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寿精方》作者研究
2021-01-04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胡秋实闫海军傅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胡秋实 闫海军 傅海燕
《扶寿精方》,成书于明嘉靖年间,作者吴旻。后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经王来贤续编并刊行。该书作者吴旻及续编作者王来贤,均为明代官宦,均为儒医。两人撰辑该书,均首重养生。关于两人著书之初衷、成书过程及全书内容特色等研究结果论述如下。
内容特色
吴旻撰《扶寿精方》,初成书于明嘉靖年间。全书汇辑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临床常用验方近300首。该书首重补益,将诸虚门放于开篇之始。治疗部分,按病症、病位或治疗人群,分为泄泻、眼目、妇人、杂方等30门。该书选录方剂精要,药物炮制方法详细,所载方剂多有特色,间有他书所未见者。内服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等,外用剂型有擦剂、洗剂、膏敷剂型等。《扶寿精方》初刻后经多次重刊,但未见单行本行于世。现有曹水峪万历元年(1573年)复刻本,收录于《珍本医书集成》,徐栻万历五年(1577年)复刻本,收录于“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书”中。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王来贤续编《扶寿精方》并刊行。王来贤曾任天津整饬兵备道之职,于任上将吴旻所辑之《扶寿精方》厘为上、中、下三卷。卷之上增加养真篇、男女篇、饮食篇、事亲篇四篇内容,增加28首养生药膳,2首药酒。卷之中增加头痛门、腹痛门、肿胀门,“口门”改为“咽口门”。卷之下增加大便不通门,减少伤寒续添。续编后,王来贤将养生补益内容归为卷之一,约占全书三分之一比重,可见其对防病养生的重视程度。续编本《扶寿精方》,现存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王来贤刻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该刻本,1995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将之收录于《明清验方三种》中[1]。
经王来贤续编后的《扶寿精方》,增加了医学理论探讨内容,增加了养生药膳、药酒等饮食养生方剂。所增加的养生理论以《黄帝内经》为依托。饮食养生部分吸取了《千金方》之精粹,同时又融入道家养生思想。所载药膳简单实用,多取自《饮膳正要》。续编的内容体现了王来贤中医药防病、养生的思想,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研究
1.吴旻与《扶寿精方》
吴旻,字近山,生卒年不详,江夏近山人(现湖北武昌),曾于嘉靖年间任陕西华州(今陕西省华县)知州。吴旻于嘉靖年间汇辑《扶寿精方》并刊行。据《扶寿精方·序》载,“愚自结发事师读书外,浸无所嗜,惟好诸方事”。可知,吴旻早年攻读诗书,闲暇时酷爱专研中医药方书,这为其后来撰辑《扶寿精方》奠定了理论基础。
吴旻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所撰的《扶寿精方·序》之开篇就表达了其人生抱负,其曰:“尝闻之司马公,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后面进一步指出两者对于民生的重要性,认为“良相”与“良医”若不能尽其责、善其事,则百姓就将遭受苦难。吴旻认为,中医药知识非常实用,“事亲者不可不知”。古人认为,侍奉双亲是君子最首要的责任,不可不懂医学。可见,吴旻将中医药知识放在了较高的位置。后面论述“造命于相,寄命于医,匪良则病乎人”,借着对“良相”与“良医”的解释,向人们阐述了中医药的重要性。
吴旻对于中医药经典有较深入的研究,认识到中医养生保健能够防病于未然,而选用适当的中医方剂可以救病患于苦难之中,所以他广泛涉猎中医药经典著作,悉心收集临床所见的有效方药。在其自序所言“粤自轩岐和俞华卢扁诸名家,尽平生所得,倾之载籍,惟恐人不之知”中可以看出,吴旻对于华佗、扁鹊等诸名医的学术理论都有所研习,他将毕生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汇辑于《扶寿精方》一书中,望其治病救人之术可以广播于世。吴旻主张,方药应因人、因地制宜,并举李东垣、朱丹溪处方用药之法作为例证支撑。“人一也,道之不同,何啻十百……况南北禀赋不同,气运感召亦异,故东垣丹溪,同方异治。”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吴旻不但研习中医药经典著作,还对金元四大家的医学理论有所参悟。吴旻还强调,若一个医者医理通达,是不会拘泥于方药本身的,一次治疗好某一人的方药并不值得用来炫耀。“率有足征者,岂可恃一人一时之效,遂泥以眩人也。”从此处可以看出,吴旻对于中医理法方药的认识是比较透彻的。他认为,中医理论为指导是灵魂,而方药作为工具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取的。他对中医药的认识都为其撰辑《扶寿精方》时选方论药,乃至讨论医理提供了学术支持。
