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的优势、挑战与路径
2021-01-04韦雪豫刘茂平
韦雪豫 刘茂平
(1.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2.广西区党委老干局文化建设处 广西·南宁 530012)
1 两个困境
1.1 高职院校的生源困境
高职院校所面临生源困境主要包括生源不足以及生源质量问题。
1.1.1 生源不足
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无怪乎一是生育率持续走低,二是高职院校社会认知度较低,三是高校的普遍扩招导致人才分流的影响。
(1)生育率走低。近年来,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呈下降趋势,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生育、养育成本高;不孕不育的人数持续增加;相关的育儿服务人力资源短缺;女性生育在职场中存在歧视等因素影响。尽管二孩政策于2016年全面实施,但人口拉动成效并不明显。因此国家又于2021年出台了全面开放三孩政策。
(2)职业教育在国内社会认知度低。国外发达国家如德国,超过七成以上的初中毕业生没有选择进入高中学习,而是选择职业学校学习,或者是接受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又如瑞士,85%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学徒培训或进入职业学校,[1]在最大程度节省和利用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职业教育体系为这些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而我国对职业教育历来存在偏见,只有无法就读普通高中的孩子才会进入中职学校,只有无法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会选择高职院校。近年来,我国逐步实施50%的初中学生升学进入职高的政策,已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目前进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尚不足50%。或正因社会认同度不足所造成的。
(3)本科院校扩招以及出国留学分流。正如前文所述说,由于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因此,如果考生如果能够进入到普通高校的一、二本,即使是民办三本也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加之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不断扩招,“分流”了高职院校一部分生源。另外,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信息,从1978年到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都一直呈增长态势,虽然2020年以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出国留学人数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出国留学依然还将部分分流高职院校的生源。
1.1.2 生源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近年来普遍反映生源质量下降。前文所述,由于本科院校不断扩招,因此即意味着原本属于高职院校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流失,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没有从高中升学的生源,此外,高职院校目前主要通过与中职学校对接毕业生来获得生源,也加剧了此现象的发生。
老师们经常抱怨学生上课积极性不强,注意力都在手机游戏和追剧上;学生也存由于原来在中职所选择的专业和上了高职后所选专业相同或相近,出现一些学生抱怨原来在中职就学过的知识,现在在高职阶段又重新学习,因而造成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
1.2 老年群体的求学需求与老年大学“僧多粥少”的困境
与此同时,尽管中国的每个省市,甚至连乡镇都开办起了老年大学,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情况依然非常普遍。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形势将越来越严峻。现如今,老年群体的需求早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吃饱穿暖,其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老龄化的发展,使得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社会供给方面的矛盾愈发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希望通过政府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在短期内大量的创建和扩建老年大学,达到老年教育资源充足完备之路显然是行不通的。
2 高职院校办老年教育——理想目标模式探索
如果单纯从高职院校与老年大学的教学对象上来看,似乎完全是两条不可能重合的“平行线”,然而这两条看似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能否有交织的可能,从而探索出一个新的办学模式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2.1 国家相关政策扶持
国家对职业院校办老年教育寄予厚望。早在201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中指出:“推动职业院校面向老年人提供课程资源,特别是开设有养生保健、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家政服务、园艺花卉、传统工艺等专业的职业院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开发老年教育课程,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积极提供支持服务,共享课程与教学资源。”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又再次提出:“相关部门更加努力地办好老年教育,进一步提高老年大学的办学质量,不断扩大老年教育成果。”这就意味着,国家期望能合理利用社会现有的教育资源来发展老年教育,以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所具备的办学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探索其发展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服务国家老年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建议。
