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对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1-01-04魏艳红李文建
魏艳红,李文建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炎症反应性关节炎疾病,临床较为常见,数据显示该病近年发病率逐年上升,危害患者健康。现代医学研究指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原因为人体嘌呤代谢障碍导致的血中尿酸水平上升,尿酸盐沉积患者关节腔或者滑膜导致关节炎症反应,患者表现为单个关节红肿、热痛,或进行性加重,该病容易反复发作,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1-2]。目前西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多采取药物治疗,如依托考昔等,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但疗效并不显著,且容易反复发作,故而临床诸多学者不断探究该病新的治疗方案,以期提升治疗效果[3-4]。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报道较多,多采取汤剂、针刺等方法治疗,均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汤剂报道较多,而单纯针刺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报道较少[5-7]。故而本次研究纳入51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分组探究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计纳入101例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为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采取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45.23±5.23)岁,病程(2.35±0.45)年。观察组51例,男18例,女33例,年龄(45.19±5.22)岁,病程(2.39±0.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发热、口渴喜阴、心烦气躁、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等。
1.3 纳入标准
患者资料完整,病程1年以上,均为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自愿加入研究。
1.4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其他关节疾病患者、炎症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研究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依托考昔(Frosst Iberica SA,国药准字J2018005),每日1次,每次120 mg;同时结合红外线灯照射治疗,红外线灯距离患者患肢足部30 cm左右,根据实际情况调节,照射时间30 min,连续治疗2周。同时叮嘱患者饮食,多饮水。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治疗。取穴三阴交、足三里、太冲、阿是穴、阴陵泉,患者仰卧位,以局部以及循经取穴位原则,取患者足部明显压痛部位作为病变处,循病变位置涉及的肝经及胃经、脾经及膀胱经、胆经五腧穴,荥穴、腧穴、合穴为重点穴,沿着静脉按压其他关联腧穴,消毒患者皮肤,采用26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进行针刺治疗,直刺入入跖趾关节等皮肉较为浅薄部分,深度达骨面,采取平补平泻手法直刺其他足部关节,深度15 mm,得气为度,采取50 mm毫针提插捻转手法刺三阴交、足三里及阴陵泉穴,得气后强化针感,深度30 mm,留针30 min,每日1次,连续针刺治疗2周。针刺同时,给予患者红外线灯照射治疗,时间30 min,具体方法同对照组。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9]制定。显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CRP、血尿酸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好转,关节功能改善,血尿酸、CRP指标改善;无效:患者症状、血尿酸、CRP无显著变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7 观察指标
1.7.1 中医证候积分
参考文献[10]制定:包括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发热、口渴喜阴、心烦气躁、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等症状,每项计0~3分,积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7.2 实验室指标
采取魏氏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尿酸酶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11]。
1.7.3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IL-6、IL-8和TNF-α水平[12]。
1.7.4 不良反应
记录患者不良反应。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UA、ESR、CRP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A、ESR、CRP水平均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SR、CR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ESR、CRP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IL-6、IL-8和TNF-α水平变化分析
治疗前,两组患者IL-1、IL-6、IL-8、TNF-α水平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1、IL-6、IL-8、TNF-α水平均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1、IL-6、IL-8、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1、IL-6、IL-8和TNF-α水平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皮肤过敏,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χ2=1.030 2(P=0.310 1),P>0.05。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归属于“历节风”“痹证”“白虎历节”“湿热痹”“热痹”等范畴[13-15]。诸多医学典籍中有都关于该病记载,但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16-18]。《针灸大成》[19]记载:“病有三因,皆从气血。”《格致余论》[20]记载:“血中有热,再受风寒,热血得寒,痰浊凝涩引起。”《千金方》[21]记载:“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热、赤、肿、疼痛也。”以上典籍均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与血中瘀热相关。而《景岳全书》[22]记载:“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酒醒无节,或多食乳酪湿热等物,致令热壅下焦,走注足胫,而日渐肿痛。”则认为痛风发生于患者素体禀赋不足、饮食不调相关。本研究认为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是由正气不足、脾肾功能失调、饮食失节、外邪入侵、七情所伤、内外合邪而湿热内生,致使患者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湿热痰瘀流注关节故而发病。该病本虚标识,关键机制为湿、热,故而应当以健脾补肾、祛湿散热、清热解毒、疏通经络、消肿止痛之法治疗。
本研究给予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治疗效果。针刺主要取穴三阴交、足三里、太冲、阿是穴、阴陵泉,三阴交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与肝肾经交会,针刺之可疏通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阴经,疏通患者经络,调理气机[23-24];足三里穴出自《灵枢·本输》[25],为足阳明胃经合穴,针刺本穴具有强壮作用;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针刺之可清热利湿、通络止痛[26];阿是穴以痛为腧,《千金方》[27]记载:“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针刺之具有较好通络止痛功效;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针刺之可排渗脾湿。《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记载:“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荥穴主身热,腧穴主体重节痛,合穴主逆气而泻。五腧穴为针刺疗法中常用腧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下,而取机表荥穴、腧穴、合穴可助脏腑祛湿泄热,消除关节红肿疼痛,有舒筋活血、清热解毒、凉理气之功效[28-30]。而现代医学认为,针刺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渗出物与致痛物质吸收,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修复经络,同时还可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提升患者免疫功能,帮助患者康复。本次针刺后给予患者红外线灯照射治疗,使得穴位产生温热效应,更好疏通经络、扶正祛邪,除湿、镇痛效果更佳。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可较好提升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尿素(UA)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实验室指标、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UA、ESR、CRP、IL-1、IL-6、IL-8、TNF-α等指标均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ESR、CRP、IL-1、IL-6、IL-8、TNF-α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可改善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可较好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康复。观察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皮肤过敏,提示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循经取五腧穴针刺疗法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佳,患者恢复好,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