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多样性增加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吗?
——基于“大众点评网”的大数据分析

2021-01-04胡映洁安頔

上海经济 2020年6期
关键词:餐饮业流动人口品类

胡映洁 安頔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

一、研究背景

流动人口的迁移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朱宇与林李月,2019)。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群体,是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占比约60%,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就业地为城镇。进入新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制定了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具体指导方案。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人口迁移的制度障碍已显著弱化,流动人口仍不能均等地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蔡昉,2017)。近年来,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城市放松落户政策,但城镇流动人口中仍有相当比例不愿迁移户籍的情况存在(朱宇,2004)。如何实现破除户籍制度限制之后,使流动人口实现在城镇居留的意愿,对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机制,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术界针对人口迁移流动,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经典理论包括“推拉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社会融合理论”等研究理论成果(Massey et al,1993;Fu et al,2012)。针对我国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国内学界尚未从理论视角形成一个得到一致认可的分析框架(李振刚,2014)。现有实证研究大多基于推拉理论、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和新劳动力经济迁移理论等经济学、社会学理论,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行解释(湛东升与张文忠等,2017)。

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基于理论框架,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考察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毛丰付与卢晓燕等,2017)。国外学者关注到中国城市中大量流动人口群体的居留意愿问题,研究了包括邻里关系、社会参与、随迁家庭成员、经济因素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机制(Fan et al,2011;Wu et al,2012;Chen et al,2019)。过去20年中,国内学者的关注重点从早期户籍制度的阻碍,2005年以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非户籍影响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自身人力资本、家庭生计条件等因素考察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朱宇与林李月,2019)。

本研究将已有研究中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为三方面:

(1)个体、家庭属性特征。国内学者针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研究,大多基于推拉理论框架,形成较为共识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等),经济特征(个人和家庭收入、职业类型等),家庭特征(婚姻状况、随迁成员、住房情况等),流动特征(流动时间、流动范围等)。学者们也逐渐关注到流动人口的内部分化,不再把流动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关注包括代际差异、就业状态、年龄等不同类型群体的差异(陈轶与张衔春等,2015;卓玛草与孔祥利,2016;胡映洁与安頔,2019)。

(2)主观感知、社会融合特征。一些学者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融合理论视角对研究内容进行扩展,纳入文化融合、社会经济融合、心理融合、生活满意度等主观因素,主观融合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居留意愿的选择(钱文荣与李宝值,2013;王朋岗,2015;湛东升与张文忠等,2017)。

(3)流动地城市特征。一些学者在影响机制的研究框架中,加入流入地、流出地(主要是流入地)的城市、区域特征,包括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包容度等方面因素(林李月与朱宇,2016;古恒宇与肖凡等,2018)。

表1 国内学者针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定量研究的影响因素总结

在流动地城市具体特征指标之外,有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分析城市多样性与流动人口集聚的关系。随着网络大数据技术手段的发展,有学者选择大众点评网餐饮业数据来研究城市多样性特征和影响机制。例如,有学者关注地级城市餐饮业分布格局,研究发现餐饮规模在城市层面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异质性,影响因素重要性从大到小为经济水平、旅游活力、人口集中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夏令军与刘艳芳等,2018)。也有学者使用大众点评数据作为城市不可贸易品多样性的测度、作为消费多样性福利的代理指标,研究发现城市人口的集聚、流动人口比重的增加,提升了对不可贸易品的多样性需求,给城市带来更大多样性福利,当限制流动人口流动时会给大城市带来更大的损害(李兵与郭冬梅等,2019)。

综合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扩展:

第一,选取全国范围进行研究,关注城市特征的影响机制。国内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主要选取个体、家庭等微观视角,较少考虑城市间宏观因素影响及作用机制。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流动人口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的影响大于外部城市因素,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城市中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更强(古恒宇与肖凡等,2018),不同城市中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机制存在较大区别(林赛南与梁奇等,2019)。同时,随着国家卫健委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申请的逐步开放,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宏观因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认为有必要从宏观研究视角切入,关注城市特征因素,为城市层面的流动人口“市民化”政策制定提出建议。

