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经验
2021-01-05马莹陶春晖
马莹 陶春晖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难治病,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公认的胃癌发生前状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胀闷疼痛、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及纳差等,据其症状多归属于中医“胃痞”“胃痛”“反酸”“嘈杂”等范畴。目前IM机制尚不明确[1],西医尚无确定有效逆转IM的药物,而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邱明义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中医名师,享国务院特殊津贴。邱师致力于伤寒研究50余年,善用经方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尤其在脾胃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邱师治疗此类疾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该病临床表现,并结合现代人的体质特点,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肝气郁滞是引起症状加重及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健中土,疏肝木,护脾胃,调情志,力求恢复脾升胃降之职,从而治愈本病。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经验介绍如下。
1 因机源流
早在《黄帝内经》《难经》中就有对脾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故痛”,《素问·本病论篇》曰“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在志为思,思伤脾”等,指出外邪、饮食和情志是该病的重要病因。《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明确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强调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基础。《景岳全书·痞满》载“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认为肝气郁滞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言“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说明本病与痰瘀凝聚有关。
当代中医大家根据自身临证诊治经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有其独特的辨治体系及治疗准则。如国医大师路志正[2-4]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主的气阴两虚证兼夹湿证。路老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初期以肝郁气滞及脾胃虚寒为主;中期以脾虚湿热内蕴及脾虚胃阴不足为多见;后期则因本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而致气阴两伤及津枯血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顾护脾胃气阴的重要性。国医大师徐景藩[5-7]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以脾虚为本,肝胃不和为标,病久脾不生津则以胃阴不足为主。徐老将本病分为中虚气滞、肝胃不和、胃阴不足三类主证,又以胃阴不足伴血瘀等兼证者居多,故以养胃理气行瘀为主治疗本病。国医大师李佃贵[8-10]在传统中医理论对本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浊毒学说”,认为浊毒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的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李老认为,本病初期标实为主,浊毒内蕴、气滞阻络、胃失和降;后期虚实相兼,津液阴血耗伤、胃失濡养。本病以浊毒内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及胃络瘀血等五个证型为主,治疗常以醒脾运脾治其本,芳香苦寒药合用,化浊解毒以治其标,用理气行气及虫类药物改善症状。
邱师多年钻研经典著作及前贤论述,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追本溯源,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一套自己对本病的辨治体系。邱师认为本病的病因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若肝、脾、胃中任何一脏或腑功能失调,则可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同时邱师指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禀赋不足和外邪内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斡旋失司而为病。其中脾气虚弱、脾胃虚寒、寒热错杂和肝胃不和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的主要发病机制,既可单一发作,又可相兼为病。
2 分型论治
2.1 脾气虚弱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中,脾气虚弱致病占有较大比例。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均可使脾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而导致脾气亏虚。《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言:“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脾气虚弱主要体现两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脾脏运化功能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停,故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等;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头身困重;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形体消瘦等。邱师在李东垣“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的思想基础上,认为脾气虚弱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主因,用药治疗以顾护脾胃为主,以绝发病之源。
2.2 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是脾气虚弱的进一步发展,它既有脾胃功能减退的病理基础,又有阳虚寒盛的病理特点。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生冷,致脾胃阳虚、寒从中生。脾胃阳虚、运化失职、水饮内停、升降失常,致精微生化乏源、四肢失于温煦,而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四肢发凉、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等一系列脾胃虚寒之证。对于本证,邱师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为辨治要点。处方用药以健脾和胃为主,以增强祛邪外出之力;合以温药纠脾胃虚寒之偏,恢复脾胃正常生理特性。邱师祛寒不喜过用温燥,以免损伤胃阴,化生他变。
