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引,促学生发展—小学自然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探索
2021-01-04陶乐乐
陶乐乐
(上海市南汇实验学校 上海 201399)
0 引言
分析传统自然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仅以口头讲解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虽利用多媒体设备,然而也多利用此设备展示文字及图片,并辅以教师主导的讲解活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难以得以调动,此针对学生综合发展而言,将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在自然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化学习,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1 小学自然学科中应用项目化学习意义
项目化学习即指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设计问题导向及营造课堂教学情境等方式完成知识传授的一种教学手段,此也为一种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将学生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为达成学习项目,学生则需充分调动自身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同团队密切配合完成问题的解决。分析项目化学习本质实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系列、完整探究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学习项目,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获得学科知识。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将学习成果及学习成果的公开性作为重点,鼓励、引导学生展开公开探讨活动,确保学生可掌握并灵活应用学科知识,针对学生学科知识水平的提升而言具备重要意义。
分析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项目学习可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将所掌握技巧、所掌握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并未仅将考试成绩作为关注重点。项目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可展开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以此推动学生自我认知及自我思考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然学科知识体系。与传统教学模式下,仅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学模式不同,项目化学习模式,更为侧重于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态度、自主思考的评价,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及所学习的技能为重点。同时,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等情况,还可为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创造良好条件,此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小学自然学科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途径
2.1 联系生活实践,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通常情况下,学科教学活动中,伴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不断丰富,学生学习活动则可更易展开,然而,分析实际教学情况发现,学生所掌握知识经验越丰富,学习活动的展开却更难,分析主要原因即在于,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同已掌握知识经验二者不匹配,换言之,即为学生难以将所掌握知识应用至实际生活中,学生难以清晰认知学科学习价值,对于课本中所讲述的知识内容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1]。针对此现象,教师在小学自然教学过程中,可引入项目化学习模式,借助项目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可将实践、所掌握知识二者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到处都有水》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应先对本节课学习项目加以明确,如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水分,帮助学生清晰认知生活中常见物品含水量。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可得出,鱼含水量为85%,鸡蛋含水量为76%,人体含水量为65%等。此部分数据的获取,学生仅需简单翻阅资料便可获得,此种资料查阅学习行为,难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设计部分具备较高难度的问题,如水在生活中的作用,针对此问题,学生需调动自身生活经验,并以此得出,水可以解渴,可以洗漱,可以清洁卫生等,教师由此可帮助学生确定生活中到处都有水的概念,并帮助学生认知生活中水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此为依据展开延伸,推动学生保护水资源意识的树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应设计实践环节,如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利用课后时间探究胡萝卜、土豆二者含水量的高低等任务,部分学生采取挤水的方式,也有部分学生选择质量相同的土豆、胡萝卜,将二者晒干后称重的实践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此种教学手段的采取,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还可有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至生活实践中,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2.2 利用身边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分析小学阶段教学活动发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一项重要任务,尤其为新课改进程持续推进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此教学目标日渐突显。针对小学自然学科而言,自身便具备一定探究属性,因此,教师在自然学科教学过程中,可借助项目化学习法的引入,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生命的延续》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细化教学目标,教师可先要求学生以身边事物着手,找寻有生命物体及无生命物体,引导学生比对二者差别。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入校园内,展开课外探究活动,如校园内的蚂蚁、蝴蝶、教学楼、小鸟、篮球架、大树等,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及自身理解,从中区分中有生命及无生命物体,学生经分析得出,小鸟、蝴蝶、蚂蚁、大树等均为有生命物体,篮球架及教学楼均为无生命物体。随后,教师可让学生总结,有生命物体及无生命物体的特征,经资料查询及小组探究得出,具备生命的物体需要呼吸、生长、繁殖后代并摄入养分等,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判断大树是有生命物体的依据是什么?”随后,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发现,大树可通过光合作用呼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此种教学模式的设计,学生可举一反三,可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分析能力的提升,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重要意义。
2.3 健全评价体系,发展学生多元能力
项目化学习评价同常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一定差别,主要体现于由一元迈入多元,由以往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二者的有机融合。项目化学习评价体系同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相较而言,更为全面,涉及学习全程,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计划制定及学习成果展示等均具备相应的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展开高效的学习活动[3]。此评价量表并非仅为简单的以学生最终成果展开优良可差的评价,实则为包括学生在某环节所应达成的学习表现,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具备指导意义,学生通过此评价量表可对自身应改进之处加以了解,从而改正以完善自身。此外,项目化学习中,除包括教师评价外,同时也加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诸多评价环节,丰富评价维度,针对学生也可形成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而言具备重要意义[4]。
2.4 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教师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需先对此教学方式的应用目的及作用形成充分认知,即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可凭借实践活动的参与获得,实践过程中便蕴含着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至实践活动中,除可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获取过程外,还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5]。教师在小学自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周围的声音”此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设计实践学习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加以分析。教师在实践活动展开前,需准备充分的实践用具,如拨浪鼓、音叉、尺子、保鲜袋及橡皮筋等可发出声音的物品。实践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拿出保鲜袋,充分转动脑筋,利用不同方式使保鲜袋发出声音,随后再让学生利用尺子、橡皮筋、拨浪鼓等物品发出声音。学生通过自然教材内容的预习,加之实践活动的分析,可了解到,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一旦振动消失,则声音也会随之消失。此实践活动中,学生均积极参与至实践活动中,自身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还可获得真切的知识学习体验。教师在小学自然教学活动中,借助此种实践活动的设计,可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