第二,考察城市多样性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城市多样性对包容性发展的作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消费需求角度进行考察,研究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流动人口集聚对城市多样性的影响。也有学者发现,城市规模集聚带来包容性发展,即城市的规模经济有利于提升劳动者个人就业概率,能够将更多劳动力“包容”到经济增长的过程(陆铭与高虹等,2012)。本研究认为,城市多样性因流动人口集聚而丰富,反过来也是城市包容性发展重要的综合性、代表性指标,有必要考察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拟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不同城市之间,城市多样性指标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并按照不同年龄、教育程度和职业差异进行分组,研究不同群体流动人口之间受到城市多样性因素影响的差异性。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城市餐饮业价格分散程度和餐饮业品类两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多样性程度。

(1)餐饮业价格分散度。用城市中餐饮业人均消费的分布相对于正态分布偏离的峰度系数进行衡量。由于不同价格的餐饮店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消费品质,价格的分散意味着不同消费水平、品质需求的人都能在城市内找到能满足自己需求的餐饮店,即城市餐饮店的业态分布包容不同消费水平人口的能力。因此峰度系数越高,表明价格越集中,城市餐饮业多样性越低,消费水平及品质的选择越同质化,对于流动人口的消费和就业两方面均会形成消极作用,不容易产生定居意愿;相反,峰度系数越低,表明价格越自然分散,城市餐饮业多样性越高,越容易产生定居意愿。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假设,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城市餐饮店人均消费分布的峰度系数越高,则流动人口在此地长期定居的意愿越弱。

(2)餐饮业品类多样性。这一指标借鉴生态学中衡量生物多样性的Shannon-Wiener(香农-威纳)指数来测度城市餐饮店的品类多样性。具体计算方式为:。其中,s为城市餐饮店的总品类数,pi为第i类餐饮店在所有餐饮店中的数量占比。该指标与价格分散度原理类似,一个城市内餐饮店的多样性越高,如川菜、云南菜、江浙菜等同时涉及地域文化和口味喜好文化的品类,以及咖啡厅、自助、蛋糕店等涉及消费类型的品类,其组合的多样性越高,则表明城市餐饮业态对不同文化的人有更强的包容性,进一步从消费需求、就业机会等方面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积极作用。本研究提出的第二个假设,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城市餐饮店品类多样性越高,则流动人口在此地长期定居的意愿越强。

图1 研究框架思路

本研究以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为因变量,重点考察餐饮业价格分散度与品类多样性两个自变量,同时结合学者总结的个体、家庭属性特征,控制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及流动特征四方面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方法上,本研究选用二元Logit离散选择模型(假设个体做出居留意愿的选择基于效用最大化)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为:

其中,w为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是否选择“打算”,α为常数项,Xk为自变量、包括多样性指标和控制变量,βk为自变量对应的系数,K为自变量个数,u为干扰项。为了研究不同属性群体居留意愿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本研究针对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进行分类,在总体样本回归基础上进行分组回归。

(二)研究数据与变量选取

本研究使用国家卫健委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MDMS)数据。该调查根据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工作和政策研究的需要,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流入地抽取样本点,采用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开展抽样调查。针对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周岁及以上的流入人口,调查样本量为20.6万个。调查内容包括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收入与工作以及社会保障情况等。

大众点评网(http://www.dianping.com/)成立于2003年,是第三方消费点评网站,数据齐全、覆盖面广,是分析城市多样性理想的数据来源。已有学者使用经济普查数据中的餐饮企业个数与大众点评网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认为其餐饮业信息可以代表全国总体情况,并且流动人口可能是菜品多样性的重要决定因素(李兵与郭冬梅等,2019)。本研究采用开源的网络爬虫框架,获取大众点评网每个城市中餐饮店铺信息,数据获取时间为2017年12月;由于大众点评网站数据由商户、平台、消费者实时报告更新,难以获得统计意义上的准确时点数据,也难以和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的2015年时间节点相一致、存在一定“时差”。不过,本研究选取度量城市多样性的指标为价格和品类的分布指数指标,而非餐饮业店铺和品类规模,短时间内的变化波动相对较小。