2.3 寒热错杂
中焦寒热错杂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邱师认为疾病日久患者往往呈现出寒热错杂的复杂证候。临床症状多见心下痞满或痛,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舌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等。本证的形成,必有寒热之邪并存于体内,是外界环境、体质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或失治误治等引起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常的结果。或虚寒于内,复外感热邪;或外感寒邪,郁久化热所致。在临证中,邱师善抓疾病的主要矛盾,从心下满胀、下利等症状及舌苔入手,分清寒热多少。寒多热少者,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治热为主,兼顾寒证,临证效果颇佳。
2.4 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精神情志与脾胃病密切相关。邱师强调“形神合一”,情志畅达,则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反之则变生诸疾。叶天士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疏泄胆汁布于肠道,以促进脾胃对饮食的消化转输。思虑太过或长期郁愤,损肝伤脾,则表现出一派肝郁脾虚之候。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中,邱师尤为重视情志对病情的影响,诊治之余,不忘嘱托患者调情志,养精神,以期促进疾病的恢复,防其反复。
3 化古制新
3.1 益气补虚之黄芪四君汤
本方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加黄芪、枳壳、陈皮而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提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邱师认为脾气虚弱是发病之源,各种原因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气血化生不足,则多易引发此病,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IM患者。肠化生由慢性胃炎逐渐发展而成,病程长,病势缠绵,故益气健脾补虚为治病之本。邱师临床常以黄芪四君汤加减化裁以缓图固其根本。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加黄芪则助人参(常用党参代替)、白术补气健脾之量增强;枳壳、陈皮行气助脾运,伍白术、茯苓则行气健脾祛湿,中土得运,脾湿得化。邱师临证喜运脾醒脾,用药多轻清柔和,慎用滋补厚重之品,防其滋腻碍脾,反助生他邪。脾气虚弱重者加大黄芪、党参之量,加薏苡仁等增强益气健脾化湿之力;食积者加焦三仙、炒二芽、枳术丸健脾消食;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石斛养阴益胃。
3.2 温中健脾之二中汤
本方以《伤寒论》理中丸与《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为基础加减,命名为二中汤。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第386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本方由二方合方去大枣、生姜加苏梗、砂仁组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兼轻度IM属脾胃虚寒者,临证以胃脘痞闷而兼下利为辨证要点。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黄芪建中汤益气补虚,缓急止痛。黄芪甘温补气,伍党参、白术增强其补气健脾、化生气血之力;合桂枝、干姜则阳得温、寒得去,痛自止。芍药、甘草即芍药甘草汤,增强其缓急止痛之效。苏梗、砂仁运脾行气化湿,合与此方更助中焦气机通畅。全方扶阳抑阴、通畅气机,诸药相伍,则清阳生而浊阴去,气机畅而病证愈。若虚寒冷重者加鹿角霜、补骨脂温阳祛寒;呕吐者加半夏、木香散寒降逆止呕。
3.3 调和脾胃之新加半夏泻心汤
本方以《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与芍药甘草汤为基础,组成新加半夏泻心汤[11]。《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第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基本方取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的关键药物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与芍药甘草汤相合,则中焦脾胃得调,升降相因,又能和络缓急止痛。故本方基本病机为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肝脾失和。此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反流性胃炎等,Hp检测常可为阳性,病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IM患者。邱师认为,就诊者大多发作日久,且几经治疗,加之外邪、饮食等因素,以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证型多见,临证用此方多以胀满而痛为辨证要点。取半夏泻心汤之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除痞,黄芩、黄连苦寒降泄除热,辛开苦降,恢复脾胃之机;芍药、甘草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和络缓急,止腹痛如神之效。临证时用此方适当化裁,兼血瘀者加丹参、五灵脂、蒲黄;兼气滞者加佛手、枳壳、木香、绿萼梅;因虚寒而呕吐吞酸者用左金丸和胃制酸。证有虚、实、寒、热之异,病有脏腑、经络之别,若不加辨证,不重配伍,则收效甚微,易犯虚虚之弊。
3.4 疏肝和胃之四逆温中汤
本方由《伤寒论》四逆散与《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温中汤为基础。《伤寒论》第318条曰:“少阴病,四逆……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原文是治疗阳郁厥逆的代表方,邱师于肝胃不和证型中多用之。基本方取厚朴温中汤中行气燥湿之厚朴、木香、陈皮、茯苓,与四逆散相合,则气机调畅,肝气得疏,胃气自和。用于慢性浅表或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IM患者。脾胃的运化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克伐中土,破坏了肝胃相和的关系,即称肝气犯胃[12]。疏肝理气和胃是其治疗大法。取厚朴温中汤之君药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伍陈皮、木香、茯苓行气宽中、健脾燥湿,助厚朴消胀除满。柴胡与枳实相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升清降浊之效;与芍药相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肝气上逆欲呕者加旋覆花、代赭石、竹茹降气止呕;肝气不舒腹胀者加砂仁、青皮、炒莱菔子行气健脾除胀;若胁痛者加佛手、香橼、香附、乌药疏肝理气止痛;嗳气反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浙贝制酸止痛。
