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

2021-01-05刘士伟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区域

刘士伟, 李 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 学生处, b. 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葫芦岛 125105)

根据人口经济学理论,地区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相互作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地域选择也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特别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1]在此背景下各城市相继掀起“人才争夺大战”,发达地区的政策力度更大,吸引力更强,大学生更加集中到发达地区就业创业,发达城市“人才过剩”与中小城市“有业不就”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辽宁省2019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辽宁省仅有沈阳、大连两市处于大学生流入状态,其他城市均处于流出状态,资源枯竭型典型城市阜新市大学生流出率更是高达64.9%。按照人口推拉理论,中小城市在发展空间、地域交通、企业薪资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择业因素的影响力也远低于发达城市,大学生还将持续地向发达地区流动。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共同构建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机制、平台及路径,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在源头上做到以事业留人,进而减少大学生的盲目性流动,推进我国各地区城市人口和经济均衡发展。

一、 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持续大量流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9届大学生就业报告”表明,2018届47%大学毕业生选择到不足全国5%的直辖市和“新一线”城市就业[2]。而市校企协同促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流动,能有效减少发达城市“人才过剩”与中小城市“有业不就”的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更是能够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国家战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奠定基础。从国家层面做好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模式的完善。充分发挥市级及以下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导性,有助于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有力推动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还能够在中小城市形成带父母和生小孩的城市人口易增长模式,相对于高层次人才引进,能更加稳定中小城市常驻人口,有效防止我国收缩型城市大量产生。因此,市校企协同促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对我国经济及社会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人才质量的提高

高校与区域经济属于共生关系。地处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教师流失严重,科研资源欠缺,学校的排名和招生分数持续下降,甚至个别地处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全国首批重点大学现在已跌出了211、985高校建设序列。因此,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对高校自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国家在提出211、985工程之后,再次提出覆盖面更广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实施“双万”计划,其中把高校服务地方的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工程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校服务地方,对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能够推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全面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涵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专业实习、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而能够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还对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市场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等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拓展了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路径,丰富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内涵。因此,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实现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链与高校自身人才培养链、地区政府人才引进工作链、区域企业人才招聘培养链全面融合,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率和质量,对高校及其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能够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大学生地区就业创业协作平台,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渠道,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201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跳槽率33%,其中98%的本科生和99%的高职大专生都是个人主动离职,而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是学生离职主要原因之一[2]。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能够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行业发展、发展空间等方面现状,从而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了解与确立就业创业目标,提早完成个人职业生涯探索阶段,进入个人职业确立阶段,减少大学生因选择的盲目性造成的就业创业时间及经济成本的支出,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快速健康发展。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外部环境,给大学生提供精准就业创业服务,推动大学生自觉结合区域发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还能够使政府以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为中心施策,覆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使其在本地就业创业更易取得个人事业的成功。

二、 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

1. 地方政府主导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识不强

市级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的决策者,理应主导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但当前评价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指标的就业创业率,分别对应国家、省级政府及高校3个层面,未将市级政府纳入到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2016年辽宁省提出的大学生在辽就业率考核评价指标,也仅体现对高校和省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考核评价,市级政府以提供岗位及服务为主。造成市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导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的积极思想意识,对大学生本地就业市场建设、就业创业服务、市校企对接等方面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市级地方政府和高校在管理体制与隶属关系方面的不同,他们之间的价值、属性、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耦合问题[3],在体制上削弱了市级地方政府在市校企协同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中央及省级政府多次出台校地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文件,对引导市校企开展产学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没有明确市级政府主导市校企协同的机制,束缚了市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根据人口经济学理论,经济发达城市大学生处于自主流入状态,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作用被弱化,导致重视程度不够;经济欠发达城市由于优质企业相对较少,对主导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又信心不足。这两个因素制约了地方政府的主导积极性。因此,亟待从考核机制、政府规制、资源投入等方面深化工作,确立市级政府在市校企协同中的主导地位。

