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
2021-01-05吴华芹韩素亮石晶晶
吴华芹 韩素亮 石晶晶
奔豚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其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1]。从原文中可以体会奔豚气具有发作性、反复性的特点,病变部位广泛,从少腹经胸至咽喉,涉及多种内科疾病,而此类疾病的根源在于冲气上逆,临床运用奔豚汤治疗,屡获良效。笔者临床试用该方治疗心律失常,收效显著,点滴体会愿与同道分享。
1 奔豚汤临床应用
奔豚气是以“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病证,其病机为肝郁化热,冲气上逆[2][3]。奔豚汤是治疗奔豚气的靶方,由甘李根白皮一升、葛根五两、半夏四两、生姜四两、黄芩、当归、川芎、白芍、甘草各二两组成,具有清热平肝、下气降逆、健脾和胃之功。因奔豚气是冲气上逆之患,病变范围从少腹上冲咽喉,涉及多个脏腑如肝胆、脾胃、心、肺、食道、咽喉等,冲逆之气可侵犯不同的脏腑,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形成不同的疾病。病证虽异,但病机均为肝郁化热、冲气上逆,均可使用奔豚汤治疗。因此,后世医家推崇该方是治疗奔豚气的靶方,但不惟治奔豚气,凡肝郁化热、冲气上逆之患,皆可运用。目前关于奔豚汤的临床拓展应用多集中在精神类疾病[4-7]和消化系统疾病[8-11]领域,如杨晓等[6]用该方治疗焦虑症、张瑞等[9]用其治疗更年期嗳气、姚美玉等[11]用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均获良效。其次亦有医家用其治疗心系疾病如冠心病[12]、变异性心绞痛[13]、高血压[14]和脑系疾病如腹型癫痫[12]、神经性头痛[14]的报道。
2 奔豚汤治疗心悸
奔豚汤虽然在内科诸多疾病中应用范围广泛,但临床上却鲜见其治疗心律失常的报道。临床上心律失常多呈阵发性、反复性的特点,部分病人发作时伴有明显的冲气上逆表现,这与奔豚气有一定相似之处,临证使用奔豚汤治疗,常获非常之效。笔者认为该方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现分析如下。
2.1 心悸的病因病机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传统认为其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实者乃气郁、痰浊、水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15]。然随着当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情志致病成为心悸的常见诱因,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情志所伤,肝脏首当其冲,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扰乱心神,则发心悸。《明医杂著·医论》载“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脏,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之说。心悸病损在心,然临床上心肝同病者更为多见,尤其是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是其关键病机[16],这与奔豚气肝火上逆的病机相类似。心悸与奔豚气病证虽不同,但二者存在肝郁化热、冲气上逆的共同病机,故使用奔豚汤治疗心悸,屡获良效。
2.2 奔豚汤的药理研究
奔豚汤由李根白皮、黄芩、葛根、半夏、当归、白芍、川芎、生姜、炙甘草组成。方中主要有两组药物:第一组药物为李根白皮、黄芩清肝热,当归、白芍、川芎养肝血、疏肝气,主治肝郁化热引起的往来寒热、气上冲胸咽之症;另一组药物为半夏、葛根升清降浊,生姜、炙甘草健脾和胃,主治肝木克脾、脾虚胃逆之腹痛之症,体现了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肝郁化热是心悸的常见病机,奔豚汤在清肝热为主的基础上,兼有健脾养血、和胃降逆作用,诸药合用肝热得清、心血得养、气机通调则心悸自平。其次,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奔豚汤中半夏、葛根、当归具有直接抗心律失常作用。半夏煎剂对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有拮抗作用,同时能降血脂[17-19]。葛根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冠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儿茶酚胺的释放,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预防心律失常发生[20]。当归能够改善心肌供血、抗心律失常、减少心脏早搏和房颤的发生[21]。其次方中桑白皮、黄芩、川芎、白芍均被证实有扩张冠脉、降血压、降血脂、抗血栓等多重功效,保护心血管,有间接抗心律失常作用[22-25]。
