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雨课堂的“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创新探索

2021-01-04招雪晴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花卉栽培教学模式

招雪晴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37)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花卉在城市环境中绿化、美化、彩化的作用日益突出,花卉消费也由集团假日消费和集团消费转向日常消费和大众消费,花卉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整个产业进入了结构深度调整期和发展方式转型期,高质量的花卉园艺人才日益得到社会的青睐。“花卉栽培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园艺、园林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但是,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为陈旧,与快速发展的花卉产业实际脱离,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迫切需要对课程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全面改革,呈现出教学资源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网络化、教学形式的媒体化。将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引入“花卉栽培学”理论教学课程当中,培养适应花卉产业现代化生产的应用人才,是当前“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在笔者从事的“花卉栽培学”的教学工作中,引入“雨课堂”在线智慧教学平台,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是新形势下“花卉栽培学”理论教学可借鉴的教学方式。

1 “花卉栽培学”的课程内容及传统教学弊端

1.1 “花卉栽培学”的课程内容

“花卉栽培学”是研究花卉分类、生物学特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其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的一门科学,课程内容涉及花卉资源、花卉分类、花卉生长发育规律、花卉与环境因子、花卉繁殖、花卉应用等[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花卉类型、生物学习性及生态学习性基础上,掌握各类花卉的栽培管理技术,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花卉育苗、栽植、养护管理及室内外应用等活动,因此该课程涉及内容众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虽然学生在实验、实习环节可以动手操作,但由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许多理论知识点无法在实践环节得到全面体验,必须在课堂教学环节加深对抽象内容的分解,以便于学生吸收消化。

1.2 “花卉栽培学”传统课堂教学弊端

随着时间的推进,高校教育对象已发生了变化,新生代90后甚至00后开始登台,他们的思想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充满了时代性,但是,传统“花卉栽培学”的课堂教学并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弊端日益凸显。

(1)教学内容老化。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迅速,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共识[2]。国际花卉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更新,花期调控、水肥精准控制、营养诊断、环保再生基质、高效工厂化育苗技术、标准化容器苗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日益兴起并不断创新[2]。然而,我国花卉的产业技术相对落后,工厂化育苗、容器苗生产、设施栽培技术等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致使课本内容中对这些生产栽培技术的介绍还是停留在多年前的认知水平上,课堂内容缺乏对产业技术先进性的融合体现。

(2)课堂教学方式刻板。传统课堂仍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接收为主,没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由本来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导致课堂教学过于死板和封闭,学生的学习地位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因此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很少有互动交流、观点碰撞,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这种忽视情感交流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基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来反映,只注重结果性评价,不注重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只会在考前突击背诵,考试后相关知识却被束之高阁,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得到真实反馈,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得不到训练和培养。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更能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系,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导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 雨课堂在“花卉栽培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传统“花卉栽培学”课堂教学的问题,仅仅依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已经难以解决教与学之间的摩擦,有必要借助新的教学工具,帮助教学改革完成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下的课堂教学进步[3]。“雨课堂”是2016年6月由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4],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PT和微信,其突出特点是从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提供全方位丰富的教与学体验,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利用雨课堂,教师和学生的智能终端成功连接到一起,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克服“花卉栽培学”传统教学弊端,充分利用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对“花卉栽培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改革,将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加入到课程教学中,在课前预习、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分别进行探索设计。

2.1 课前预习

围绕“花卉栽培学”当次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制作预习课件,预习的内容可以是上课无须过多展开的、但又与内容相关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观赏树木学”“园艺种苗学”等基础知识回忆,也可以是与产业技术相关的视频,还可以是一些导入式的思考题、案例分析题等,同时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并加入,上传至雨课堂课件库,然后推送到创建的班级中。学生在微信端收到信息提示后完成预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授课内容。

2.2 课中学习

在课前制作上课所用的PPT,在其中加入图片、慕课视频或插入网络视频资源,不仅可保证授课内容的先进性,而且使重点难点内容以更直观或形象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根据需要,在PPT中插入选择题、主观题或填空题,并设置答案,以便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课时开启雨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在手机端收到信息推送进入课堂上课。为活跃课堂气氛,利用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弹幕、红包等功能进行师生互动,可有效防止学生上课走神,提高发言的积极性,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另外,在课堂上可设置分组讨论,不同小组将讨论结果进行投屏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及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利用雨课堂的考试功能进行随堂测验,教师提前将测验内容做成试卷,上传到试卷库,需要时即可推送给学生,根据学生对随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在授课时做出调整。对学生而言,他们在手机上能同步收看授课PPT,摆脱了传统多倍体设备的限制,更加自由方便。

2.3 课后复习

课后,为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将重点和难点内容制作课后练习和课后任务及时推送给学生,并设置任务完成的截止时间。教师可通过雨课堂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然后进行批阅打分或回复。此外,上课的PPT学生在雨课堂手机端可随时查看,学生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或某页PPT不甚清楚,可将其标记为“不懂”,教师在课下即可有针对性的交流或讨论;或者在讨论区提出问题,教师和班级同学都可查看问题并跟帖讨论。这样的一些方式有效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教与学关系屏障,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受时空限制。

2.4 课程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通过雨课堂实时记录的优势,对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个环节设置对应的成绩权重值,如出勤(10%)、预习(10%)、课堂表现30%(包括互动、讨论、回答)、随堂测试20%、课后练习30%,然后计算每一位同学的平时成绩(30%),形成过程评价数据,最后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得到最终的课程总成绩。因此,雨课堂“留痕”抓取功能实现了对学习周期的全过程记录,使得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由“以考试为主的评价”转变为“基于数据的过程化评价”,打破了“一卷定终身”的传统考核方式,使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考核更有依据,考核的成绩也更加合理,更能反映每位同学的真实成绩。

3 结论

“花卉栽培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将“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针对花卉栽培的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特点,利用“雨课堂”教学工具,初步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教与学的能量,实现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助力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花卉栽培教学模式
李鱓·花卉十二开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油麦菜栽培要点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花卉之二》
自然栽培的味道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术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夏季苦瓜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