吴旻虽精通医术,却不以行医为业,其汇辑《扶寿精方》所用方药,均来自日常所见,而非其行医所记录的医案总汇。其言:“积之见闻,汇以成书,虽不敢自拟于医之良,将以广吾心焉耳矣。”而刊行《扶寿精方》主要为了利益民众,而非以此获利,此善心善举令人敬佩。对于把疗疾之方用于牟利者,吴旻是不屑一顾的。他说:“窃见曹辈获一试方,珍若拱璧,蕴椟索价。夫人壮而行之,将以医天下而期跻人于寿域,匪直利执一方而已。”不仅体现了吴旻不重己利的思想觉悟,还进一步抒发了他期望通过自身所学的医术救助天下百姓,使之皆可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吴旻刊行《扶寿精方》的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后学者可以有所借鉴,“常欲锓梓,公之若人,以裨采而力弗逮,假因手录备忘,若更充之岁月,或有进于此者俟之”,可以看出,吴旻对中医药理论和应用能够蓬勃发展充满了期待。
其序之落款为“嘉靖甲午端一日江夏近山吴旻书于仰北堂”,即作序的时间是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初一。其署名并无官职头衔,因此推断这年《扶寿精方》成书时,吴旻不在任上。
后人对《扶寿精方》评价也多中肯。万历元年(1573年)曹水峪复刻《扶寿精方》载《重刻扶寿精方·施笃臣序》中,记载了一段在同僚之间的对话。有人认为,《扶寿精方》“方甚简易”,而“其非甚奇秘者”[2]915。“施子曰:用药如用兵,兵有奇正,药亦如之,惟用各有所宜耳。人忽七情内伤,六气外感,厥疾病爆发,呼吸决存亡者,匪劫以奇方,信不可瘳。若人居无大恙,时以奇方投之,则精气反为沸乱,未有不速毙者。然则此方真扶寿之道也。山木之寿,雨露培之;夫人之寿,药石扶之。信非诬与?诸僚友曰:善。”“施子”通过理论论证说服了其僚友,最终解开了众人的疑惑。万历五年(1577年)徐栻《重刊扶寿精方·序》曰:“嘉靖丙寅,余督楚学,客有惠于余,尝捡而刻之,乃以惠客。迄数年,客多称验。”[3]从此段文字可以看出,《扶寿精方》所载方剂是经过多人多年临床应用考验的,其疗效明确迅速。而万历元年(1573年)曹水峪复刻《扶寿精方》载《重刻扶寿精方·赵大纲序》,则直接明确地评价了《扶寿精方》所载方剂,所载皆效,“方甚简易,随试辄效。第察于字者,皆可稽而用焉”[2]916。结合以上几次重刻《扶寿精方》的序言,可明确知晓其书所载养生疗疾方药的有效性。该书反复重刻也体现了其应用价值。
2.王来贤与《扶寿精方》
王来贤,生卒年不详,云南临安太和人(今云南太和),明隆庆云南临安卫进士,祖籍合肥[4],历任广东右防议、天津整饬兵备道、河南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四川承宣右布政使、贵州承宣左布政使、山西承宣右布政使等职[5]。王来贤曾参与编写明万历《贵州通志》,续编明代吴旻汇辑的方书《扶寿精方》,两书现均行于世。此外,王来贤中进士后曾在云南建水焕文山处题诗一首,用以描绘“焕峰拥翠”一景,该诗现仍流传于世。
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续扶寿精方·序》载:“曩,王公尝持宪两粤,所以甚厚父老,至今纪之。”可见,王来贤曾在两粤为官,具体官职序言中未表,根据序中所言,当为粤地“执掌法令”的官员,参考其为官经历,当时有可能为“广东右防议”。王来贤于任上公正爱民,其为官之道深受该序作者李焘的称赞。李焘为粤地之人,故有切身感受,后来与王来贤同在天津为官,有幸成为王来贤的下属,李焘觉得非常庆幸。从“石佞焘,粤人,今且幸备属末沐”可以看出,李焘对王来贤是十分敬佩的。从“民以春雨而吏以霜雪矣”可知,王来贤为官时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对其他官吏的作为也要求较高,但对待百姓却体恤入微。从最后序文落款“万历丁亥八月吉旦长芦都转运监使司运使李焘顿首拜撰”可以看出,作者语气十分恭敬。李焘(1544—1625年),字右临,号斗野,广东河源县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先后为官十五任,五十载,官至云南巡抚(二品),人称“槎城之槐”,为官俭廉奉公、执法无私。由此来看,李焘对王来贤的评价可信度较高。
王来贤续编《扶寿精方》时任天津整饬兵备道,主管兵备事宜。该职位始设于明弘治年间,隶于总兵。但在明代,兵备道并非专职,一般由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二司之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职官兼任。因此,兵备道的品级随兼任者本身的官衔而定。这个职位所管辖区域从天津到德州沿运河一带的军卫、有司衙门,平时驻扎天津,随时往来巡视,受巡抚御使的节制。天津兵备道职责,查《明会典》《明孝宗实录》中均有记载。万历《明会典》载:“天津兵备一员,专在天津、沧州二处来往,所管自天津起德州止,并河间、沧州军卫有司兵马、钱粮兼屯田、河道 。”[6]《明孝宗实录》载:“自天津至德州止,沿河附近军卫、有司衙门悉听管辖,尔须不时往来,巡历操练兵马,修理城池,禁革奸弊,遇有盗贼生发,即督应捕官员率领军夫、民快、火甲相机扑捕,勿令滋蔓。巡司、驿递衙门损坏,即与修理。兵夫、吏役人等,时常点间。河道龄浅,与巡河御史、工部管河官会议疏浚。