2. 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效性不强

不同于校地科技攻关协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明显作用,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在初期主要以投入为主,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是长期的隐性累计过程。从董美玲[4]等学者研究市校企协同开始,到目前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阶段,个别地区虽已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但还没有形成实效性强的可复制市校企协同发展模式。特别是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对区域发展属于隐性推动作用,相对于显性的科技创新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更长的时间,致使大部分地区的市校企之间协同停留在形式上或纸面上,难以取得较强的实效性。辽宁省各市政府发布的工作报告、新闻媒体报道和相关学术研究等资料表明,各市政府、高校及企业之间签署合作发展协议,旨在共享优势资源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合作、人才引进、学生就业创业、在辽宁就业等工作,但对市校企协同取得实绩的内容提及较少。从数据统计上看我国中小城市总体上处于大学生加速流出的状态没有改变,辽宁省2017、2019两届毕业生就业数据比对结果显示,阜新市的大学生流出率由23.7%增至64.9%,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性亟待提高。因此,当前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亟待从完善协同机制、协同平台、协同路径、协同模式等方面增强实效性。

3. 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的系统性不强

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协同组织之间缺乏系统性,只在小范围内的部门间建立联系,缺乏系统内部多组织协同联动,制约了市校企之间充分融合发展。当前地方政府、高校及企业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系统过于简单化,只将其归结于地方政府、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实际上这是一个大协同,涉及地方政府的产业、科技、财税、宣传等部门的协同;涉及企业的生产、管理、培训、创新等机构的协同;还涉及高校的教务处、学科处、学生处、团工委、科技处、各学院等部门的协同,是一个复杂的协同生态系统,需要将政府、高校及企业内的诸多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与地方政府一直处于松散关联状态,大部分高校在管理上独立于市级政府之外,虽然双方认同协同的重要性,但还缺少系统的联动机制和路径。做到资源与效益共享是构建市校企协同系统的根本,而共享要以共生共建共创为基础,但目前我国市校企协同还缺乏有效的资源与效益共享落实渠道和保障措施。资源和效益诉求的不对等,也制约着市校企协同各方的积极性,政府与企业的协同,企业处于弱势地位,政府的管理多于服务,在协同过程中企业诉求难以满足和实施,削弱了企业参与协同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市校企协同推动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还没有效果明显的可复制成功模式。目前,我国高校还存在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与区域企业需求专业不匹配、大学生就业创业与政府人才引进企业招聘割裂等问题,亟待构建市校企协同推动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的一体化工作体系,形成政府、高校及企业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管理体系。

三、 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对策

1. 围绕我国政治制度优势确立地方政府在协同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在第四个方面指出我国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历史表明,发挥集中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成就伟大事业,是我国推进各项重大工作项目的法宝[5]。因此,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制度优势,确立市级地方政府主导地位,能够保障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的有序开展。

确立市级地方政府在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应从4方面着手。①从国家层面要统筹全局,加强市校企协同顶层设计,理顺市级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通过制定市级政府、高校及企业协同政策规制,确立市级政府在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中的主导地位。②从国家层面建立市级政府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将区域内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率纳入市级地方政府工作考核体系,特别是要将区域内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率作为考核指标,形成目标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促进市级政府主导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积极性。③从国家层面完善高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建立高校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规制,推进高校自觉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思想教育等各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④发挥地方政府资源优势确立主导地位。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地方政府对高校投入资源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对地方高校和企业形成外部控制。市级政府应在政策、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区域内高校的资源投入,引导高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而通过资源优势确立自身主导地位。

2. 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建立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多重协同路径

区域产业发展能够推动区域的人才集聚,区域人才集聚又能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因此,市校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推动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既能促进区域人才集聚,又能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市校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建立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协同路径,本文提出7条路径。①建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协同路径。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在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同时,更要与区域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进行对接,满足区域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做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匹配。②建立高校课程教学内容与区域产业集群技术需求协同路径,做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需求对接融合,充分实现人岗专业技术对口,推动大学生快速融入区域产业就业创业。③建立高校师生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企业科技攻关协同路径,同步提升区域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校科研水平,做到校企科技创新全面融合,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生在本地就业创业。④建立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践与区域产业人才招聘协同路径,把大学生实习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及企业招聘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选择合适的招聘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推动学生尽早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并确立个人发展事业。⑤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与区域产业企业人才招聘市场协同建设路径,市校企共同构建企业招聘与大学生应聘的高效对接路径和平台,对区域企业进行筛选分类评估,根据大学生自身的求职意愿及职业规划,为其提供精准高效的个性化就业信息和应聘服务。⑥建立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与地方新兴产业培育协同路径,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工作体系,既提升高校大学生在本地创新创业率,又促进区域新兴产业的培育[6]。⑦建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区域产业及社会发展协同路径,市校企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及其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融入区域产业及社会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形成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协同体系,在思想上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最终形成区域产业链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就业、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等教育链完全融合的多重协同路径。

