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贵荣教授“阴阳调衡运动针法”诊治中风上肢瘫痪机制探析

2021-01-04鲍春龄刘应超张斯琦东贵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4期
关键词:肌张力针法患侧

周 亮 鲍春龄 石 程 武 丹 刘应超 方 梦 张斯琦 东贵荣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上海 200437;2.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上海 200082

东贵荣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东贵荣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终身教授、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针灸科带头人,从事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50 余年,建立头穴透刺法、阴阳调衡针法、阴阳调衡运动针法等治疗中风病。笔者作为东贵荣名中医工作室学术继承人及学术秘书,长期追随东教授学习针刺技术,在东教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习了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技术,现将该技术报道如下:

1 阴阳调衡运动针法的建立及概述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性疾病,具有起病迅速、很快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现象的特点[1]。由于诊断和抢救治疗能力的提高,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致残率明显上升。在我国,约有80%的中风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2],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上肢作为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肢体,承担了更多的精细运动,在临床康复中恢复慢、疗效差,是中风瘫痪中的重点、难点[3]。

阴阳调衡针法作为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已被证明可以通过调节“神经-肌肉-肌张力”而达到弛缓期增加肌力、肌张力,痉挛期抑制和缓解肌张力的作用[4]。但其有调节的单一性(针刺仅对机体器官产生刺激性调节,这种调节主要体现在对器官功能的调节,而对机体的结构调节是有局限的)、对运动功能中枢控制反馈的局限性(单纯的针刺,没有机体运动而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运动模式)、对恢复期肌张力改善的有限性(阴阳调衡针法对中风早期及恢复早期的肌力及肌张力改善明显,但对恢复期改善不明显)。因此东教授结合现代医学的生物力学及生物反馈原理,创立了全新的阴阳调衡运动针法。该方法是阴阳调衡针法与生物力学反馈手法的有机结合。

阴阳调衡针法可调节肌力和肌张力,而生物力学反馈手法是将小关节至大关节逐一被动活动,能改善中风后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结构、中枢运动系统功能及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同时还可以疏经络,行气血,柔肌肉,理筋骨,利关节,从而行瘀化瘀防瘀,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异常的肌力及肌张力,改善肌肉及关节运动的协调性,对于受损的皮质和神经细胞具有重组和重塑功能,并提高中风患者针刺的疗效,两者起到相互叠加作用,从而形成中风瘫痪运动功能重建的生物反馈调节。

2 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操作

2.1 取穴

头穴:病灶侧百会透太阳穴(依据200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并推广的方案)[5]。上肢取穴:健侧肩髃、曲池、内关、合谷;患侧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穴:健侧阳陵泉、足三里、绝骨等;患侧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绝骨。

头穴透刺方法:患者取卧位。先与头皮呈30°刺入皮下,达到帽状腱膜下后,以15°的针刺方向沿皮刺入30 mm,从百会穴到太阳穴的连线上接力式针刺3 针,快速捻转200 r/min 以上,捻转2 min。

体针针刺顺序及方法:先针刺健侧肢体,患侧肢体进行生物反馈运动重建手法治疗,再针刺患侧10 min后起针(共操作30 min)。健侧肢体采用针刺直刺、捻转泻法,患侧采用透刺、针刺捻转补法。先健侧合谷穴直刺10~20 mm,同时患侧进行生物力学反馈手法第一式、第二式、第三式、第四式(共操作5 min);内关直刺15~20 mm,同时患者患侧进行生物力学反馈手法第五式(操作2 min);曲池针刺20~30 mm,同时患侧进行生物力学反馈手法第六式(操作2 min);肩髃针刺20~30 mm,同时进行患侧生物力学反馈手法第七式、第八式、第九式(共操作5 min)。

患侧合谷穴向后溪穴方向透刺,深度30~40 mm;外关穴向内关穴方向透刺,深度10~20 mm;曲池穴向少海穴方向透刺,深度25~35 mm;肩髃穴向臂臑穴方向透刺,深度40~50 mm;肩贞穴向极泉穴方向透刺,深度40~50 mm;环跳穴直刺,深度50~60 mm;风市穴直刺,深度30~40 mm;阳陵泉向阴陵泉方向透刺,深度30~40 mm;昆仑穴向太溪穴方向透刺,深度10~20 mm;绝骨穴向三阴交方向透刺,深度30~40 mm。