2.2 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
在各种社会力量开办老年教育模式中,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优势,担当起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因此在国家顶层设计下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为拓宽老年教育提供服务渠道,不但可以解决自身生源瓶颈困境,激活自身办学活力,还可以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3 职业教育办老年教育的优势
2.3.1 科研压力较轻和升学压力较小转化出丰富的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科研压力相对较小,教育资源再利用和扩大开发利用的机会更大。高职还在社区实践服务能力方面则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方面普遍开设有艺术表演、数字化技术、财会金融、烹饪、外语、服装设计、旅游休闲、园艺花卉、工艺设计等相应课程,因此天然的具有为老年人提供教学资源的优势。
2.3.2 庞大的高职院校规模和广泛的地域,为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提供落地实践的巨大优势
目前高职院校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小城市。老年群体出行不便,而高职学校点多面广,每个市都至少有一所职业院校,有的城市甚至数十所,使得老年群体能够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的目标。因此,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分布广的特点,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就近学习的机会。高职共同支撑起老年教育这个庞大体系,如果能够合理整合资源为老年教育新模型提供了便利的教学条件,为教学模式的落地实践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必将极大地满足各地城市中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在老年教育的极大需求面前,高院校充分利自己的办学优势,承担起资源共享的社会服务内容,探索实践新教育模型。
2.3.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改变学生质量
目前笔者在自己所在的高职院校开展了老年插班到年轻学生班级学习的活动,成效显著。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加接触社会新事物渠道,老年人可以向年轻人学习生活中的新技能、熟悉新的语言环境,感染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可以带动老年人保持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另一方面,老年人与年轻人结伴学习,老年人的丰富人生阅历可以影响着年轻人,特别是可以学习老年人的豁达的心态,所以多和老年同学交流,也可以获取一些面对困难的从容。一些同学表示,看到同班的老年人都那么认真的学习,认真的完成作业,自己都不好意思玩手机了。同时,高职院校的老师也可以从老年人身上获取更多的工作和生活经验。既是老师也是学生。相信这类的相互鼓励会给大家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
3 高职学校办老年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老年教育与高职院校结合的新的办学模型,虽然有政策的支持,也有社会的实际需求,但在实际探索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3.1 高职院校不愿意承担风险
一些高职院校在被了解是否愿意接收老年学生的时候,常常出现担心老年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年学生出现人身意外,学校难以承担责任。一些学校对参加学习的老年人提出了签署意外风险免责承诺书的要求,并且要求参加学习的老人购买意外保险,并且到教务处申请,经过审核后才能获得听课的机会。
3.2 通过普通高考等应试教育渠道进入学校困难重重
我国虽然在2001年开放了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因此一些勇敢的老年人积极地报名参加高考,但是至今被录取者寥寥无几,可见对于基础知识已经薄弱或者落后的老年人,想与应届高中生一同通过高考的应试渠道进入高职院校就读,这条路几乎是行不通的。
3.3 学历层次体系不健全
一些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高等教育,后来又因为工作和家庭的负担,使得无法完成学业。退休后渴望能够进入到正规高校,参加学习,获得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职业院校目前尚未为老年人在修满学分的情况下颁发证书的先例。
3.4 财政支持不足
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在教学经费上缺乏财政支持,国家参与高职院校举办老年教育模式的支持力度不大,因此,导致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无法得以充分利用。
4 为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新模型的发展清除路障
既然新的办学模型可以让老年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能使“平行线”产生相交的机遇,同样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那么,我们各个社会主体,能否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新模型的发展清除路障呢?
