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观察
2021-01-04解则红
解则红
脾胃虚寒型胃痛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较大,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胃痛、呕吐、乏力等多种不良症状,而且很多患者还会出现手发凉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该病需要及时治疗,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其中西药、中药都比较广,西药在疾病治疗中效果较好,但是长期使用效果下降,而且有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降低疗效[1]。所以在临床中多选择中药。中药治疗疾病时,症状消失时间较短,而且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较小。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8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其均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入院接受诊治,使用随机、双盲方法分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11∶9;年龄30~72岁,均值为(52.5±4.2)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为(4.1±1.5)个月。观察组:男∶女=21∶19;年龄31~71岁,均值为(52.6±4.1)岁;病程1~9个月,平均病程为(4.2±1.4)个月。2组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反复胃痛,空腹状态强烈,乏力、手足发凉、便稀、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脉虚弱。
1.3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同意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家属知情,签订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胃康灵、黄芪建中汤治疗药物无过敏史、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应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信息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常规西药治疗,胃康灵(厂家:吉林福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Z20063497)0.8 g,每天2次,奥美拉唑(厂家: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123044)20 mg,每天2次。观察组: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药方为:大枣8 g,黄芪6 g,桂枝10 g,甘草6 g,陈皮6 g,延胡索10 g,生姜10 g等,存在胃泛酸加入白术、人参;如果吐清水加入茯苓、姜半夏等药材,与300 ml水煎煮,取汁200 ml,早晚2次服用,每天1剂。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雷火针灸治疗,将点燃的雷火药条放在灸具中,在患者的胃部施灸,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火头与胃部距离5 cm,每天1次,每次30 min。以上治疗时间持续40 d。
1.4.2 观察指标对比治疗效果,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疾病症状全部消失,恢复到正常生活;有效:疾病症状得到缓解,不良感受较轻,对生活影响较小;无效:疾病无变化,甚至更加严重,对患者负面影响更大,影响到正常生活,疾病症状主要为:胃痛、乏力、肢体发凉等。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数值越大,说明治疗效果越好。治疗期间观察2组患者的疾病症状(流鼻涕、咽痛、发热、咳嗽)消失时间,时间越短,说明治疗方法越有效,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越小。对比2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口干舌燥等,计算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出现率=不良反应出现例数/总例数×100%,数值越大,说明药物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越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 (例,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恶心、呕吐、口干舌燥出现例数有1例、2例、2例,对照组分别为4例、5例、4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12.5%,对照组为32.5%,χ2=4.588,P=0.032,P<0.05,2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些年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越来越多,主要为中老年人。但是从临床实际来看,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该疾病出现的原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脾功能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人们来自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逐渐变大,在日常生活中,无暇顾及到自身的生活,在饮食上结构不完善、不规律等,经常吃一些生冷、辛辣等食物,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增加疾病出现的概率,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会损伤到脾胃功能。在患上该疾病之后,会出现胃痛,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疼痛感受更明显,吃过食物之后,疼痛感减轻。该疾病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较大,很大程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在患上疾病之后,需要及时治疗。该疾病在治疗上不容易被治愈,而且还会出现反复情况。所以在治疗胃痛时,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而且还要及时医治,避免出现寒热等复杂症状,加重疾病的危害[2]。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有西药和中药2种。西药在治疗该疾病时,多会对患者的疾病症状进行控制,常用药物主要有胃康灵、奥美拉唑等,对患者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等,此外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其他药物。在实际治疗中,对患者产生的效果较低,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还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加重患者治疗的负担,对患者来说,非常不利[3]。随着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时,中医发挥的效果较高,并逐渐受到重视。我国的中医文化历史悠久,在疾病治疗中,包含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在治疗中产生的效果比较明显,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4]。
中医认为胃痛出现的原因是气血不畅,胃部出现大量气体,在胃中堆积导致,属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表现。在治疗该疾病时,需要祛除体内寒气,补虚,通经脉络。黄芪建中汤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时范围较广,效果较高。黄芪建中汤是一剂处方,主要治疗的是气虚里寒,腹中疼痛等,黄芪建中汤含有很多药材,其中生姜、桂枝等能够祛除体内寒气;黄芪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在药方中可以加量使用,但是不能过量,以30 g为宜,不要超过40 g;芍药、甘草等能够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起到益气的效果,还能疏通脉络;大枣有补血作用。黄芪作为药方的主药,还能够起到补气升阳作用,补气固表,而且还有强心、降压、抗菌、消毒等作用,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抵抗力[5]。在服用黄芪建中汤之后,具有祛寒气等作用,疏通脉络,而且还能提升身体素质,在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药材加减,如果患者出现阳虚寒甚,可以选择大建中汤,祛除体内寒气。如果患者的寒气不是很重,主要是脾胃功能较低,可以选择香砂六君子汤,实现益气健脾效果。服药之后,患者的气血更加畅通,而且祛除体内寒气,病情也逐渐改善,在治疗之后,提高患者的脾胃消化功能。在服用中药期间,还需要做好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疾病治疗方法,是传统治疗方法的一种,在治疗期间通过对患者的穴位进行刺激,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6]。在针灸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患者扶助正气,更好地疏通患者的经脉,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而且在针灸中,能够调整脾胃等部位的血液供应,行气活血,加快气血的流通速度,实现肠胃功能的改善。针灸治疗非常简单,而且价格上非常低廉,对患者的不良作用较小,所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认可。在中医治疗之后,能够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更低。当然在临床中,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实现标本兼治,而西药主要是治标,所以西药在疗效上欠缺,但是药物起效较快,而且服用方便。所以从近些年的临床治疗实际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更好,中药降低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提高患者身体素质,西药起效更快,能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在临床中,需要重视。当然在治疗之后,患者需要改善生活习惯,调整自身的心态,尤其是在饮食上要调整结构,一定不要吃过度辛辣、生冷等食物,减轻对脾功能的影响,造成胃痛等情况的出现,还会影响到身体健康,降低疾病复发情况的出现。
本次试验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疾病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出现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所以黄芪建中汤联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效果较高,可加快疾病的恢复速度,而且药物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更小,对患者有利,值得临床今后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