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湿热成痿”辨治多发性硬化
2021-01-05郭亚萌关亚超关运祥王宝亮
郭亚萌 关亚超 关运祥 王宝亮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性疾病,以视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肢体感觉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反复发作和多部位受累的临床特点,西医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及免疫治疗为主[1],随着病情进展,药物增加,副作用逐渐增多。中医虽无“多发性硬化”病名,诸多医家将其归属于痿证、骨痿、视物昏渺等范畴,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痿证[2]。历代古代典籍从湿热成痿论述了痿证的发生发展,丰富发展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有医家发现湿热之邪与多发性硬化的各个临床症状存在密切联系,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且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3-4]。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具有较好的优势,能有效改善神经症状,减少激素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5]。基于湿热成痿理论,在治疗时重视湿热贯穿疾病始末的特点,根据湿热对脏腑影响程度进行分期治疗,以清热健脾利湿为治疗原则。以清燥汤为基础方,灵活化裁,湿热偏盛者,宣肺健脾清肠以上中下三焦分消湿热;热灼痰凝津亏者,滋补肝肾兼清热化痰;久病及肾者,温煦命门以解毒通络。
1 湿热与多发性硬化的联系
1.1 湿热是重要病因
《素问·痿论篇》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指出因居住潮湿之地外感湿邪而致肉痿。《脾胃论》曰:“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提出湿热犯肺,金水不能相生而肾亏致痿。同样,内生湿热也是痿证发病的重要因素。方隅在《医林绳墨》中提到:“痿之一症全在湿热。由乎酒色太过,气血空虚,反加劳碌,筋骨有损,由是湿热乘之。”《证治准绳》曰:“五劳五志六淫尽得成五脏之热以为痿也。”
1.2 湿热具有独特的致病特点
湿热致病广泛。“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阴邪,其性趋下;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湿热搏结,湿挟热下注肝肾,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必腰下不能动”;热载湿熏蒸华盖,则“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据此,《临证指南医案》认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湿热胶着,易阻遏气机,兼夹痰瘀。湿热搏结,如油和面,胶着粘腻,湿不去则热不解,热不清则湿难利,病久则痰瘀阻络,故病情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湿热易伤津耗气。《医林绳墨》提出:“热伤于气,在气不能舒畅其筋,故大筋緛短而拘挛者矣。湿伤其血,则血不养筋不束骨,故小筋弛长而为痿弱矣。”
1.3 湿热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关键点
《证治汇补》曰:“内热成痿,此论病之本也,若有感发,必因所挟而致。”《张氏医通·痿》认为:“痿证,脏腑病因虽曰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素问·痿论篇》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强调“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6]。《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又是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故治痿独取阳明关键在于处理好阳明湿热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2 依据湿热的程度进行分期治疗
2.1 湿热偏盛期,湿热分治,肺脾肠同治
湿热偏盛期,关键在于辨清湿与热的偏盛,权衡祛湿与清热的偏重,湿热分治,正如《医学心悟》所言:“治痿之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偏盛者,治当健脾利湿为主,清热为辅,湿去则热孤;热偏盛者,当清热为先,辅以利湿。根据湿热病位不同,《温病条辨》提出三焦分治湿热:在上焦者,轻宣肺气;在中焦者,辛开苦降;在下焦者,甘淡渗下[7]。而湿热致病广泛,往往弥漫三焦,故应肺脾肠同治以宣上、畅中、渗下,达“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临床上常灵活选用黄芩、茯苓、白术、薏苡仁、黄柏、苍术、泽泻、猪苓等清热燥湿、健脾利湿、淡渗利湿之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应用清热养阴、清热解毒、芳香化湿、行气祛湿、祛风胜湿之法。
2.2 热灼痰凝津亏期,滋补肝肾兼清热化痰
《素问·痿论篇》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髓减。” 湿热下注于肾,热盛伤津,此期重点在于清热化痰同时兼顾护津液。《脾胃论》云:“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不然则下焦元气竭尽而成软瘫。”因此,多发性硬化的发病与肝肾密切相关[8]。肝藏血,在体合筋。肝血充足,筋络得养,四肢关节才能灵活运动。肾藏精,在体合骨,生髓。肾精与脑与脊髓的充盈密切相关,《灵枢·海论》曰:“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现代影像学发现多发性硬化主要累及脑与脊髓[1]。故在治疗时应滋养肝肾为主,清热祛痰为辅,灵活选用熟地、当归、山萸肉、女贞子、枸杞等滋阴补血、益精充髓之品,达水木互荣之效。
