄,有异味。夜梦多,手足心皮肤黄。患者诊治痛经前曾在此诊室治疗手足冷2次,现手足冷已明显好转。舌微红,尖红,苔黄。左脉弦细疾,右脉弦。诊断:痛经,属肝肾精亏、脾肾阳虚型。治法:温肾壮阳,养血止痛。处方:酒当归30 g、酒白芍30 g、炒山药30 g、云茯苓20 g、熟地20 g、淫羊藿20 g、菟丝子20 g、金钱草20 g、田基黄20 g、茵陈12 g、黄连6 g、肉桂1 g、冬葵子10 g,7剂,水煎服,2天1剂,每天3次,每次约150 mL,饭后半小时服用。
2019年3月4日二诊:患者诉,上方当天返家即煎服,当晚痛经即明显好转。经色转正常,经量略多于上次。4天后经净。刻下:手足略汗多,手仍略黄,诉足部皮肤已不黄。眠差略好转,便略稀,舌偏红,尖红,苔黄,脉弦略紧。处方:制附片先下10 g、肉桂6 g、黄连6 g、酒当归12 g、酒白芍12 g、盐菟丝子30 g、淫羊藿20 g、熟地12 g、山茱萸20 g、龟板先下20g、茵陈15 g、枳壳6 g,7剂。煎服法同前。
2019年3月18日三诊:此次就诊为经期第3天,诉本次痛经明显改善,未再服用止痛药。月经周期29天,经量明显增多,手部皮肤仍黄,眠差好转,但时有入睡困难,大便已成形,手汗多好转。舌淡红,尖红,苔黄,舌底可见静脉曲张及少量青紫。左脉弦略细,右脉濡甚。予处两方:第一方为经期用方,返家即用,且无论经净否均服用此方2剂共4天,第一方处方:酒当归12 g、酒白芍12 g、巴戟天20 g、续断20 g、延胡索15 g、小茴香6 g、艾叶6 g、生熟地各12 g、陈皮10 g、月季花20 g、玫瑰花20 g,2剂,煎服法同前。第二方在第一方后服用,第二方处方:酒当归30 g、酒白芍30 g、炒山药30 g、熟地30 g、党参10 g、黄连6 g、肉桂1 g、盐黄柏6 g、苍术15 g、巴戟天20 g、石菖蒲15 g、炙远志10 g、泽兰20 g,5剂,煎服法同前。此方后随访至今,诉痛经未再发作,经量、周期正常,眠可,便可。惜患者无暇治疗手黄情况,故嘱其如有特殊不适即就医。
按 此患者最初因手足冷求诊时被视为典型的肾阳虚证。在患者手足冷好转对中医有信心后,方告知痛经数年。审视之前诊治情况,经服药手足冷虽好转,但痛经仍存。对于痛经的治疗,临床医家多从补肾的角度切入[4],但此案患者痛经若仅因肾阳虚引起,则二者应一并好转,但实际上痛经未得到缓解,说明之前诊疗有考虑不周到之处。四诊再审,知此患者还合并有肝脾亏虚、精血不足。肾阳虚,不能温煦胞脉,遂生内寒,故手足冰冷。寒性凝滞,运血不畅又致痛经。同时,脾肾生理相关,病理相连,肾阳亏虚,必然影响脾阳的运化,脾阳失运,必然导致精血亏虚。同时,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体阴而用阳,精血不足,多导致肝的功能受损,常见的症状就是患者肝气不舒,且易出现痛经。患者经量少,痛经,左脉弦细即是佐证。故傅青主有“水足而肝气益安,肝气安而逆气自顺”[5]的经验,强调治疗痛经应肝脾肾同治,并拟有定经汤以治此证。所以治疗时不仅以右归丸加减“以培右肾之元阳”,还加以补肝疏肝、益精健脾为主的定经汤,这也正符合张景岳对女子经行腹痛的判断:“凡妇人经行腹痛,挟虚者多,全实者少……故于经前常有此证。此以气虚血滞,无力流通而然”[6]。另外,肾阳虚不能蒸腾肾水上济心火,水火不济则眠差,用交泰丸肉桂配黄连以温肾阳泄心火。至于金钱草、田基黄、茵陈、冬葵子,则是针对患者脾肾阳虚、湿热下注导致的下焦湿热之证。患者一诊后效好,二诊时加重温肾阳之力,且因证思变,受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的启发,善用古方且不泥古,加重交泰丸中肉桂用药比例。三诊时除上法外,还加有经期用药。如现代名医黄健玲教授治疗痛经[7]所强调,无论何种证型的痛经均当依据月经周期灵活遣方、序贯用药。
1.3 肝郁气滞型