本研究进一步对流动人口调查中原始数据进行处理。针对居留意愿,以调查问卷中“您今后是否打算在本地长期居住(5年以上)”一问为统计依据,将“不打算”与“打算”回答分别赋值为“0”与“1”,表示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总体20.6万个样本中有约6.2万样本的意愿回答为“没想好”,在本研究中不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进行剔除处理)。流动人口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特征以及流动特征等四个方面。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教育程度分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以上”,分别赋值为“1/2/3/4/5/6/7”;婚姻状况原卷包括“未婚/初婚/再婚/离婚/丧偶”多种情况。考虑对填卷人生活的实际影响,简化为“不在婚/在婚”两种情况,分别赋值“0/1”;收入水平以“您家平均每月总收入(税后)为多少?”“单位每月包吃大概折算为多少?”“单位每月包住大概折算为多少?”三个问题为依据,加总直接收入、单位包吃折算收入和单位包住折算收入,获得家庭折算月总收入。

表2 变量选择与赋值说明

综合以上两方面数据来源,本研究从“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2015年数据中获得了386个地级以上城市206000份问卷样本,与大众点评的城市餐饮业数据进行匹配,剔除数据缺失和异常样本,最终有效样本为112793个。根据386个抽样城市的大众点评数据,计算出各个城市的餐饮业价格分散度与品类多样性。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到一线大城市、省会城市大多拥有更低的价格分散峰度、更高的品类多样性,表明这些城市拥有更高的多样性特征,这一点与学者的已有研究相一致。

表3 连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4 类别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考察城市多样性因素在不同类别流动人口群体中作用的差异,本研究将流动人口按照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型进行分组。其中,针对年龄按照45岁为界,划分为新生代流动人口组(年龄在45岁及45岁以下)和老生代流动人口组(年龄在45岁以上);针对受教育程度,以大专教育水平为界,划分为高等教育组(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和非高等教育组(仅受过高中及以下教育水平);针对职业类型,将流动人口划分为办事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办事人员及有关人员)、经商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包括商贩、餐饮、家政、保洁、保安、装修人员)、制造业人员(生产、运输、建筑及其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农业、无固定职业以及其他人员则未统计在内。从分组统计来看,在各个组别中,新生代流动人口组、高等教育组拥有更高的居留意愿,职业类型分组中制造业组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显著低于其他三种职业类型。

表5 各个组的居意愿描述统计

三、实证结果

(一)全部样本的城市多样性影响分析

为了研究城市多样性因素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全部样本进行了4次回归。模型1为仅选取所有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城市餐饮业价格分散度变量,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城市餐饮业品类多样性变量,模型4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城市餐饮业价格分散度和品类多样性两个变量。

从4个模型回归的结果来看:

第一,在4个模型中各个控制变量的显著程度和作用方向基本一致,总体显著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卡方检验,拟合优度水平与其他实证研究结果相近,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第二,7个控制变量全部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其中仅年龄这一变量是负向影响外、其他6个变量均为正向影响,这一结论与已有实证研究中的结论基本一致,表明模型设定具有较强可信度;

第三,针对本研究重点考察的两个解释变量,价格分散度和品类多样性,在单独加入和一并加入模型的情况下,在1%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从4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水平来看,加入这两个解释变量后拟合优度均有所提高。两个变量在各模型中作用方向也保持一致,价格分散度为负向影响、品类多样性为正向影响。因此,可以印证前文中两个理论假设:一是城市餐饮价格分散度指标越高,则流动人口在此地长期居留的意愿越弱;二是城市餐饮品类多样性指标越高,则流动人口在此地长期居留的意愿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使用这两个结构指标来衡量城市多样性程度。已有研究是基于城市尺度、使用总量指标(城市餐饮业商户数量、种类数量)来证明人口的集聚从消费端显著促进了城市多样性。但对于个体、家庭而言,是难以感知、接触城市中全部餐饮业态,而是更倾向于考虑生活交往范围内的业态类型。从这一角度来看,两个多样性指标表征的是城市多样性带来的包容性发展——城市能否满足不同人群(尤其是流动人口)在不同价格层次、不同偏好类型的消费、就业需求,而更加平坦的价格分散水平、更加丰富的品类多样性具有包容更多群体定居的可能性。结合已有研究结论,城市多样性指标暗含了这样一个机制:流动人口进入某个城市,带来了针对其消费层次、消费偏好的多样化商品集聚(尤其是不可贸易品);城市多样化的提升,让城市能够包容这些流动人口,为其留在城市“生根发芽”提供“土壤”,也促进了更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落脚”城市。因此,本研究的两个假设可以进一步说明,流动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带来消费多样性,而城市的多样性特征为城市带来包容性发展的基础,能够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定居。

