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治疗宫腔占位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2021-01-05顾光华马忠平
顾光华,马忠平
(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溧阳213300)
0 引言
宫腔镜技术的出现,使得宫腔占位性疾病的诊治取得巨大进步,技术本身具备微创、直视性好等优势,成为妇科疾病的诊治金标准。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黏膜肌瘤为宫腔占位性病变的常见病理类型,临床多数报道集中于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宫腔占位性病变的疗效,该术式属于热处理技术,本身操作难度高,学习曲线长,且电热效应也存在着误伤宫腔内深部组织,诱发术后宫腔粘连的不良预后风险[1]。为进一步提升微创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结局,全高清平行视野(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应运而生[2]。本文开展一项随机调查类研究,纳本单位45例确诊宫腔占位性疾病,并接受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探讨该治疗技术的对症应用效果,旨在更好地向临床推广该项技术,促技术普及,改善宫腔占位性疾病治疗现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单位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间确诊宫腔占位性疾病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均采用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治疗;患者年龄25~53岁,平均(37.62±8.62)岁,病程3~20个月,平均(10.65±3.15)个月,其中子宫内膜息肉31例,子宫黏膜肌瘤14例。研究获得本单位伦理组织批准。
纳入标准:影像学、实验室检验与病理活检确诊宫腔占位性疾病;符合手术适应证要求;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被纳入组,签署同意书;可耐受相应治疗者。排除标准:中途脱离随访;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严重全身性感染;妊娠、哺乳期女性;凝血功能障碍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彩超检查,术前2d软化宫颈处理;术中膀胱截石位,静脉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后,生理盐水灌流膨宫(流速 400mL/min,压力 130mmHg),待宫颈扩至 10号,小心置入HEOS宫腔镜(法国摄普乐-高美格公司研发,系统内还包含宫内刨削系统、动力刨削主机、显示系统、光源、膨宫机、冲洗吸引系统等),观察病灶周围情况。随后将刨削刀头经腔镜通道置入宫腔,探准病灶位置后,启用刨削系统切割直至病灶清除满意,动力主机手柄转速2200r,吸引系统压力100mmHg,流速350mL/min,将粉碎病灶排出宫腔。对于黏膜下肌瘤,术中使用3mm单关节剪刀剪开部分瘤体、分块后将病灶粉碎排出宫腔。针对术后出血明显者,使用系统内电切镜套装行电凝止血。术后酌情采取预防性抗感染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宫腔黏连发生率、生活质量(SF-36)评分、不良反应及疗效情况,并统计手术医师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规培用时(对照宫腔镜电切手术)。SF-36内含八大维度,各100分,本次取均值表示患者生活质量,分值越高则越理想[3]。疗效以术后患者白带、月经量及其他症状如出血等恢复正常为优,以术后患者白带、月经量显著降低且其他症状大幅改善为良,不符合优、良疗效评级标准为差;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处理
经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指标统计
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手术用时为(5.64±1.29)min,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手术用时为(20.76±10.31)min,术中失血量为(8.03±1.40)mL,术后排气时间为(22.03±5.74)h。
2.2 患者预后统计
45例患者的术后宫腔粘连发生率达2.22%(1/45);患者治疗前的SF-36评分达(71.06±12.53)分,低于治疗后的(89.62±7.8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30,P=0.001)。
2.3 患者不良反应统计
45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呕吐者1例(2.22%)、腹胀者1例(2.22%),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4%(2/45)。未出现空气栓塞、水中毒等严重宫腔镜并发症。
2.4 患者疗效统计
45例患者中,疗效分级达“优”者25例,达优率55.56%;疗效分级达“良”者18例,达良率40.00%;疗效分级达“差”者2例,达差率4.44%;统计最后的疗效总优良率达95.56%(43/45)。
2.5 医方规培用时统计
统计10名手术医师的规培用时,其中刨削系统规培用时(6.32±1.25)h,电切手术规培用时(8.35±1.48)h,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3,P=0.047)。
3 讨论
宫腔占位性疾病中,以子宫内膜息肉与子宫黏膜肌瘤最为常见与典型,十分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成为妇科研究的重点方向。以往临床针对宫腔占位性疾病的治疗,推荐有手术指征者及早接受手术治疗,在腔镜设备支持下,微创技术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宫腔镜电切术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着宫腔占位性疾病治疗金标准的角色。但该术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主要在于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存在较高的内膜误伤风险,易引发术后宫腔黏连问题等,整体疗效表现并不理想。
戚小霞等[5]、李小娟等[6]研究发现,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宫腔占位性疾病的效果较之传统电切治疗更加理想。本次研究发现,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治疗宫腔占位性疾病,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手术用时为(5.64±1.29)min,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的手术用时为(20.76±10.31)min,术中失血量(8.03±1.40)mL,术后宫腔黏连发生率2.22%,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4%,治疗后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疗效总优良率95.56%;提示临床,刨削系统治疗宫腔占位性疾病的术中表现佳,手术安全性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整体疗效令人满意。较之电切手术,刨削系统规培用时更短,提示后者学习效率更加理想,符合临床技术推广原则。
分析原因,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的治疗优势在于,该项技术能够利用机械化,旋切并粉碎病灶组织,一般一次成功率高;而以往的宫腔镜电切术,往往需要多次设备进出,侵入性强,组织损伤风险高,患者难以耐受[7]。且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借助自身特有的冲洗吸引系统,能够很好地将病灶组织吸出体外,相较于电切术可能残留的病灶组织而言,手术的病灶清除效果更加彻底。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均在数分钟内完成,与子宫内膜息肉质地较软术中吸引能更好的贴合旋切刀头有关。子宫黏膜下肌瘤相对质地硬,耗时较息肉患者偏长,术中用冷刀将瘤体组织分块后旋切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还具备术野更加清晰的应用优势,为缩短手术用时提供了可能[8]。冷刀操作为该套手术系统的优势所在,避免传统电切术电热辐射对患者子宫内膜的伤害,规避宫腔镜电切术下,高频电热效应导致的宫腔内深部组织变性坏死的风险,能够大幅降低传统手术导致的术后宫腔粘连问题;而钝性无创头端也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以往宫腔镜电切术引发的肠管损伤、子宫穿孔等并发症风险[9]。且手术的机械化程度好,这使得手术的学习曲线更佳,技术本身符合临床推广特征。针对该项外科技术的实施,本文还建议,需加强对患者的术前宣教,严格鉴别合适病例,并加大医院内部技术规培力度,以尽可能地提升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的操作规范性与安全性。
综上,HEOS宫腔镜宫内刨削系统治疗宫腔占位性疾病,具备手术疗效理想、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推广。另外,本次研究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样本量的纳入偏少,受限于样本的手术方式,未能设置对照组,研究的客观性有所不足。未来若条件允许,将进一步扩充样本量,开展与其他同类型手术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丰富本文的学术性,提升临床指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