患者,女,38岁,2019年4月29日来诊室求治。初诊主诉:痛经6年以上。13岁初潮,月经情况一直无异常。6年前不明诱因导致行经第一天少腹部疼痛明显,情绪不舒畅时痛甚,伴双乳胀、腰痛,尚可忍受。且伴经量少,色转暗。末次月经2019年4月1日至4日。刻下:今日为经行第一天,量少,色暗,痛经甚,痛苦面容,手足温,二便调,纳眠可。舌淡红苔薄,脉沉弦。诊断:痛经,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解郁,养血止痛。处方:佛手10 g、郁金10 g、延胡索15 g、当归15 g、川芎10 g、白芍15 g、赤芍15 g、乌药10 g、鸡血藤30 g、益母草15 g、月季花另包20 g、玫瑰花另包20 g,4剂,水煎服,2天1剂,每天3次,每次约150 mL,饭后半小时服用。患者诉服上方后痛经明显缓解,之后未再就诊。随访至今,痛经未再作。
按 患者经量少,经色暗,脉沉弦,一派气血亏虚、沉困之象,加之情绪不舒畅时痛甚,伴双乳胀不适,进一步证明了患者为肝郁气滞之证。女子阴血易伤且多为情志所苦之体,本患者痛经的产生即是因气血亏虚,兼有肝郁气滞,故治疗以补益肝血及疏肝行气止痛为主。清代名医傅青主认为痛经病机主要责之于肝,肝为刚脏,疏肝之法宜柔不宜刚,应该“柔肝养肝和补其本而助其通”[8]。现代医家周惠芳教授亦认为肝气郁结乃痛经疼痛之源[9]。此处用药以“四物汤”为基础以养血柔肝,佛手、郁金疏肝解郁理气,鸡血藤行血补血调经,益母草活血调经,乌药行气止痛。此外,学习徐老运用花类药物治疗月经疾病的临床经验[10],在治疗痛经时将月季花、玫瑰花用于经期,以活血行气。全方标本兼顾,补肝血,疏肝郁,肝血得充,肝气调达,自然血脉通畅,痛经自止。
2 小结
2.1 痛经宜温,通则不痛
女子属阴,易有寒生,寒凝则痛。当今女性又多有追求骨感美盲目减肥者,易致体质下降、元阳不足。另外,平素穿衣单薄,亦或喜吹空调、过食生冷等,均易受寒。故临床治疗痛经用药多以温性药为主,“痛经宜温,通则不痛”。因肾阳为一身之元阳,则痛经多温补肾阳以治。如案2即为肾阳亏虚患者,直接予大量温补肾阳之药。另外,案1中即使对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证,也主要以熟地、山茱萸等温性药以补肝肾阴亏。龟板、生地虽是凉药,且非大寒之药,却也少用,并在滋补肝肾之阴、填精益髓基础上,仍使用巴戟、续断等柔剂阳药以寓阳中求阴[11],亦是“痛经宜温,通则不痛”观点的体现。而案3中患者属肝郁气滞之证,虽以补血行气解郁为主,但补益肝阴肝血之时,用药也为当归、川芎、鸡血藤之类的药物,略偏温性,以免造成寒凉之态,不利于温通止痛。
2.2 养阴柔肝,其郁自通
《本草纲目》云“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12]。因女子属阴,加上每月行经,阴血易伤,且易因肝气不疏,气机郁滞,导致痛经等症。另外,肝气郁而不宣,可导致它藏病变,故“舒肝木之郁”可使“诸郁尽舒”[8],可以说疏肝是行诸郁中极关键的一环。所以临床治疗痛经,肝是主要病位之一,治疗肝郁导致的痛经,肝阴充足是恢复其疏泄功能的物质基础,临床疏肝郁一定要在补养肝阴肝血的基础上进行,此法称为“柔肝疏郁”法,即临证当在养肝血、滋肝阴药物如当归、熟地、白芍等基础上,佐以疏肝,才能达到肝柔气顺,血畅痛止的效果,此点在三个案例中均有体现。
此外,在治疗顽固性痛经时结合经期用药,花药调经,运用脏腑经络辨证的思想循经用药等,可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除用药外,同时将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治未病”思想[13]引入对痛经的治疗中,在诊后从固护脏腑阳气、精血的角度出发嘱患者平时注意保暖,勿使寒凉伤身;饮食清淡,勿损伤脾胃;注意休息,勿劳累过度耗伤阳气;节制房事,勿损伤阴精;注意调整情绪,勿致情志内伤等以“瘥后防复”,提高顽固性痛经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