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管理文化提升的实践策略
——基于《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2021-01-05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法治制度学校

郭 文 哿

(沈阳大学 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法治化、人本化、制度化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其中,中小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学校管理文化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而学校管理文化是建立在学校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学校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管理行为的总和,具有指导和推动学校管理活动的功能[1]。本文在学习贯彻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管理标准》)基础上,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点,阐释《管理标准》对学校管理文化提升的重要指导作用,并且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实践策略。

一、 学校管理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基本特点

学校管理文化作为提高学校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特点,对于规范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管理行为、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学校管理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这个共同体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师生所共同遵循和实践的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学校长期管理实践的产物,是师生共同遵守并不断继承创新的结果,是学校群体成员所共同推崇和信奉的“集体思维”。

具体来说,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文化是义务教育学校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所共同创造和形成,并自觉认可和践行的一种价值观。与“文化”的基本形态类似,学校管理文化也主要体现为精神、制度和物质三种基本形态[2]。其中,精神形态的管理文化表现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原则;制度形态的管理文化表现为学校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物质形态的管理文化表现为学校的环境设施。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文化中,这三种形态共同作用、相互支撑、协调并进,不断推动管理文化的内涵式发展。

2.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1) 体现方向性。以学生发展作为贯穿学校管理文化建设全过程的一条主线,是学校管理文化的育人方向和行动指南。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中小学管理的具体实践,充分发挥管理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营造管理文化的育人环境,有效运用管理文化的育人手段,不断使管理活动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怀,从而推动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2) 体现科学性。遵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提升学校管理文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在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从科学性着手,从规律处着眼,对中小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施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管理活动的科学功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能。

(3) 体现系统性。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主体、多个维度、多个领域协同发力,发挥管理文化的整体功能。义务教育学校需要从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全局出发,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部分入手,坚持系统思维,以高度的战略布局全面谋划学校管理工作的多个主体、安排学校管理工作的多个领域、布置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系统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管理活动的合力作用,从而推动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 体现创新性。增强创新性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也是提升学校管理文化水平的重要遵循原则。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过程既是学校群体成员积极吸收优秀管理经验的继承过程,更是学校群体成员随事而制、与时俱进推进管理工作的创新过程。实践中,应把创新性作为建设学校管理文化的根本抓手,高度把握新时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准确研判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深刻了解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灵活的手段,不断改进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内容,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设施,不断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二、 《管理标准》颁布对学校管理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

《管理标准》的颁布实施,不仅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有效抓手。”[3]对于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文化的培育和水平的提升树立了科学化、法治化的价值导向,指明了人本化、制度化的实践方向。

1. 树立了科学化、法治化的价值导向

《管理标准》自颁布以来,依法办学、科学治理的基本理念成为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管理活动、培育管理文化的重要依据,并为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供了检验标准,树立了科学化、法治化的文化价值导向。

一方面,《管理标准》指导学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办学、科学管理。具体表现为管理制度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包括《管理标准》为制定根据,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拓宽师生、家长和社会多主体参与制度制定渠道,从而制定出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制度的科学性,通过明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作息时间、保障教室硬件设施达到规定标准等要求;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做好校园的设计布置工作、开展科学理性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以上制度安排为义务教育学校对标研判、对标规范、对标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为学校管理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明确的科学化导向。

另一方面,《管理标准》解决了义务教育学校“管什么”和“怎么管”的根本问题,既提出了规定要求,包括77条必须落实的“正面清单”和5条必须禁止的“负面清单”,又提出了10条倡导内容,形成了一个“令行禁止、上不封顶”的富有张力的发展性体系,为学校依法办校、科学管理提供了指导和依据[4]。《管理标准》中明确提及22个具体名称的法律法规文件,涉及众多规定性文件,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尤其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这一重要管理机制更是做到了有法可依,包括学校章程的制定修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办事程序的建立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社区代表参与学校治理制度、信息公示制度、问题协商机制等,每一项制度机制背后都有法律依据的有效支撑;同时,要求开展法治教育、培养师生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主要表现为组织教职工学习法律、对学生落实多学科协同开展法治教育、建立学校法律顾问制度等,突出强调了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重要性,明确规范了学校管理的法治目标及内容,为学校管理文化的培育提供了鲜明的法治化导向。

2. 指明了人本化、制度化的实践方向

《管理标准》中,第一条基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全面发展,这一理念明确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并深刻蕴含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要求。同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开展科学治理的制度规范,为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供了工作指南,强化了制度化的治理实践方向,推动了管理文化的和谐有序发展。