2.3 久病及肾期,温肾解毒通络
多发性硬化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加之湿热蕴结,久病耗伤肾中阴阳。肾阳具有温煦和蒸腾作用,能够推动津液的运行。久病及肾,肾阳虚损,气不行则血不畅,久则瘀毒阻络。西医治疗中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会出现“壮火食气”,而突然撤退又会出现“少火”相对不足无法“生气”[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有医家从肾阳虚论治本病,运用益气温阳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0-11]。现代研究表明,以补肾为主的辨证论治可能通过下调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上调白介素12发挥治疗多发应硬化的作用[12]。临床上常用附子、淫羊藿、巴戟天、杜仲、续断、补骨脂、伸筋草等温补肝肾之品,以求“少火生气”;适当配合熟地、当归、芍药等滋阴药,以“阴中求阳”“阴阳双补”。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52岁,2018年10月26日初诊,因“双下肢乏力,不能站立1年余”就诊,曾住院查头颅核磁提示: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可见多发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垂直侧脑室走行。脑脊液寡克隆区带:IgG OB 阳性,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予激素冲击等西医治疗后好转,院外长期服用泼尼松龙片。就诊时可见左腿酸沉、乏力,站立不稳,右手麻木,偶有舌体突然发硬,言语不清,视物模糊,伴头晕、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满闷,纳差,大便黏腻,小便黄。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数。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医诊断:痿证,辨证:湿热浸淫、脾失健运,治法:清利湿热、健脾助运,方用清燥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党参20 g、白术20 g、陈皮10 g、柴胡3 g、升麻3 g、酒黄柏10 g、苍术10 g、牛膝12 g、薏苡仁20 g、茯苓12 g、猪苓12 g、泽泻12 g、杜仲20 g、桑寄生20 g、淡附片6 g、炙甘草6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11月29日二诊,现症见:左腿乏力、右手麻木较前好转,但久立易腰膝酸软,舌体未见发硬,言语清晰,身体困重较前明显改善,但视物仍模糊,眼干,头晕,乏力,口干舌燥,舌质暗红边有齿痕,少苔,脉细弱。前方去猪苓、泽泻,重用黄芪至60 g,加麦冬12 g、熟地黄20 g、女贞子20 g、山萸肉20 g,继服14剂。
2018年12月15日三诊,症见:左腿乏力明显减轻,不能远行,右手麻木症状消失,视物较前改善,偶有头晕、乏力,舌暗红有齿痕,脉细弱。前方去麦冬,加伸筋草30 g,续断20 g,继服14剂。药后根据临床症状随证加减,后复查头颅核磁提示:脑内多发性硬化治疗后改变,较前好转。定期随访。
按 患者双下肢乏力,不能站立,经头颅核磁、脑脊液检查后,诊断为“多发性硬化”,中医属于“痿证”范畴。患者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满闷,纳差,大便黏腻,小便黄,提示湿热蕴结阳明之象,湿热困脾,则舌胖大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数;脾运化失司,“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筋脉失养,则出现左腿酸沉乏力,右手麻木;津液不能布散濡养舌体,则舌体僵硬、言语不清;津液不能充养双目,则视物模糊。故可辨证为湿热浸淫、脾失健运,治当清利湿热、健脾助运,以清燥汤为基础方加减,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以培土生金;陈皮、茯苓以健脾祛湿化痰;少佐柴胡、升麻,以升提阳气助津液上达;酒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法四妙丸以清热燥湿,舒筋活络;猪苓、泽泻淡渗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出;杜仲、桑寄生、淡附片以微温肾阳,强筋壮骨;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左腿乏力、右手麻木较前好转,但久立易腰膝酸软,无舌僵,但视物仍模糊,眼干,头晕,乏力,口干舌燥,身体困重较前明显改善,去猪苓、泽泻,重用黄芪益气,加麦冬、熟地黄、女贞子、山萸肉养阴增液,麦冬借柴胡、升麻之力以润口舌;牛膝引熟地黄、女贞子、山萸肉滋养肾阴。三诊时患者左腿乏力明显减轻,未见口干舌燥,去麦冬,加伸筋草、续断以补肝肾、舒筋活络。
4 总结
多发性硬化属中医“痿证”范畴,结合历代医家及现代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的发病与湿热密切相关,在脏腑上与肺、脾、肝、肾有关。基于《脾胃论》“湿热成痿”的理论,应抓住湿热这一主要矛盾,重视湿热贯穿疾病始末这一特点,辨证时注重湿热的轻重缓急,把握肺、脾、肝、肾阴阳气血变化,以健脾利湿为治则,兼养肺阴、补肝肾、温肾阳。基础方清燥汤,可窥及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五苓散、四妙丸、生脉饮、二陈汤等方剂的治法,结合近代有关从肝肾辨治的经验,遵古而不泥于古,灵活化裁,注重湿热对脏腑的影响,分期治疗,进一步深入探讨多发性硬化辨证论治规律及治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