2.3 奔豚汤治疗心悸应用要点
2.3.1 重视方证辨析和抓主症 因奔豚汤所治病证,种类繁多,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使初学者难以掌握其辨证要点。方证辨证简化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复杂性,为初学者临证提供了捷径。方证相应是方证辨证的基本法则,是临床取效的前提,“明病机、抓主证”则是方证相应的两大核心要素。 关于奔豚汤的方证,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奔豚气的专方,病机为肝郁化热、冲气上逆。“气从少腹上冲咽喉”是其唯一主症。然随着奔豚汤治疗疾病谱的增加,此观点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辨证需要。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并结合奔豚汤药物分析,认为奔豚汤所治之证为肝胃郁热、脾虚湿阻之虚实夹杂证,以肝胃郁热为主、脾虚湿阻为次。肝郁化热上冲则出现气逆、心悸怔忡、口苦、心烦急躁;胃腑积热则有口渴喜饮、胃灼痛、泛酸嘈杂、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实证表现。脾虚湿阻,湿浊困脾,脾阳不振,有畏寒喜暖、恶食生冷、便溏等虚证表现。其主症有五:(1)发作性气逆:心悸发作时常伴气逆表现,胃气上逆表现为嗳气、呃逆等,肺气上逆,伴有咳嗽、咽痒等,心悸往往因嗳气或咳嗽而发作或终止,起病急、伴随症状多,常常不能自控。(2)寒热错杂:临床上常存在寒热交杂的矛盾症状,或往来寒热,表现为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或上热下寒,上有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口咽干燥,不耐温补,同时伴腰膝恶风怕冷、足凉,尿频、便溏等症状,或脾寒胃热,喜食凉物但不耐受,发作脘腹疼痛或便溏。(3)口干口苦:表现为口干不喜饮,或渴不多饮,或饮后水不下流,水饮停胃,则漉漉有声、痞满纳呆。(4)失眠多梦:早期以肝火旺盛引起的难以入睡、噩梦纷纭的实证为主,后期以眠浅早醒,醒后难以入睡、胆小易惊的虚证为主,临床上虚实夹杂证较为多见。(5)便质不干:大便不干或便溏,或便干服泻火药则腹泻,或便质正常,食凉则腹泻。凡心律失常符合上述方证者,用奔豚汤治疗,庶能奏效。
2.3.2 关于用药比例和药物剂量 除把握奔豚汤方证外,尊重奔豚汤原方的用药比例和药物剂量亦是临床取效的关键。奔豚汤原方中重用四味药物,即李根白皮一升、葛根五两、法半夏四两、生姜四两。临床上李根白皮药房多无药,笔者常用桑白皮来代替,《理虚元鉴》曰“桑白皮清而甘也,清能泻肝火之有余,甘能补肺气之不足”“以其降气也,故清火气于上焦”,常用量为30 g,取其泻肝火、降冲气之功。葛根是公认的解肌柔筋缓急的特效药,用量至少30 g,取其解痉之功,能够解除冠脉痉挛,松弛心肌,改善心脏传导系统的不均一性,抗心律失常。法半夏常用量为12~15 g,取降逆气之功,生姜常用量12~15 g,可助半夏降逆气,减半夏之毒,防止苦寒药物败胃。因奔豚汤所治之证以肝郁化热的实证为主,原方中泻火药物与养血药物的比例为2:1,故当归、白芍、川芎、甘草等药临床上用量相对较小,常用量为6~9 g,防止药物过于温补助长肝热。
2.3.3 类证鉴别 奔豚气具有往来寒热、口干口苦、纳呆等少阳证的表现,同时伴有腹胀、腹痛等类似阳明证的表现,临床上很容易与治疗少阳阳明病的大柴胡汤证相混淆。二者均可伴有少阳症状,但大柴胡汤证治疗的阳明证为阳明实热证,表现为口渴喜饮、腹胀、腹痛、便秘,方中选用大黄、枳实等通腑泻热药。而奔豚汤治疗的腹部不适、腹痛症状属于太阴病范畴,表现为口干不喜饮,不耐凉物,腹部喜温喜按,大便不干或便溏等脾胃虚寒症状,故方中选用半夏、生姜、葛根、甘草温中健脾升阳药物。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而奔豚汤可以作为治疗少阳太阴合病之方,二者不难鉴别。
2.3.4 随症增减药物 心律失常伴随症状较多,临床使用该方,应随症加减,灵活化裁,方可取效。(1)兼自汗失眠者:奔豚汤中当归、白芍、川芎补心血,养肝血,可以安神助眠,但力量稍弱,临床常合用炒枣仁30 g、远志15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夜交藤30 g、合欢皮20 g,养心安神定志;(2)兼头晕头痛者:合用天麻15 g、丹参20 g、菊花15 g、蔓荆子12 g,头痛者建议川芎用量至少15 g;(3)伴嗳气呃逆者:合用紫苏梗15 g、旋覆花15 g、代赭石10 g、降香9 g;(4)伴烧心泛酸者:合用浙贝母15 g、乌贼骨15 g、煅瓦楞15 g;(5)伴咽干咽痒者:合用麦冬15 g、玄参15 g、桔梗9 g、木蝴蝶10 g;(6)伴腰痛怕冷者:合用巴戟天15 g、盐杜仲15 g、牛膝15 g、桑寄生30 g。
