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匮要略》柔痉“不恶寒”的再认识
2021-01-05张楠张金玺
张楠 张金玺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1]。注家对于本条柔痉“不恶寒”之语的注释,至今仍欠合理。笔者认为,“不恶寒”非“不怕冷”之义,亦非“恶寒”衍文,实指“恶风”而言。兹不揣孤陋,浅析如次,以就正于方家。
1 柔痉“不恶寒”的目前注释简况
对于柔痉“不恶寒”之语的注释,目前主要见于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在阐释该条条文时没有论及“不恶寒”词语,如《金匮要略释义》[2]、《金匮要略方论解析集要》[3]等。第二种是将“不恶寒”原语带过,没有作具体解释,如《金匮要略讲义》云:“寒性凝敛、收引,寒邪偏盛,腠理致密,则恶寒而无汗,属表实,称刚痉;风邪开泄、散发,风邪偏盛,腠理疏松,则不恶寒而汗出,属表虚,称柔痉”[4];《金匮要略研究》云:“刚痉无汗而恶寒,柔痉汗出而不恶寒,这是两证的鉴别点”[5]。第三种情况是认为“不”字属于衍文,“不恶寒”应为“恶寒”,如《全注全译金匮要略》云:“不,属衍文,应删去。考《脉经》‘不恶寒’下小注‘一云恶寒’;《诸病源候论》无‘不’字”;“痉病,初起具有太阳表证见发热无汗,恶寒者,此属表实邪闭而筋急,故称为刚痉”;“痉病,初起具有太阳表证见发热汗出,恶寒者,此属表虚筋急,故称为柔痉”[6]。《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金匮要略》(第二版)云:“《诸病源候论》无‘不’字”;“至于原文所说柔痉不恶寒,并非都如此。事实上凡是病邪在表的都有恶寒症状,不过有程度的轻重、时间的久暂而已,所以《诸病源候论》对于柔痉亦提到恶寒”[7]。另外,以上两书还均依据《针灸甲乙经·卷七》记载,认为刚痉“反恶寒者”的“反”字也属于衍文。第四种情况是将“不恶寒”注释为不怕冷,如《金匮要略语译》云:“病人具有太阳病的脉证,发热没有汗,反而怕冷的,叫作刚痉……病人具有太阳病的脉证,发热出汗而不怕冷的,叫作柔痉”[8]。《文白对照中医古典名著精品丛书·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没有汗出,反而怕冷的,叫作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怕冷的,叫作柔痉”[9]。
2 将柔痉“不恶寒”注释为“不怕冷”于理不通
笔者认为,将柔痉之“不恶寒”随文敷衍地注释为“不怕冷”,与《金匮要略》同篇其他条文和《伤寒论》有关条文内容不符,于理不通。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7条云:“病人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1]。本条论述了痉病的主要症状,仲景明确指出痉病是有“恶寒”表现的。《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云:“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10]。既然刚痉和柔痉均属于痉病,那么言痉病“恶寒”,柔痉自在其中,即柔痉患者也应该有怕冷感觉。因此,将柔痉“不恶寒”注释为“不怕冷”,与同篇第7条条文内容不符。
由于时代所限,《金匮要略》论治痉病,偏重于风寒外感病因。其所述的刚痉和柔痉,是由风寒之邪阻滞经筋,复加津液耗伤,筋脉失养所致,其临床表现与《伤寒论》太阳病有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仲景才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有关条文条首冠以“太阳病”三字。《伤寒论》第1条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1]。此条为太阳病提纲条文,言太阳病不论伤寒、中风,均有“恶寒”表现,即均有怕冷症状。太阳伤寒以感受风寒之邪的寒邪为主,怕冷症状比较明显,故《伤寒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11]。太阳中风以感受风寒之邪的风邪为主,怕冷症状没有太阳伤寒明显,仲景将其描述为“恶风”,以与太阳伤寒之“恶寒”对举鉴别,故《伤寒论》第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1]。可以看出,太阳病无论伤寒还是中风,病人都是有怕冷症状的,只是太阳伤寒怕冷程度较重而太阳中风怕冷程度较轻罢了。仲景正是为了区分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怕冷程度之不同,才在《伤寒论》第3条中将太阳伤寒之怕冷称为“恶寒”,在《伤寒论》第2条中将太阳中风之怕冷称为“恶风”。由于《金匮要略》所述的刚痉,病因与《伤寒论》太阳伤寒类似而有“恶寒”见症,故《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以此推论,《金匮要略》所述的柔痉,病因与《伤寒论》太阳中风类似,理当具有“恶风”见症,即病人也应具有怕冷感觉,只是比刚痉“恶寒”之怕冷程度为轻而已。由此而论,注家将柔痉“不恶寒”注释为“不怕冷”,有悖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相关内容。