3. 围绕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实际协同完善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政策

全国各市相继出台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但更多体现在依托政策“等”你来,张开怀抱“欢迎”来体现得还不够强。因此,亟需市校企主动协同对接,完善区域内高校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的政策。特别是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远不如大城市,更需围绕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实际制定区域内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政策及规制,通过贴近实际的政策强化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因此,市校企协同制定大学生留在本地就业创业政策,需要注重考虑7个方面的问题。①注重政策的全面性。高校大学生留在本地就业创业,涉及高校就业以外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工作环节,制定的政策必须覆盖整个学生培养全过程。②注重政策的产业性。制定推动高校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政策,要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通过政策促进大学生在区域产业内就业创业,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③注重政策的导向性。引导大学生主动留在区域内就业创业,如制定拔尖人才对接机制,选拔一批管理和技术能力强的大学生给予特惠政策,调配到具有发展潜力或重点扶持的产业企业就业创业。④注重政策的连续性。根据大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需求,制定合理政策规制,推动不同阶段大学生在区域内企业的职业成长。⑤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市校企定期对在校大学生及区域内就业创业大学生开展定期调研,建立调研反馈制度,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快速调整政策及规制,保证政策时刻符合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⑥注重政策的规范性。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部门机构多,要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规范区域政府、高校及企业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的工作政策。⑦注重政策的实效性。要保证制定的政策能够落实,避免形成“玻璃门”政策,进行政策试点,严防“橘变枳”。

4. 围绕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建立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全过程协同体系

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涉及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围绕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则能够将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全面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有效提升工作实效性。因此,市校企围绕大学生培养过程建立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全过程协同体系。①建立政府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协同耦合对接体系,推动地方政府与高校在各个维度、层级之间的对接,全面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高校人才培养服务链,在服务中引导高校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②建立区域内企业融入高校大学生培养过程的协同体系,使区域内企业由自发向有序推进与高校开展全面合作,规范各项工作合作流程和标准,根据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创业需要遴选高质量企业参与协同,增强大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认可度。③建立围绕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市校企精准对接体系,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精准信息库,为大学生提供本地就业创业所需的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例如:针对创新创业特征明显的学生建立创业项目对接体系,精准提供本地孵化服务;针对专业教师授课需要,精准提供本地企业案例信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企业实习帮扶,政府资助等。④建立本地就业创业大学生职业发展成长协同体系,共同完善区域内人才流动管理服务、大学生成长服务、中小企业人才使用指导等机制,促进本地就业创业大学生职业有序发展,使高校形成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文化。

5. 围绕区域发展要素协同建立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一体化管理体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又被称为整合型管理体系,就是指两个或三个管理体系并存,将公共要素整合在一起,两个或三个体系在统一的管理构架下运行的模式。市校企协同要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需要三方从人、财、物等公共要素方面加强合作,紧紧围绕区域发展推动市校企协同融合。①做到目标融合。将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融合,形成市校企协同各方的共同目标。②做到机构融合。将政府与高校的就业创业工作相关部门及企业人才招聘部门进行融合,建立专门的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一体化管理机构。③做到职能融合。推动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相关部门工作职能融合,做好市校企各自部门相互之间的工作衔接,实现围绕学生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本地就业创业。④做到队伍融合。把与政府人才引进相关的工作队伍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队伍、企业的招聘及人才培养队伍进行相对应融合,市校企全员推动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⑤做到资源融合。围绕市校企在政策、技术、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推动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⑥做到空间融合。市校企共同打造基于产业对接的校地协同大学生知识经济产业创业圈、点对点输送高素质人才进入地方高新产业园区实习就业、地方企业进校园参与人才培养、大学科技园融入区域新兴产业培育链条、共建新兴产业园区等,全面推动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⑦做到效益融合。市校企相互依存,高校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和企业要根据高校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实效进行效益再分配,加强对高校投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增强高校融入一体化管理的积极性。

四、 结 语

市校企三者是共生关系。围绕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能够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平台,为区域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当前制约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的突出问题是缺乏主导市校企协同的主体,导致市校企协同系统运作困难,未能形成运行良好的协同生态系统。而依托我国特色社会制度优势及政府资源优势,从机制上理顺市级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确立市级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能够更好地推动市校企的协同路径、协同体系、协同政策、系统管理等工作,增强市校企协同推进大学生本地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区域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分割区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