2.2 生物力学反馈手法操作

第一式:术者分别用左手及右手的拇指和示指抵住患者病侧示指及中指指腹及掌指关节背侧,使患者示指和中指做背伸运动和屈曲运动;再使病侧手指伸直并拢后向两侧分开,其余手指操作同前。第二式:将患掌伸直置于左手,右手手掌并拢,并向前用力,使患掌手指由指尖开始做背伸动作,同时使患侧手掌背伸。第三式:固定患侧手掌,使腕关节充分背伸,术者用掌心使拇指背伸和环转运动。第四式:术者左手将患者示指充分背伸,右手拇指尺侧缘由远端向近端刮剥患者示指掌侧。同样方法操作其余手指。第五式:术者左手握住患者腕关节近端,右手使患者腕关节背伸、屈曲、尺偏、桡偏,并进行腕关节环转运。第六式:术者握住患者手掌,以患者肘关节为支点,使患侧肘关节屈曲,同时使腕关节充分背伸,再将肘、腕关节伸直;再以肘关节为支点,做前臂的旋前及旋后运动。第七式:术者使患肢从远端到近端依次屈曲指间关节、掌指关、腕关节、肘关节。伸直后,再使患肢从远端到近端依次背伸腕关节、屈曲肘关。第八式:术者双手握紧患侧肢体远端,用力拔伸的同时,进行向上下、向左右的抖动;再向外上方牵拉患肢。第九式:术者站立于患者床头前,使患者上肢由前屈向外展,再使患者上肢由外展向前屈,术者有如划船状。

3 取穴探析

中风早期弛缓瘫时肌力减弱导致上肢功能缺失,属中医学“痿证”范畴,多因气虚、血虚,复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脉运行,故必兼血瘀,治以补气行血,疏通经络。中风进入恢复期时,多数患者由弛缓瘫转变成痉挛瘫,此时肌张力异常,患肢屈伸功能受限而致功能丧失,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旋前肌肌张力增高,其基本病机是血不荣筋,经脉闭阻,而致筋肉拘急,故治以养血柔筋,疏通经络。皆取头穴及肢体穴位。

头穴透刺百会至太阳,经过承灵、悬厘穴,此四穴分别为督脉、膀胱经、胆经穴位,这三条阳经从上到下,从颠顶至足趾,贯通全身,通调一身阳气,阴静阳动,激发肢体运动功能[6]。同时可将刺激产生的生物电效应传送到大脑皮质,平衡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分泌,调整血管的收缩功能[7],有效改善缺血区的血管痉挛,提高相应区域的供氧。头针还能通过调节皮质-皮质下神经通路,促进相关的脑功能重塑[8],帮助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从而有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

肢体取穴:健侧取肩髃、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其中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皆为阳明经穴,补益气血。内关可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绝骨、阳陵泉皆是胆经之穴可平肝息风,绝骨为髓会,可填精益髓,滋水涵木。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活络,强健筋骨。

患侧取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阳陵泉、昆仑、绝骨,比健侧多取肩贞、外关、环跳、昆仑。其中肩贞疏通局部经络。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要穴,关者,关卡也,指气血在此向外散行,同时其他经脉的气血不能进入,又因外关穴与阳维脉在此相联通,故外关别名“阳维”,可调节一身阳气,外关透刺内关,从阳引阴。环跳为胆经穴,王冰对《素问·气穴论》的注文,提出环跳为“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不仅可以疏通下肢经络,还可以调节足三阳经气血的运行。昆仑为膀胱经穴,可以疏通局部经络。同时肩髃向臂臑方向透刺,肩贞向极泉方向透刺,曲池向少海方向透刺,阳陵泉向阴陵泉方向透刺,绝骨向三阴交方向透刺,都为阳经向阴经透刺,以从阳引阴。综上各穴,共奏阴阳互济、补气行血、养血柔筋、疏通经络之功效。

4 生物力学反馈手法作用探析

4.1 调整中风后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结构

生物力学反馈手法是通过模拟正常的关节运动模式,从而使生理性关节力学结构得以恢复的手法。中风瘫痪患者因肌肉及肌腱失去控制或挛缩畸形无法进行正常活动,该手法将手指在伸直状态下进行生理角度内掌指关节的屈伸及向两侧的侧向运动,使骨间肌、指伸肌、指深屈肌、指浅屈肌以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被动舒张和收缩,促使其恢复运动生物力学结构,同时进行关节活动,还可以解除关节粘连[9],减轻血管受压,从而增加血液回流,减轻局部水肿。