一方面,《管理标准》明确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育人目标,把维护学生平等权益、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等标准规范作为学校管理的关键任务,构建平台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参与学校治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支持,为学校管理文化的培育贡献智慧力量;同时,要在育人管理实践全过程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明确了学生平等入学、满足需要关注学生需求、重点帮扶困难学生等管理内容,为实现学校管理文化的提升明确了深远的人本化方向。

另一方面,《管理标准》提出了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并明确指出提升依法科学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切实可行的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等。同时,广泛动员、积极借助多方力量参与构建相关管理制度,并在管理职责和管理任务的架构之下清晰构建常态化的机制预案。与此同时,学校贯彻落实管理标准不是要将已有制度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要在贯彻落实管理标准过程中,将标准与学校的办学章程、各项已经运行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机对接与融合[5]。所以,义务教育学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积淀,因地制宜、对标整改、逐步完善,为学校管理文化的培育提供规范和灵活的制度化方向。进而在《管理标准》的科学指引下发展学校办学特色优势,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着力建设真正体现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管理文化。

三、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文化提升的具体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者要在《管理标准》的指导和引领下,坚持学校管理科学化、法治化、人本化和制度化的基本原则,从确定科学的管理前提、倡导法治的价值导向、树立人本的目标设定、构建制度的实践落实等四个方面着力,推进学校管理文化的有效提升。

1. 确定科学的管理前提

学校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往往依赖于管理文化的科学性,即管理措施的准确性和管理方式的可行性。科学化要求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严格按照规律办事。具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处于身心发展的幼苗期,同时也处于接受教育知识的启蒙期,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革完善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管理制度向科学性方向发展,注重学校管理刚性与柔性、分工和衔接、信度和效度的科学统一,在充分尊重规律、合理利用规律的前提下推动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此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科学的基础。

首先,要实现学校管理活动的“刚柔并济”,既要下好刚性的硬手棋,更要培育柔性的软实力。作为刚性管理的有益补充,柔性管理可以让学校管理更有活力和弹性,但要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依然要以刚性管理为依托[6]。因此,以精神、制度和物质三种形态为表现形式的学校管理活动要在坚持传统强有力的、制度化的、重执行的硬性管理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当下柔性化的、人性化的、重培育的柔性管理。主要表现为学校管理活动的精神层面要增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开拓创新等文化价值观教育,其制度层面要增强人本化、民主化、科学化的文化内核,其物质层面要营造烘托情感、意志的文化氛围,从而打造严肃活泼、有序和谐的新型学校管理文化,以渗透其中之文化价值观,不断凝聚学校全体成员的智慧力量。

其次,要注重学校管理活动的分工衔接相贯通,既要有分工管理的要求,也要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活动包含小学和中学这两个重要阶段,因此,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制定有针对性、有目标的管理文化,做到合理分工有效管理。但是要避免“一刀切”,决不可将小学管理和中学管理割裂开来,要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尊重不同阶段特点的基础之上,做到一体化统一的有序衔接,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对跨阶段管理文化的适应和认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要促进学校管理活动的“信效融合”。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有效率、有要求、有强力的文化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高度凝聚有信心、有活力、有温度的文化管理目标,充分激发管理目标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导向作用。尤其是在管理举措方面更要突出目标引领,将家校合作、家长会、校代表大会等平台和组织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学校、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交流沟通中凝聚共识、在多向管理中增进认同,合力建设科学理性、积极主动、自信有为的学校管理文化。

2. 倡导法治的价值导向

法治化是实现学校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学校规范办学的重要要求,更是当前完善学校管理活动进而提升学校管理文化的关键价值引领。这一价值导向贯穿于学校管理者、教育改革者、教师工作队伍的各项工作之中,是义务教育学校必然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层面上则进一步表现为建立完善的学校章程、强化明确的学校管理标准、开展创新的法治教育活动,从而构建能够有效维护学校全体成员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的学校管理文化。

首先,要建立完善依法治校的学校章程,明确法治化方向为学校制定管理章程及校规校纪的根本依据,而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组织“拍脑袋”就可以制定出来的。具体而言,学校章程是学校开展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章程中必须坚守法治化的内容、渗透法治化的思维,对相关法律法规详细阐释,对条文制度明确要求,对法治管理职责准确界定,清晰展现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包括家长、社会团体等所享有的相关权利义务,真正做到管理者的管理职责“有什么”法律规定自己明白、大家清楚,充分彰显法治化的价值观,为学校管理提供合法合理依据。