这个利国利民的事情,显然是可行的。
4.1 政府层面
首先,鉴于当前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老年教育优势,政府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其次,公益性是老年教育的基础,因此,政府应承担保障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经费的扶持。高职院校的老年教育经费应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在政府主导下参照全日制生拨款标准进行经费核定与划拨,并由政府牵头,通过市场运作,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由高职院校制定老年教育招生计划,明确老年教育学员数量以及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做到高职院校的老年教育有政策支持,有经费支持,有章可循,有教学指导。
4.2 高职院校层面
4.2.1 开设相关课程
在高职院校挂牌老年教育机构,实现“老年大学”在高职院校中落户。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全面向社会老年人群体开放,在校园内开设“银发班”,面向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课程资源,除可以开设养生保健、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家政服务、社会工作、医疗护理、家庭插花等课程外,还可开设时事新闻、智能生活、金融常识、临终关怀等多元课程。为修满学分的老年人授予学历证书。
4.2.2 高职院校创建“穿越式”特色教学,让老少共学成为可能
高职院校可以尝试着让老年人超越年龄界限,“穿越”到先有的教育课程体系,插班进入课堂,以“旁听生”的身份和年轻人一起学习。老少共学,相互促进。由于老年教育是一场饱含情感注入的事业,除了学习外,老年人有着社交的需求,网络课程虽然能够解决一定的学习需求,但是老年人上课,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要满足融入社会的需求。
4.2.3 完善老年教育课程
目前老年大学虽然被称作为大学,但是普遍开设的课程是音乐、戏剧、舞蹈类、书画、文学欣赏类、健身类、数码、摄影等文学和艺术类课程。对于丰富老年人的老年生活至关重要,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在被称为“大学”的老年大学里,基本没有普通高校中开设的思政课程,如今经常有新闻报道老年人犯罪事件,不禁让人唏嘘,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近年来,日本老年化严重,60岁以上老人犯罪人数不断增多,且以“惯犯”居多,除了因为养老金不足外,正是因老年教育中缺乏讨论道德修养、公民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课程,缺乏改善民族传统、提高人文精神的课程。缺乏对人的教化。再如近些年出现的“城市难民”,很多人抱怨是电子产品对老年人“不友好”,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老年人的学习环境与社会脱节所造成的。老年教育中有关现代科技、道德素养课程的不足,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群体的社会边缘化,从而出现社会的不和谐旋律。
4.2.4 建设老年教育专业群
针对老年人学习的需求,将高职院校中原有的保健与营养、心理学、人际沟通、休闲娱乐服务等专业群。
对于一些希望能够再就业的老年人,还可以开发出一些比如说咨询服务、酒店管理、手工艺加工、家政服务等课程模块化、分层分级建设,根据老年人原有的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专业选择相关模块教学。发展注重实用、富有特色的技能教育课程。对于一些希望从事技能类职业进行再就业的老年人开发“一技之长”的单科结业课程,如理发、配餐、心理辅导等,让低龄老人通过技能培训、综合素质教育提升老年人自我服务及为高龄老人服务的能力。不断扩大生源和教育影响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全方位、多渠道为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机会。
4.2.5 以学分银行完善老年教育学历体系
学分银行是一种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通过学分进行认证、累积、转换的新型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2]。高职院校可以以学分银行为依托,完善老年教育学历教育。建立各类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盘活学习成果。对各级学习成果出规定,使大众化学习成果转换有规可依。
职业院校专业群内的“学分”,以“课程模块”为单位,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进行老年教育课程的学分认定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学习成果的评价、认证和转换。职业培训的学分,经过评估论证可转换为学历教育学分,避免重复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激发老年学习者的热情和信心,还为曾经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老年学员接读学历教育创造了条件。
并开放跨校“学分”,鼓励跨校学习。一些老年人因为和子女团聚或其他原因,经常要在不同城市生活,可以开通各职业院校的合作,为老年人接受教育提供方便。
4.3 社会层面
4.3.1 理论研究
现阶段,我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高职院校举办老年教育的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研平台,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向和实际教学,提供指导,将会是这项实践的落地和成功开展,提供了理论的保障。
4.3.2 实践探索
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战”每年都在上演,需要拓宽生源,所以高职院校举办老年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中教育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闲置、浪费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老年教育,是资源整合再利用的表现。也是节约国家资金投入,缩短建设周期,节省办学成本和精力的表现。
因此高职院校向老年教育抛出橄榄枝,是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一方面实现了老年人接受教育、实现文化养老的梦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4.3.3 加强宣传
影响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意愿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龄、文化程度、学习预期、身体状况等。其中,学习预期影响力大小对老年人参与愿望产生显著影响。让老年人知道老年教育是老年人拥有的权利,同时参与老年教育活动能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福祉,吸引老年人参与到高职院校所承办的教育活动中,帮助老年人实现文化养老的精神目标。
5 结语
在老年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年龄上的两条“平行线”中寻找几乎“不可能”的相交,从而探索出一个新的办学模式。这种新的办学模型为高职院校拓展出教育的第三空间,是缓减老年教育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开展老年教育也是高职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必将成为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的趋势。
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开展老年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办学困境,而且满足了社会老年教育资源的匮乏问题,完善了全民终身学习的服务体系,此举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