表6 变量回归结果(总体样本)Tab 6 regression results(the overall sample)

(二)城市多样性影响的代际差异

针对代际差异,本研究进行了四组回归,其中模型5、6针对新生代组(45岁及以下),模型7、8针对老生代组(45岁以上、不含45岁)。根据总体样本回归结果,每个组进行两次回归,仅有控制变量的回归和加入两个城市多样性指标的回归。

首先,每个组内部两次回归中控制变量的显著水平和作用方向都是一致的,总体显著性、拟合优度水平与总体样本回归结果相近,模型设定上具有的稳健性。

第二,在两个组别之间来看,控制变量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婚姻状况和子女数量两个变量。婚姻状况和子女数量在新生代组中1%的显著水平下为正向影响,在老生代组中婚姻状况、子女数量两个因素均不显著。总的来看,新生代组中家庭特征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老生代组中家庭特征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为: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年幼阶段,对城市公服设施、未来发展机会有更强需求,呈现更高的居留意愿;老生代组子女年龄相对较大,不少已经成年、拥有自己的家庭,家庭因素的影响有所减弱。

第三,城市多样性因素对两个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差异不大,与总体样本结果基本一致。在1%水平下,价格分散度指标显著负向影响,品类多样性指标显著正向影响。

表7 变量回归结果(年龄分组)

(三)城市多样性影响的教育差异

针对教育差异,本研究同样进行了四组回归,其中模型9、10针对非高等教育组(仅受过高中及以下教育水平),模型11、12针对高等教育组(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同样对每个组进行两次回归。

首先,每个组内部在两次回归中控制变量的显著水平和作用方向都是一致的,模型设定上具有良好的稳健性。

第二,两个组之间控制变量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性别因素对非高等教育组在1%水平下是显著正向影响,对高等教育组在5%水平下是显著正向影响。婚姻状况因素对非高等教育组在1%水平下是显著正向影响,而在高等教育组中不显著。其他控制变量均在1%水平下显著、且影响方向一致。可能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组流动人口在就业方面具有更强自主选择的可能性,个体在结婚之后需要开始考虑在城市中落户、购房等“安家”的成本,因而可能迁移到其他城市或回老家发展;婚姻为家庭带来更多社会资本的同时,也从家庭发展的角度给居留意愿带来负面影响。在网络媒体中报道的一线城市青年选择“逃离北上广”,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个可能性1百度百科,“逃离北上广”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3%E7%A6%BB%E5%8C%97%E4%B8%8 A%E5%B9%BF/83699?fr=aladdin。需要注意的是,子女数量这一指标在两个组别中均为显著正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拥有后代的个体已经选择了希望留在城市中发展,从子女成长、发展的角度子女数量对其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第三,城市多样性因素对两个组居留意愿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水平,与总体样本结果基本一致。可以看到,对于高等教育组中价格分散度和品类多样性两个指标的系数是非高等教育组的2倍以上,城市多样性因素对于高等教育组居留意愿的影响更突出。

表8 变量回归结果(教育分组)

括号中为标准误,*** p<0.01, ** p<0.05, * p<0.1

(四)城市多样性影响的职业差异

针对职业差异,本研究进行了八组回归,分别针对四类不同职业(办事人员组、经商人员组、商业服务业组、制造业组),每个组进行两次回归。

首先,每个组内部两次回归中控制变量的显著水平、作用方向基本一致,模型具有良好稳健性。

第二,两个组之间控制变量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核心体现在性别和婚姻状况两个指标上。在四个组别两个指标系数中,除了婚姻状况在商业服务业组中1%水平下显著正向影响,其他均为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职业分组后性别影响因素不显著,根据样本中性别统计,商业服务业女性比重最高、经商人员中次之;以婚姻状况为代表的家庭社会资本,对办事、经商、制造业等职业影响不显著。