3 典型病例
3.1 奔豚汤治疗室性早搏案
患者,男,36岁,反复心悸6个月,于2019年12月18日初诊。诊见阵发心慌,发作前自觉腹胀,腹部气上冲,口干口苦、头晕耳鸣、手麻,心烦气急、疲倦乏力,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大便干。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238个。舌黯红,舌体胖大,苔黄厚稍腻,脉沉滑。西医诊断: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少阳阳明合病,予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 g、黄芩9 g、法半夏12 g、党参10 g、生姜10 g、大枣10 g、枳实15 g、厚朴15 g、丹参20 g、炒枣仁30 g、赤芍15 g、炙甘草12 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两次服用。3剂未尽而复诊,患者诉服药后腹痛便溏,日3~4次,诸症无明显改善。再次斟酌,患者发作心慌前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伴有濒死感,当属奔豚气范畴,证属肝胃郁热、脾虚湿阻,予奔豚汤加减。处方:桑白皮30 g、黄芩9 g、法半夏12 g、当归9 g、白芍9 g、川芎9 g、葛根30 g、柴胡12 g、生姜12 g、大枣10 g、丹参15 g、枳实12 g、茯苓20 g、炙甘草9 g,7剂,水煎服。服用7剂后,患者心悸症状减轻70%,仍头晕手麻,便稀。上方去炒杏仁、枳实,加炒枣仁30 g、桑枝12g、天麻15 g,继服14剂,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心慌未再复发。
按 本案患者初诊时存在心烦、口苦、头晕、耳鸣等少阳证表现,伴有腹胀、便干、自汗等阳明病症状。辨证当属少阳阳明合病,拟方大柴胡汤化裁。但患者服药后不但无效,反而出现腹痛便溏症状。考虑患者大便干,却不耐受寒凉攻下药,再观之苔腻,舌体胖大,当属脾虚湿阻之太阴病范畴,而非阳明实热证。其根本病机为肝胃郁热、脾虚湿阻,遂二诊时处方予奔豚汤以清肝降逆、健脾祛湿、养血安神,药用桑白皮、柴胡、黄芩清肝火,半夏、茯苓、枳实祛湿和胃降逆;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养肝血、助肝用,葛根、生姜、大枣、炙甘草健脾益胃,全方集清、降、补于一体,清肝而不伐肝、降逆而不伤中气,验之临床,获非常之效。
3.2 奔豚汤治疗频发房性早搏案
患者,女,60岁,心悸反复发作10年,于2019年9月12日初诊。诊见心慌,自觉气从腹部上冲至咽喉,之后出现呃逆,胃胀,口干口苦,急躁易怒,忽冷忽热,气短乏力,咽痒干咳,恶食凉物,入睡困难,大便干,2天1行,食凉物则腹泻。动态心电图:房性早搏1万余次。舌黯红,苔薄黄略腻,脉沉细。西医诊断:频发房早。中医诊断:心悸。证属肝胃郁热,脾虚湿阻,兼肺胃阴伤,拟奔豚汤加减。处方:桑白皮30 g、黄芩9 g、当归9 g、葛根30 g、法半夏12 g、枳实15 g、厚朴15 g、生白术30 g、炒枣仁30 g、柴胡12 g、枇杷叶10 g、太子参20 g、炒白芍9 g,7剂,水煎服。
服用7剂后,患者诸症减轻70%,仍觉口干、咽痒、呃逆。上方减蜜枇杷叶、太子参,加旋覆花布包15 g、代赭石先煎15 g、玄参15 g,继服14剂诸症消失。继服疏肝和胃、健脾祛湿中药调理3个月,病愈。
按 患者中年女性,操劳多年,忧郁思虑,日久肝气郁结,见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喜叹息之象。肝郁日久化火,挟冲气上逆及心,扰动心神,发为心悸怔忡。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则呃逆频频。肝气横逆克脾,脾气虚弱,四肢失用,则疲乏无力,脾虚不运,湿浊内停则纳呆便溏。病机可概括为肝胃郁热、脾虚湿阻。拟方奔豚汤以清肝降逆、健脾祛湿、养血安神。以桑白皮、柴胡、黄芩清肝火;半夏、枳实、厚朴、枇杷叶祛湿和胃降逆;葛根、太子参健脾益气,当归、白芍、炒枣仁滋阴养血,宁心安神。诸药合用清肝火、化湿浊、健脾气、养心血,使心气平、心血足、心脉通而心悸自止。
4 结语
综上,奔豚汤治疗心律失常不仅药证相符,而且有诸多现代药理研究的支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临床用好该方应注意把握其关键方证和用药剂量,奔豚汤所治之证为少阳郁热合并太阴脾虚,应注意与大柴胡汤证相鉴别,此外心律失常伴症较多,临床使用应随症加减,灵活化裁,方获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