4.2 改善中枢运动系统功能

控制运动功能的中枢位于大脑的中央前回,中风患者中枢神经受损后,大脑前回的功能遭到破坏,从而产生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当进行运动时,外周感受器受到刺激,电信号经神经传导进入大脑皮质,通过对自我目的和意图的分析整合后,发射指令信号,刺激下运动神经元,形成运动。有研究表明[10],患侧肢体的反复运动训练,可使对应的皮质代表区扩大,神经信号传导效率提高。Massion[11]提出运动控制模型,认为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对运动和本体感觉是有选择性的,正确的运动及感觉信号传入对中枢神经提供适当且合理的运动输出有重要作用。而输出的运动信号如能进行正常的运动,那么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动态反馈过程,从而形成优质的运动功能。生物力学反馈手法将肢体进行生理性的被动运动,促使相应皮质运动中枢的功能重建,加强周围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及沟通,可建立生理性的运动方式,最终形成对肢体的良性控制。

4.3 协调肌梭及腱器官的功能

研究表明,肌梭及腱器官与肌力和肌张力的形成有关[12-13]。肌梭是感受肌肉牵张刺激的本体感受器,对肌肉牵拉的力量和速度进行反馈,主要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反射性地产生肌紧张,参与姿势的维持和对随意运动的调节。肌肉被牵拉时,肌肉增长,产生的电信号沿着传入纤维经脊髓后根进入脊髓,可调节肌肉运动及紧张度[14]。腱器官是高阈值的肌张力感受器,通过串联的方式分布在肌肉与肌腱的结合部,当肌肉收缩时,它对神经系统进行电信号反馈,使肌张力不至过高,它可有效地抑制主动肌,易化拮抗肌[15]。该手法中进行指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被动活动时产生的牵拉可有效增加肌肉长度,可能使局部肌肉的肌梭功能激活,增加患者的肌力。同时还进行各关节及肌肉被动屈伸运动,屈曲时屈肌被动收缩,伸展时伸肌被动收缩,这些收缩可调节腱器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肌肉运动的协调性。

4.4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生物力学反馈手法在进行关节活动及肢体屈伸的同时,注重对局部皮肤表层的按揉及向心性的掌推。研究显示[16],局部按揉产生的压力和摩擦,可去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有助于恢复血管弹性,增加血管管道的通畅性,同时手法操作后可以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血液流速加快,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7]。

5 阴阳调衡运动针法特点总结

5.1 融合生物力学——调整局部

中风患者因动力肌、拮抗肌的功能异常及关节粘连而致生物力学结构改变[18]。有研究显示,正常人在做抓取动作时,三角肌前组与斜方肌共同做功,且做功比大,中风偏瘫患者却与之不同,为肱二头肌与三头肌做功比大[19],主要是关节活动幅度减小、肌力及肌张力的异常、肩关节及躯干代偿性运动导致。所以在治疗上更应注重动力肌与拮抗肌的关系调整和关节生物力学结构的改善,从局部结构上将瘫痪肢体恢复正常。

5.2 协同生物反馈——重建通路

生物反馈是通过给予患者适当的刺激,并将刺激传输给大脑(即反馈),形成一个对肌肉、组织、生物电活动等正确的控制通路[20],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的被动活动是以生物反馈原理为指导,通过适当被动活动,向中枢神经发射本体运动及皮肤感觉的电信号,使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并重建神经通路,从而将异常运动易化为正常功能模式,使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定型”[21]。不断进行被动活动还可降低相关反射的突触阻力,使运动更加协调。

5.3 配合被动运动——促气提效

患者进行阴阳调衡针刺,先针刺头部,再针刺健侧,此时进行生物力学反馈手法,可以加快局部气血的运行,同时头针激发阳气,针刺健侧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协同加强健侧及患侧的经气感应,提高针刺效果。

6 小结

关于瘫痪产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失去对运动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使中枢运动反射释放,肌群间失去平衡,肌张力及肌力变化,从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22]。中风早期主要是因下运动神经元损害[23],导致电信号不能传入所支配的神经和肌肉,主要表现为随意肌不收缩,肌肉松弛,力量减弱,生理反射减弱,此时即弛缓瘫痪[23-25]。中风恢复期主要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脊髓前角γ 中枢运动细胞神经冲动增高,促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肌肉收缩运动增强,导致肢体痉挛[26-28]。

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是将阴阳调衡针法与生物力学、生物反馈方法结合,将原有的阴阳调衡针法调节“神经-肌肉-肌张力”扩展为“神经-结构-关节-肌肉-肌张力-运动功能”,形成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治疗的完整通路,弥补了单纯针刺的调节单一性及对运动功能中枢控制反馈的局限性等缺点。同时手法的操作简便,利于推广,为广大基层的康复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对于各级医院,尤其是广大基层及农村,缺少康复治疗条件的地区,是更为有效、利民的一种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肌张力针法患侧
更 正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请您诊断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初探皮部针法治疗腰肌劳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