3 柔痉“不恶寒”是相对于刚痉“反恶寒”而言,其义是“恶风”
对于这个问题,若从条文对举角度,将柔痉的“不恶寒”与上文刚痉的“反恶寒”联系互看,从仲景行文笔法方面仔细品读,则很容易明白柔痉“不恶寒”实际上是指代柔痉之“恶风”,言柔痉“不恶寒”,即是言柔痉“恶风”。
《金匮要略》柔痉条文中的“不恶寒”三字,紧接上文刚痉“反恶寒”三字,柔痉“不恶寒”是相对于刚痉“反恶寒”而言。在具体写作方法上,属对举行文笔法。仲景将柔痉“不恶寒”三字与前面刚痉“反恶寒”三字对应陈述,是为了突出刚痉和柔痉怕冷程度的差异。刚痉怕冷程度重,故仲景在前文中言其“恶寒”;柔痉怕冷程度比刚痉轻,达不到刚痉的怕冷程度,故仲景紧接上文刚痉的“恶寒”而言柔痉“不恶寒”。柔痉不“恶寒”,是相对于刚痉的“恶寒”而言。“不恶寒”并非言病人完全不怕冷,是言柔痉的怕冷程度没有刚痉的“恶寒”怕冷程度严重。“不恶寒”的“恶寒”两字在读法上要重读,语气上要突出“恶寒”两字,以与上文刚痉的“恶寒”两字形成语义对比。柔痉“不恶寒”是相对于刚痉的“反恶寒”而言,在理解上不能脱离上条刚痉“恶寒”的语言环境,应与上文刚痉的“恶寒”相参对照。“不恶寒”是言柔痉虽无刚痉之“恶寒”,但是有“恶风”症状。“不恶寒”犹言“恶风”也。
4 将柔痉“不恶寒”注释为“恶风”,契合《伤寒杂病论》整体内容
仲景除了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对痉病进行论述外,在《伤寒论》中也有论及,并且说明了重复论及的具体原因。《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云:“伤寒所致太阳病,痉湿暍此三种,宜当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11]。仲景在此条中,明确指出痉病既有与太阳病相异之处,也有与太阳病相类之处。痉病以颈项强直,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等为主症,发病较急,病情较重,变化迅速,在外感病的不同阶段均可以出现,此与单纯的太阳病自然有异,“宜当别论”,故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列专篇予以论述。但仲景所论的痉病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此又“与伤寒相似”,故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之前,将其列出以与太阳病相互参照。既然痉病与太阳病有相似之处,故在研究《金匮要略》痉病之时,应该与《伤寒论》太阳病篇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如此方较全面。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1条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1]。《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4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1]。栝楼桂枝汤为《金匮要略》治疗柔痉的主方[12-13],乃栝楼根合桂枝汤而成,其治之症有身体强几几;桂枝加葛根汤为《伤寒论》治疗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主方,乃葛根合桂枝汤而成,其治之症有项背强几几。两条经文对比,有“身体强,几几然”和“项背强几几”的类似症状,主方又均以桂枝汤加一味清泄里热药物,提示《金匮要略》柔痉与《伤寒论》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证确有类似之处。仲景在《伤寒论》第2条论述太阳中风时,明言“恶风”为太阳中风的主症,因此,《金匮要略》柔痉理当也有“恶风”症状。因此,将柔痉“不恶寒”注释为“恶风”,与《伤寒论》太阳中风“恶风”形成对应关系,体现出仲景学术的联系性,既符合逻辑也比较合理。