第三,城市多样性因素对四个组居留意愿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水平,除经商人员组外的3个组的结果与总体样本结果一致。经商人员组中,价格分散度指标不显著,品类多样性在1%水平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系数要明显高于其他3个组。可能的原因是经商人员消费水平较高,对餐饮业价格多样性不敏感,但是对品类多样性较为敏感。例如,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全球重要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常驻的外籍人员达到1万多人,汇集了中东、韩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美食,也开始为外籍商人提供各类国际化服务2搜狐网,“数十万全球客商扎堆 义乌如何创新外籍人士服务?”,https://www.sohu.com/a/361620258_120057095。

表9 变量回归结果(职业分组)

四、结论与启示

当前流动人口的城镇居留意愿课题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个体、家庭特征因素的机制,对城市间的宏观因素关注不足。本研究以城市多样性作为切入点,尝试在已研究验证的人口集聚带来城市多样性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拓展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框架,分析城市多样性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而印证城市多样性能否促进城市包容性发展。

本研究验证了两个假设,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一是城市餐饮店人均消费的价格分散度(峰度系数)越高,则流动人口在此地长期定居的意愿越弱;二是城市餐饮店品类多样性越高,则流动人口在此地长期定居的意愿越强。在不同组别的分析中,城市多样性特征对受高等教育和从事经商的流动人口影响更为突出。结合已有研究中对城市多样性、城市规模集聚带来包容性发展的判断,可以进一步说明:流动人口的集聚,为城市带来规模效益和多样性,而城市的多样性成为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基础,对流动人口在城市定居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的结论对城市层面的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指导下,各大城市逐步放开落户限制,采取了“打分”等方式为外来人口提供获得户口的途径;另一方面,多个城市开启“人才争夺战”3百度百科,“人才争夺战”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6%89%8D%E4%BA%89%E5%A4%BA%E6%88%98/22456522?fromtitle=%E6%8A%A2%E4%BA%BA%E5%A4%A7%E6%88%98&fromid=22586113&fr=al addin,希望在我国人口增速放缓背景下,引进和留下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缓和社会老龄化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需要关注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

本文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关注和保护城市多样性特征,推进包容性发展(尤其超大城市、一线城市)。当前,北上广等超大城市相继提出人口控制和疏解的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制定产业调整政策、清理非正规居住场所、关闭违规沿街店铺等。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多样性特征对于所有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尤其是高等教育人口、商业服务人口。城市以行政命令方式疏解人口、产业,将降低城市多样性特征,最终损害的是所有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而削弱城市活力。一线大城市已形成丰富的城市多样性,需要推进包容性发展,通过制度创新、精细管理来引导各类经济、就业人口有序集聚。例如,集体土地改革建设公租房、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针对城中村、流动摊贩、“居改非”等非正规经济和空间,有“堵”也有“疏”。

二是转变城市发展思路,从“产业聚人”转向城市多样性集聚人口(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省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一直都是各城市城镇化、集聚外来人口的重要动力之一。城市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来集聚产业人口,进而建设新城区提供服务。这一发展路径,造成城市产业板块“重产轻城”、缺乏人气活力等问题。在南京、杭州、宁波等地区企业调研中发现,面对产业园区的空间单一,有制造企业通过“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在工厂内部和周边地区补足文体休闲各类服务短板,以降低员工流失率。而本研究已验证,城市多样性对于不同职业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均具有显著影响。在新时期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下,城市要扭转过去以“产业聚人”的发展思路,尤其是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关注城市各类服务多样性的营造,例如产业园区中建设蓝领社区、邻里服务中心,制定和完善混合用地的出让政策、工业用地更新的引导政策等,通过多样性集聚人口。

三是提升城市精细化规划和管理能力,以社区生活圈方式提升城市空间多样性、弹性。当前,各城市通过建设、提供公寓、住房等方式,为蓝领工人、高素质人才提供政策倾斜,以增强其居留意愿。但无论是上海古北、浙江义乌等国际化业态,还是“城中村”的混合业态,都是社区层面的多样化生态,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承载城市的包容性发展。因此,从城市规划、管理角度,有必要从单一功能的“补短板”转向社区生态营造。例如,上海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面向居民需求完善更加丰富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服务业态,来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猜你喜欢

餐饮业流动人口品类
FSMS在餐饮业中的应用
如何玩转餐饮业下半场?
干不过老大,就创造一个品类成为老大——通过GUNNAR聊聊自建品类
零售业 餐饮业 到底谁模糊了谁?
参展推荐品类索引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