4 特色经验
4.1 “五草”补虚扶正抗肠化
在治疗肠化生方面,邱师喜用仙鹤草配伍四草(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冬凌草、猫爪草)补虚扶正,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上五味加入方中,以期逆转胃黏膜IM。药理研究表明,上五药具有抑制细胞癌变的功效[13-17]。仙鹤草一药邱师尤为喜用,取其收敛止血,促进黏膜愈合及益气健脾之效[18]。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有收敛止血、补虚的功效,民间用治脱力劳伤。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仙鹤草味苦辛而涩,涩则能止,辛则能行,是以止涩中寓宣通之意。热重者配伍黄芩、黄连、蒲公英清热燥湿。研究表明黄芩、黄连、蒲公英对幽门螺杆菌有直接抑制或杀死的作用,且蒲公英还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19]。
4.2 芍甘并用止胃痛
对于本病兼疼痛者,邱师常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加用芍药甘草汤,本方治胃痛、腹痛效佳,《医学心悟》谓其:“止腹痛如神。”芍药、甘草两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每能显著提高止痛效果。邱师用此方,认为芍药非量大不能为功,临证常用此药,多则用至60 g,但一般用20~30 g即可收到较好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对胃粘膜有保护和增加再生黏膜厚度的作用[20]。
4.3 宏微结合辨证治
邱师治疗本病,临证常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参考胃镜及病检结果,以中医四诊合参为主,西医胃镜及病检结果为辅来辨证论治。邱教授认为西医检查是中医望诊的深入,可直视病所,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中,尤喜参考胃镜结果。胃镜结果示浅表或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薄、皱襞细小者,邱师认为此为虚、为寒,因胃黏膜缺血不能正常濡养所致,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太子参(党参)、黄芪、干姜(高良姜)等;胃镜示糜烂性或萎缩伴糜烂性胃炎,有糜烂出血灶,胃黏膜以红为主,邱师认为此为热,局部红、肿、热、痛符合中医“热毒”的概念,患者常伴胃痛、胃部灼热等临床症状,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黄芩—黄连、蒲公英—仙鹤草等对药;胃镜示慢性浅表或萎缩性胃炎伴胃息肉,胃黏膜隆起或有结节,颜色暗者,邱师认为此为瘀血阻滞不通,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胃黏膜缺血所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充血畅,则症状改善,在辨证的基础上加枳壳、木香,莪术、三七等行气活血化瘀之品。胃镜检查是中医望诊的进一步延伸,是眼睛的“透视仪”,可以直接观察病所,达到见微知著效果。因此,临证时应既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四诊合参,进行宏观辨证,又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胃镜参以微观辨证,更好的看清疾病的本质,以利于准确地把握病证,遣方用药。
5 典型病案
患者,男,54岁,2017年5月31日初诊。患者诉胃脘不适发作数年,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无效,今症状加重前来就诊。现胃脘堵塞不适,时疼痛,微胀气,不打嗝。疲乏。食欲尚可,二便调。舌尖红苔白,脉弦。2016年9月24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慢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检查示: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伴IM。Hp(+)。中医诊断:胃痞。病机:脾胃虚弱,健运失职,气机不畅。治法:益气健脾,行气和胃。方予黄芪四君汤加减。处方:黄芪30 g、太子参30 g、炒白术15 g、陈皮10 g、枳壳10 g、厚朴10 g、黄芩10 g、黄连10 g、仙鹤草30 g、蒲公英30 g、砂仁后下10 g、木香10 g、藤梨根30 g、白花蛇舌草3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日1剂,分3次温服。
2017年6月7日二诊:胃脘不适好转,受凉后微胀,疲乏,以9~10点为甚。舌尖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加石斛15 g、旋覆花10 g、金银花10 g、菊花10 g、香橼10 g,以养阴清热,并增强理气之力。14剂,服用方法同前。后继用5月31日方临证加减治疗半年余,症状控制良好。
2017年10月24日三诊:患者因生气后胃脘不适稍增,腹胀,不打嗝,矢气多,颈僵痛,舌红苔白,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治以四逆温中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白芍10 g、枳壳10 g、陈皮10 g、砂仁10 g、黄芩10 g、黄连10 g、蒲公英30 g、仙鹤草30 g、威灵仙30 g、葛根30 g、旋覆花包煎10 g、代赭石先煎30 g、甘草6 g,14剂,服用方法同前。本方加减调理月余,症状好转。继改用黄芪四君汤加减治疗,调理善后。
该病先后临证加减治疗1年余,诸症减轻。2018年10月11日胃镜示:(1)浅表性胃炎;(2)食管岛状黏膜。萎缩性胃炎及肠化生均消失。
按 患者为中老年人,且患病日久,脾胃之运化机能下降,故脾胃虚弱,运化乏力是其根本。治病必求于本,用黄芪四君汤化裁补益中焦之气,以复脾之健运。邱师治疗此类型IM必重用黄芪、党参之药对,以增强其补气健脾之力,逆转肠化生。脾气健运,营卫之气化生有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则机体之能健矣。三诊患者因生气诱发症状加重,遂改用四逆温中汤疏肝理气以改善症状。IM有一定的致癌风险,中药仙鹤草、藤梨根、白花蛇舌草等有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21-22],加入方中,以期逆转胃黏膜IM。上述方药根据辨证用药和方证对应相结合的配伍原则而成,故获良效。该患者病机之本为脾虚,故在治疗上总以顾护脾胃为主,紧扣脾胃虚弱之本整体调治,中焦得运则诸症自愈。王燕昌《王氏医存》曰:“三分医治,七分调养。”故强调患者清淡饮食,进食规律,忌浓茶、酒、咖啡及腌、炸、辛辣之品,并注意情志调养,保持心情舒畅。
6 小结
邱师在《<伤寒论>脾胃病研究》言:“胃实脾虚、脾升胃降、胃燥脾湿、肝胃不和构成了后世脾胃病病机之四大支柱。”[2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病程长、易反复、易癌变的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情志及身体健康。从邱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的经验总结以及临证医案中可以看出,邱师在治疗本病时,一则紧抓脾胃虚弱之本,临证辨治谨遵方证对应原则,同病异治思想,重视胃镜结果,细心辨证,力求明确病因病机;二则遣方用药轻清平和,依证加减化裁,圆机活法,常脾胃同调、肝脾同治;三则注重天人相应、药食相配、精神同调等综合疗法,以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IM的治疗及脏腑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