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有关痉病的论述看,将柔痉“不恶寒”释为“恶风”,也符合《金匮要略》痉病三证、痉病三方的层次关系。太阳刚痉为太阳伤寒兼痉,具有发热、无汗、恶寒症状,治以葛根汤;太阳柔痉为太阳中风兼痉,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症状,治以栝楼桂枝汤;阳明热痉为邪入阳明之里,热盛灼筋致痉,具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1]症状,治以大承气汤。从刚痉“恶寒”,到柔痉“恶风”,再到阳明热痉的不恶风寒,反映了邪气逐渐入里化热的递进关系。从治疗太阳刚痉的葛根汤,到治疗太阳柔痉的栝楼桂枝汤,再到治疗阳明热痉的大承气汤,反映了治法上由表及里、由寒及热的递进关系。
5 柔痉“不恶寒”的“不”字和刚痉“反恶寒”的“反”字均非衍文
有学者根据《诸病源候论》和《脉经》内容,认为原文柔痉“不恶寒”的“不”字属于衍文,“不恶寒”乃“恶寒”之误。同时,参照《针灸甲乙经·卷七》记载,认为刚痉“反恶寒”的“反”字也为衍文。笔者认为,以上两字均非衍文,乃仲景刻意书之以起警示作用。
如上所述,仲景在《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中已明确指出,痉病与太阳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临证应当注意鉴别。《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条文中的“反”字,反映了张仲景痉病“与伤寒相似”但又“宜当别论”的学术观点,实乃条文点睛之处。《伤寒论》第1条太阳病提纲明言太阳病有“恶寒”症状,刚痉为外感寒邪所致的痉病,“与伤寒相似”,按理也应当具有“恶寒”症状。但是,刚痉毕竟属于痉病范畴,与单纯的太阳病有所不同,存在邪入阳明,化热化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病机。按照《伤寒论》第221条所述[11],热入阳明,病人应该“不恶寒反恶热”,又不应有“恶寒”症状。如此,刚痉与太阳病类似应有“恶寒”症状,但其病位涉及阳明似又不应有“恶寒”症状。基于此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仲景才在描述刚痉怕冷症状时,在“恶寒”两字前冠以“反”字。
以上所论,从仲景对葛根汤和葛根汤证的论述中,也能够得到印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2条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指出了葛根汤为治疗欲作刚痉的主方。《伤寒论》第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11],明言葛根汤可以治疗太阳阳明合病,说明了葛根汤有兼顾阳明里热作用。仲景在《金匮要略》刚痉尚未完全形成而“欲作刚痉”阶段投以葛根汤,说明在刚痉初期即有阳明里热存在。以此推论,在刚痉真正形成阶段,阳明里热当会更盛,自然不应“恶寒”。今因表邪仍在而“恶寒”,故仲景冠以“反”字。此“反”字,示人留意,强调了此时太阳表证未除,已暗合《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之意,恰当地揭示了太阳刚痉邪束于表,里热已盛的病机特点[14]。
柔痉“不恶寒”的“不”字亦非衍文,其与前面刚痉“反恶寒”为对举之文,有鉴别诊断意味。前已论述,该处“不恶寒”之语的本义,应该是“恶风”。如果认为“不恶寒”的“不”字为衍文,“不恶寒”为“恶寒”之误,虽然也能说明太阳柔痉有怕冷症状,但却无法突出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怕冷程度的不同。再者,前文刚痉已经用了“恶寒”二字,若言柔痉时再用“恶寒”二字,也不符合避复的行文方法。另外,刚痉怕冷程度比柔痉怕冷程度重,仲景在叙述刚痉“恶寒”时前冠“反”字以说明刚痉“恶寒”之反常,岂会在下文叙述比刚痉怕冷程度轻的柔痉“恶寒”时,语气肯定地直书“恶寒”两字?因此,笔者认为,柔痉“不恶寒”的“不”字也非衍文。
6 结语
《金匮要略》论述痉病,偏于强调风寒外感因素,此与后世医家论痉有很大差异。《金匮要略》论治痉病,重在太阳与阳明两经。对于太阳刚痉和太阳柔痉,分别予以葛根汤和栝楼桂枝汤治疗,对于阳明热痉则予以大承气汤治疗。由于刚痉和柔痉与太阳病有类同之处,故两者均有怕冷症状。本文通过以上浅析,认为《金匮要略》原文中柔痉“不恶寒”之语是相对于刚痉“反恶寒”之语而言,两者属于对举之文。刚痉“反恶寒”是言刚痉虽然有阳明里热存在,但却因太阳表邪未解而仍有“恶寒”表现;柔痉“不恶寒”是强调柔痉怕冷程度达不到刚痉的“恶寒”程度,比刚痉的怕冷程度为轻,并非完全不怕冷,“不恶寒”的真实含义当为“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