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科普宣传、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人民日报》对中医药传承发展问题的传媒再现(1949—1979年)(续完)*

2021-01-04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梁尚华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医学院进修学校学习班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章 林 梁尚华

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传承发展事业,人才是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如何培养中医药人才,党和国家经过了一系列探索,结合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以高等中医药医学教育为主,以各类进修班、进修学校、研究班、学习班为重要支撑,同时坚持发挥传统经典师带徒培养模式的作用,为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1.步履维艰的中医学高等院校教育

1956年,迎来我国中医学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该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和成都中医学院。《人民日报》在第一版进行重点报道[29]。

四所中医学院成立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不断克服建立初期师资、校舍、设备、学生实习单位等多方困难。例如:上海中医学院的师资力量不足,存在基础课没有人教的局面[30]。在上海市委协调下,得到了上海第一、第二医学院和第二军医大学的共同支援[31]。第一医学院将运动场、药圃和药学室与上海中医学院共用[32]。北京中医学院的校舍、师资问题也比较严重,影响了学校发展。1957年8月,“由卫生部、高教部批准建筑八千平方公尺的房屋”。师资方面,“从南京调来二十多名中医教学人员,其他教学方针任务、设备经费等问题也在解决中”[33]。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中医院校的教学工作逐渐取得稳步发展[34]。

截至1958年12月,“全国各地已经举办了十三个中医学院和数以百计的中医专科学校”[35]。到1959年上半年,“全国已办有中医学院二十四所”[36]。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也逐渐稍具规模,“1958年在校人数已达三千二百人”[37]。“到1959年底,在校中医学院学生已有五千余人”[38]。1976年之后,教育部逐渐恢复高等学校办学。1978年 3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决定恢复和办好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目前,第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已经确定,共八十八所。其中恢复原有的六十所,新增加的二十八所”。88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中,包括专门的医学院校5所,其中,西医院校4所(北京医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中医院校1所(北京中医学院)[39]。1978年4月,在国务院批准恢复和增设的5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包括3所中医院校,分别为长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40]。1979年1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和增设169所高等院校,属于恢复的有16所,新增设的153所。包括南京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41]。此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逐渐发展到今天百花齐放的繁盛状况。

2.支撑高等教育的进修班、进修学校、研究班、学习班

开办中医高等院校教育的同时,各种形式的中医进修班、进修学校、培训班、研究班、学习班等也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中医进修班和进修学校 1951年10月,时任中央卫生部长的李德全提到,全国各地创办了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57所[42]。12月,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技术室主任的金宝善提到,“全国建立了十个中医进修学校和三十四个进修班”[43]。为了统一全国各地中医进修学校和进修班的标准,中央卫生部于1951年12月29日发布了《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规定》,“以统一过去一年来各地中医进修学校和进修班的组织及课程标准”[44]。接下来的几年中,全国各地中医进修教育迅速发展。例如:

上海市中医学会“团结广大西医和医学院的教授,普遍创办了中医进修班。现在已经开课的七个中医进修班内即有千余名中医入学进修”[45]。1949—1954年间,上海市2600多名中医师中,“百分之七十的中医师经过了进修班的学习”[46]。福建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于1953年在晋江、龙岩、建阳等专区开办了5个中医进修班[47]。青海省举办了两期中医进修班[48]。山西省占中医总数百分之三十的中医经过进修[49]。甘肃省自1951年以来,不少县、市举办了中医进修班,已进修的中医有1240多人。1953年在兰州举办了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毕业学员108人,第二期进修68人[50]。河南省各地举办了11个中医进修班,有1400多名中医参加了进修学习[51]。河北省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35所,学员1944人[52]。陕西省成立了中医进修学校1所,中医进修班3所,进修培养的中医有1700多人[53]。安徽省建立了5所中医进修学校和2所中医学校,经过进修学习的中医有3400多人[54]。山东省建立了进修学校10余所,培养中医师资349名,进修中医人员6600余人,约占全省中医总人数四分之一[55]。

随着中医政策的延续以及卫生工作的需求,各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实施开展了业余教育、函授班、半农半读学校、农村进修班等其他形式和性质的进修教育。这些虽然是一定时期的特殊举措,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为广大农村培养医护人员和赤脚医生奠定了基础。在办学方针上进修教育坚持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有很多成功的尝试和探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并在创造祖国新医药学,多快好省地培养医务人员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

西学中研究班和学习班 1956年5月,在总结前几年各地各自西学中的基础上,中央卫生部开办了全国性的新一轮西学中班,开始“认真组织开展西医师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中医”[56]。1957年10月,《人民日报》登载了六地学习班的成绩和经验。认为学习班“是目前西医学习中医最好的组织形式。在学习课程方面,从中医经典著作学起,是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的根本道路。此外,应当重视教学见习和生产实习,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57]。

