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理论特色与教学方式改革分析
2021-01-04吕赫
吕 赫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5)
0 引言
宏观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所开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认识,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通过宏观经济学分析工作对整体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遵循教育发展需求,提升教育的效果。
1 宏观经济学特点分析
1.1 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含的内容较多,从国民收入到产品市场均衡以及财政政策等,而且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特点的过程中,应对各个环节知识有着充足的掌握,并合理的对重点知识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充分,实现更加有效教育,杜绝所产生的影响及限制。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学是由多经济思想流派学术观点和经济理论所构成,通过膨大的体系和流派进行优化,以学术排斥和对立的方式优化课程教学,解答学者的疑惑。
1.2 包含抽象理论与复杂的数学模型
与应用经济学科有着一定的差距,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习,其沿着微观经济学抽象分析方法进行拓展,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实现更加有效展开教育,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及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帮助。而且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及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下,剔除了很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影响理论,而且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将多样化疑惑解决。再加上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通常都是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及演变,若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则难以准确高效掌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尤其是针对初学者。
1.3 具备较强的实践和意识形态
宏观经济学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综合,是直接产生于现实社会,同时其可以实现对各个环节工作的指导,有助于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宏观经济学与企业社会学科有着一定的差距,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但是从意识形态上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作为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的理论知识,其产生和发展根源与宣传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较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及意识形态,所以在教育环节应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1]。
2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宏观经济学作为研究国民收入且围绕国民收入展开研究的理论知识,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发布《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认为是系统论述宏观经济的著作,而且著作研究中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经济陷入长期衰退的原因。到了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面临一定的调整,西方世界存在普遍滞涨的情况,这种通货膨胀的因素若没有有效解决,则会影响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其中,弗雷德曼系统的恢复了古典经济学市场万能观点,并通过更大规模宏观经济学革命研究,以卢卡斯、巴罗等代表发动了理性预期革命,实现对宏观经济学更加深一步研究。在近些年宏观经济学研究背景下,通过古典经济学理论及现有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有助于创新研究,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短期行为的优势。
3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 详细理解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会在脑海中形成对经济学习初步感悟的基础,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经济学抽象理论有着初步的认识,从而高效完成重点知识的解答,实现更加有效教育优化,减少所产生的影响,为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更多帮助。因此,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当前教学现状有着充足的了解,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知识,实现更加有效教育与创新,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及价值。其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完消费者行为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延伸课程教学,彰显经济学的均衡性,确保学生对IS-LM模型、ASAD模型有着充足的了解。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由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实际进行教育环节内容差异化严重,学生需要充分合理的进行改善,并制定针对性教育方案,杜绝多种因素限制,实现更加有效教育与优化,促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了解充分,有利于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减少所产生的影响及限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及优势。不仅如此,高校教师在宏观经济学教学前期,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合理的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方法、核心理论等多个方面有着初步的掌握,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完成知识的学习,提升教育的整体效果。
3.2 梳理宏观经济学理论脉络及思维趋势
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的掌握重点知识,了解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加充分掌握其逻辑关系,实现更加有效展开教育,提升教育的有效性,杜绝所产生的影响及限制。其中针对国民收入、产品市场及货币市场来讲,应围绕均衡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思路与逻辑掌握充分,给学生讲授清楚,促使学生对重点知识了解更为充分,杜绝所产生的限制,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国民收入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投资作为固定不变的常量,在融入到模型研究过程中,学生应该逻辑问题有着充足的掌握,启发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实现更加高效的进行引导,顺利完成重点知识的解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宏观经济学的学习[2]。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与学习思想在不断发展与改善,为实现更加有效教育,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应为学生梳理各个流派之间的观点与理论,并给予学生资助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探究完成重点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帮助,杜绝所产生的影响及限制,为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3.3 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在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本涉及的内容较多,为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充分,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创新,实现更加有效进行优化。其中,通过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讨,同时可以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经济学本作为一种分析的问题,在教育开展环节,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掌握充分,并针对基本原理的开展,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思想及思维,引导学生更加高效完成重点知识的解答,实现更加有效教育,减少所产生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在运用探讨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需求有着充足的掌握,并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实现更加有效完成重点知识的解答,建立沟通的桥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而且在此阶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通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例如,财政政策效果和货币政策效果知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资助搜索资料,让学生针对当前金融危机进行分析,提出必要的解决措施,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完成知识搜索,通过所查阅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对两者效果有着充分料及,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理论知识有着充足的掌握,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问题,促使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方法了解更为充分[3]。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宏观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视,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合理的将经济学与生活的经济现象衔接,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减少所产生的影响及限制。而且宏观经济学需要在教育环节应加强对完善与创新的认识,在具体教学时进行探索,掌握当前课程学习情况,改进教学防范,通过教学手段对教育方案进行优化,促使宏观经济学整体教学效果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