其次,要强化学校管理标准化水平,在多元管理主体之间划定法定职责界限。在制度层面上来说,就是要明确学校“管什么”和“怎么管”的管理标准,真正做到学校“管什么”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进而可以受到相关人员的切实监督,真正实现学校“怎么管”有成熟的规章制度,从而可以开展积极有效的管理活动。同时,强化学校管理标准不只是管理者的事情,更需要学校多元主体参与的制度安排,这就意味着必须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构建多元的监督管理体制,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搭建起实现监督管理的平台机制,进而夯实学校管理督导评价的法治要求,不断提升学校各方面的管理活动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最后,要将法治教育贯穿学校管理全过程。一方面,学校要创新开展法治主题教育,经常性开展法治主题班会、讲座和论坛,挖掘法治教育资源,组织法治宣讲团,做好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培养法治价值观,逐渐增强学生对学校依法治校的心理认同和理性认知,从而在科学法治有效的管理活动之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法治活动,加强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法治培训工作,帮助管理者提高法治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做到管理者的每一项管理措施都有法可依、合法而行,努力实现教师队伍在合法合理的制度安排之下,进而有效运用管理活动教书育人。

3. 树立人本的工作理念

人本化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育人目标,是培育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要素。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只是管理者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单向管理模式,更是管理者和教师、学生的双向管理模式,是三个主体互相认可和共同创造的互动型管理模式。在这一互动型管理模式的架构之下,贯通人本化的工作理念是培育和谐有序的管理文化的应有之义。要以紧紧着眼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抓住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的培养教育,同时,要高度关注教师群体、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管理队伍的合力作用。

首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群体。明确学生群体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目标、地位和作用,进而开展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创新性的管理活动。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从思想道德、智力发展、体育锻炼、美学教育、劳动实践这五个方面全面、协调、系统地培育管理学生,开发多元课程管理资源,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的一切事务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价值,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丰富的管理实践活动,通过积极有效的多领域管理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次,必须密切关注教师群体。这一群体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承启作用,对上要认同支持学校层面对自身的管理,对下要将学校管理活动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班级和课堂,以看得见的行动开展“看不见”的管理,真正做到学校管理“润物细无声”。在制度层面就是要注重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专业技能、发展支持体系,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关注教师们的需求,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保障,让教师成为学校管理方式创新的主体与无形的力量。

最后,必须着力关注管理队伍。这支队伍思维水平和管理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管理活动的实践效果。这支队伍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决策者和主力军,既有章程制度的思考,更有硬性管理的实践,只有该群体真正在心底里认同、大脑里筹谋、实践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根本管理目标,才能在管理实践中激发管理文化的核心力量。因此,学校必须着力于从资源配备、环境营造、制度构建、机制完善等方面加强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以高效规范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质量发展。

4. 构建制度的实践落实机制

自《管理标准》颁布以来,“学校治理”成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发展的热门词汇。其中,学校管理制度向学校治理制度的转变,绝不仅仅是两个词汇的简单替换,更为深刻的是学校治理制度的构建是对以前管理制度的总结和优化,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律的反映。一般而言,只有真正走向实践、落实下来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好制度,对于学校治理制度的构建也是如此。致力于构建实践落实机制是推动学校治理制度走向现代化的根本之策,在实践层面要依标制定完善治理制度、注重精准治理和多主体参与治理,从而有效激发出学校管理文化的无限活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依标制定完善治理制度,发挥《管理标准》的“标准引领”作用。《管理标准》是学校制定治理制度的重要依据,学校应当在深入研究和学习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对照管理标准所要求的管理职责、管理任务和具体内容进行自我研判、自我评价,准确把握学校管理现状和管理标准的差距,逐条比较、逐条整改、逐条完善,有针对性地制定学校治理制度。

其次,要注重精准治理,在科学完善的制度基础上积极开展治理实践。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条件、校情和学情,深刻认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规律,分阶段、分学龄、分领域地精准开展管理活动,争取做到每个领域、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将管理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文化内涵创造性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最后,要多主体参与治理,开创多元参与、多元渠道、多元奉献的治理格局。 表现为学校在开展精准治理的基础上, 应当建立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鼓励多主体深度参与制度制定的全过程, 贯穿制度的前期调查咨询、中期参与决策和后期评价反馈, 做到管理活动首尾相连、上下有序、紧密衔接,在全过程的参与中凝聚管理制度的文化内核; 同时拓宽师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 在控辍保学机制、德育工作机制、学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治理格局, 完善多主体共同治理机制, 进而充分挖掘其治理机制的内在生命力, 为管理文化氛围的有效营造凝心聚力, 不断促进学校提升治理水平。

四、 结 语

总之,良好的学校管理文化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是引领学校管理文化提升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者应在管理文化与实践“一体互构”的基础上,从坚持科学的管理前提、倡导法治的价值导向、树立人本的目标设定、构建制度的实践落实等方面着手,推进学校管理文化的有效提升。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方法现代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猜你喜欢

法治制度学校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某些单位的制度
学校推介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