1958年以后,除了以上六个城市的全面系统西学中以外,全国各地几乎都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学习中医运动。1958年11月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58]和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59]之后,全国各地西学中班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首都第一批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于1961年11月17日结业,在对中国医药学经历了两年半的系统学习以后,共有78名学员结业,并有25名优秀学员获得卫生部奖状[60]。上海市第一届中医研究班于1959年3月25日结业,学习时间长达两年零八个月,学员共有57人,19人获得卫生部表彰[61]。江西中医学院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于1961年7月结业,共有53名学员,其中,18名学习成绩优良的学员获得中央卫生部的奖励[62]。安徽省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于1961年12月结业,学员56名,是由省内21个县市的医疗卫生单位选调来的,绝大多数是具有较高现代医学水平和三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师和卫生工作干部[63]。

1958年9月,在各地中医研究班的举办过程中,卫生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总结,并专门以北京中医研究院举办的中医研究班为例,向中共中央提交了《中央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当时的主要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是针对北京中医研究班而言的,但其中的问题和成绩在整个西学中的年代中具有一定代表性[64]。中央卫生部党组的这一请示报告,于1958年11月18日得到中共中央的回复。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党中央将报告批示各省市区党委,并要求全国各地举办。“认为这种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国医药学的办法很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凡是有条件的,都应该办这种学习班”[59]。在党的中医政策影响下,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一直延续存在,为培养适合国情、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中西医结合、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人才作出了贡献。

3.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举措——师带徒

中央卫生部于1956年5月8日发表了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措施,掀起了新一轮西学中的高潮。“卫生部负责人今天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关于改进中医工作的措施……认真组织开展西医师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中医”[65]。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全国开展中医师带徒工作。“今后应该鼓励中医带徒弟,计划在七年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数十万新生的中医力量。这是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措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为中心任务之一”[65]。但提出了这个任务和指标以后,并未及时拟定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66]。为了使大家更为清晰地了解知晓师带徒的精神和方法,1957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中医专家、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秦伯未及新华社撰文的两篇文章:《学习历代中医带徒弟的精神和方法》和《积极培养中医,壮大卫生工作队伍》。

《学习历代中医带徒弟的精神和方法》一文对中国古代历代中医带徒弟的精神和方法作了相对全面的介绍,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高度,指出师带徒的必要性和意义,强烈建议在当时的大好形势下,大力开展中医师带徒工作[67]。《积极培养中医,壮大卫生工作队伍》一文强调,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在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除了其他培养方式以外,还要用中医带徒弟的方式大量培养中医,这一工作成为卫生部当时的一项重要工作[68]。

截至1958年12月,“全国约有七万名中医徒弟正在跟师学习”[35]。经过学习,各地学徒结业走向工作岗位。以湖南省为例,到1959年7月,中医带徒弟的总数达“一万一千名以上,其中有一千多名经鉴定结业,已走上工作岗位”[69]。截至1960年4月,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全国培养了八万多徒弟”[36],规模发展迅速。例如,上海市“全市十二个区及十一个县,都成立了带徒班”[70]。山东省中医带徒弟6000余人[71]。浙江省“中医学徒由1958年一千二百八十六人,增加到一千七百二十二人”[72]。随着各地工作的推进,取得了不少成绩,也涌现了许多典型的师带徒例子。但也存在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在于思想上不重视,没有做好相应的规划,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上,忽视了对质量的要求。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叶熙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曾专门就此进行了阐述[66]。

为了充分发挥老中医的作用,整理继承老中医的经验,各地卫生部门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还广泛开展了与“师带徒”工作初衷一致的名老中医学员配备工作,以整理、继承老中医的学术、临床经验。例如,北京“为全市二百多名老中医配备了学员,并组织人力协助一些有专长的老中医整理多年来的医案和临床经验,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发掘、提高工作”[73]。1978年9月,中央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和重要批示[74]。随后,卫生部和《人民日报》编辑部邀请部分在京的著名老中医和西医学中医有成就的同志,举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座谈会[75]。1979年1月,卫生部副部长钱信忠就怎样把卫生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76]。这几次重要事件都涉及中医人才匮乏问题,强调做好师带徒和老中医的经验技术传承工作。

总体而言,尽管师带徒工作过程中存在有一定急躁情绪,缺乏深入调研,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等不足,但成绩是主要的。各地在开展师带徒的工作中,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消除顾虑和隔阂。通过师带徒的工作方式,将老中医的宝贵经验传承下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结 语

梳理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共有6000余篇中医药主题新闻报道,远超其他权威媒体。报道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外交、公共卫生等多方面内容,几乎包括中医药发展历程中的所有重大事件。

由于权威媒体报道的即时性、持续性、权威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之路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主要尝试从《人民日报》对中医药传承发展问题的“传媒再现”入手,分析新中国成立30年间以《人民日报》为核心的传媒对中医药科普宣传、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的报道内容,以及在报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话语模式,解读《人民日报》关于中医药形象和作用的建构过程,挖掘新闻报道所蕴藏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了解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普通民众视野中的中医药概貌,探究中医药传承发展历史背后的社会因素,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医药发展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医学院进修学校学习班
中医专业渐进式认知体系的构建——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为例
Years later,the effect still continued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
北镇市教师进修学校
2016年第四届老年微创人工种植牙学习班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危急重皮肤病救治进展学习班通知
天津市关工委举办学习班学习三中全会精神
2014 年全国皮肤外科及美容治疗学习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