运粮官民船只往来停泊,须令人防护,勿致劫害。一应军民词讼应受理者,即与问理,官员有犯,文职五品以下听尔拏问,五品以上并军职奏闻区处。”[7]从以上两处记载来看,天津兵备工作还是比较繁杂的,从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续扶寿精方·序》所载来看,也大致和《明会典》《明孝宗实录》中的记录相符。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因天津城垣浸坏而重修,时任天津道副使王来贤奉命主持修缮。据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续扶寿精方·序》言:“兵宪王公奉玺书备兵天津。天津故大都会也,王公念根本重地,为之规调兵食,筑城堡,剂赋役,盖卯翼而衽席之,以此远迩蕃息,易迹俟化。虽俨然尸祝而长于神明。”从此段来看,王来贤任天津整饬兵备道时亲力亲为,对于驻军的食物、城池的修葺,乃至赋役的收缴调度等,都处理得十分妥善。明代,自天津整饬兵备道设置起的200多年间,天津城墙仅重修过两次,可见王来贤此次重修天津城墙意义之重大。王来贤此次修缮天津城池,为明王朝军备奠定了此后50多年的安定基础,后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城被清军攻破都不曾再度修缮[8- 9]。
在任天津整饬兵备道的繁忙之余,王来贤还续编并刊行了《扶寿精方》一书,其意在促进所辖地区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当地军民的身体素质。故王来贤在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续扶寿精方·序》中对李焘曰:“兹《扶寿精方》也,将授剞劂,布境内,庶几不径而走四裔,其功较宏。”从此段可知,王来贤刊刻《扶寿精方》的主要目的是在所辖地发行,期许该书可以广泛流行,甚或传至s偏远之地,以救助更多的百姓。在序文“王公绥辑三辅,百姓所安,安之以所患若则立罢之……急人危厄,甚于己私,譬之雨风霜霰,庆赏刑威,其于长人利物道固并用不悖耳”中,李焘又一次高度评价了王来贤优秀的执政能力和高尚的德行,指出王来贤在治理天津时,只要百姓遇到困难,他就立即给予解决,担忧民众可能面临的隐患甚过自己的私事。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益及对下属官员的成长有帮助的事,王来贤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并且善于协调各方,赏罚并用。
王来贤在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续扶寿精方·序》中云:“夫方者,以于道而服于理者也,即工师运斫轮,卢扁操药石,不能易之。故人之所病,病疾多,不亟?而服从道理,使如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何疾不可已?何民不可保哉?”他认为,中医方剂的应用是要经过艰苦专研学习的,绝不能轻率处之。只有熟练掌握医理、药性的人,才能够见微知著,提前预防,按照医理选用合适的方剂,这样多严重的疾病都可以治愈。
李焘对于王来贤的医术评价颇高,在《续扶寿精方·序》中言:“不啻治未病以成功,而又精博古方书。”可见,王来贤不仅善于养生保健,还博通方药。他虽提倡防患以治未病,然不忘医理方药为治病之根本,故在吴旻所辑的《扶寿精方》原书之前加论四篇,以规范用药法度。
李焘认为,王来贤善于观察,细致入微,其所论药膳、医方均考虑因地、因人而异,阐释医理注重阴阳水火调和,可以同上古圣贤相媲美。其言:“阴阳水火之济,靡匪中窾,岂仓扁所谓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因,应称圣儒者等耶。”又曰“公上池之赐不浅,因得其论如此。兹书则折衷诸家,标的《素》《难》,培真固根,抵深于养生之旨者可使”,指出王来贤医学功底深厚,其医学理论吸取了众多名家的研究成果,希望该书能如《素问》《难经》一样成为医学经典。并说此书注重培固真元,若想深入研究养生之道的人可以深入研究。
此后,王来贤仕途比较顺利。据《明代官职年表》所载,其后多迁升。其迁升情况具体如下:万历十九年(1591年)河南按察使迁任四川右布政,万历二十年(1592年)任四川右布政,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川右布政迁任贵州左布政,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任贵州左布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改任山西右布政(住高州)。
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吴旻所著《扶寿精方》是一部专为解救百姓病困而刊行的医书,该书内容丰富,以养生为重,所选方药简单实用,临床应用亦多有效验。经王来贤续编后,增加了理论探讨部分,体现了其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扎实,所论文意浅显易懂,所增加的方药多用于养生,体现了其以养生防病为重的医学思想,值得后世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