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风中医病名考辨*

2021-01-04孟庆良

中医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痹证白虎医家

秦 涛,孟庆良

(1.新密市中医院,河南 新密 452370; 2.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痛风是一组异质性疾病[1],属临床常见风湿病之一,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2],是沉积的尿酸结晶导致关节处炎症,临床表现为关节和皮肤发红、肿、热、痛[3]。据流行病学显示:痛风患病率为1%~6.8%,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或种族的不同,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4],临床中如能加强对痛风发病高危人群的宣教[5],可提高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从古医籍中难以找到对高尿酸血症的相关论述。随着痛风发病率的升高,中医学对该病的探讨越来越多,可基本归纳为脾肾亏虚,湿浊内盛[6];脾失健运,脾胃升清降浊失司;肾气不化,分清泌浊无权,导致湿浊内生,久蕴不解,形成尿酸浊毒[7]。瘀堵经络,痹而不通,可将痛风归属于“痹证”范畴。

究其痛风之名,则历朝说法各不相同。南朝梁时陶弘景的《名医别录》[8]曰:“百节痛风无久新者。”继而唐代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9]中提到的挛急痛风却是指猝中风、口吃不能语言、四肢缓纵偏痹、恚怒无常、手足不随,这与西医学之脑血管疾病症状类似。直到金元时期,朱震亨在《格致余论》[10]中才有了痛风的专题论述。后世医家因为对痛风的认识各有所见,历节痛风、痛痹、行痹、痹证、痛风等证素,时而混用,时而单独为病,这让后进学者莫衷一是。基于此,笔者从历代医家著作中关于痛风的相关记载出发,探寻痛风的主证、病因病机等历朝跨度差异,进而辨病论治,避免临床应用有所误解。

1 痛风与历节痛风

朱丹溪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代表人物在痹病的病因病机及医治方面有独到的建树,在其著作《格致余论·痛风论》[10]中对痛风的发病机制做了具体的论述,认为痛风的发作是因为血受热已自沸腾,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使寒凉之邪外侵,热血得寒,痰浊凝涩,所以疼痛;首次提出“热血得寒,痰浊凝涩”这一新的学说,并且在治法上提出“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发散腠理,使气血相和,其病自安”。《丹溪心法》[11]指出:“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其症状描述为遍身骨节疼痛,昼轻夜重,状如虎噬,故称之为白虎历节风。

在治疗中提出宜加减地仙丹,或乳香丸、青龙丸等服之。对于痛风而痛处不移,且痛处红肿灼热,或浑身壮热者,此欲成风毒也,宜服败毒散。同时,针对因于风、因于湿、因于痰、因于血虚等不同病因病机制定治疗方案,并拟定了痛风通用方,分上、下肢选择加减用药。对于血虚者,《格致余论》[10]多用川芎、当归、红花、桃仁、威灵仙、肉桂。治痛风,取肉桂味淡者,独此能专行手臂,引胆南星、苍术等药直达病所。朱氏提出治痛风走脚注疾方,如八珍丸[11]:乳香、没药、代赭石、穿山甲、羌活、川乌、草乌、全蝎。上药研为细末,用醋调糊制丸如梧桐子大小,21丸/次,温酒送服。又治酒湿痰痛风[11]方:威灵仙、羌活、黄柏、陈皮、苍术、赤芍。上药为末,每次服一钱或二钱,沸汤加入姜汁调服。体现了“热血得寒,痰浊凝涩”这一学说,并注重化痰药物的运用[12],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

此后,明代医家亦多从此论,认为痛风即白虎历节风。如龚廷贤《万病回春·痛风》[13]曰:“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谓之白虎历节风……或劳力,寒水相搏;或酒色醉卧,当风取凉;或卧卑湿之地;或雨、汗湿衣蒸体而成。痛风在上者,多属风;在下者,多属湿。治宜活血疏风、消痰袪湿,羌活汤加减。凡治痛风,用苍术、羌活、酒芩三味散风行湿之妙药耳。”皇甫中在《明医指掌》[14]中列有“痛风”专篇,将痛风概括为痰、湿、血虚、风热四大类,如“遍体烦疼曰痛风,湿痰风热若相攻;或因血弱寒凝涩,流注浑身骨节中……夫痛风者,遍身骨节走痛是也,古人谓之白虎历节风”。

清代亦有很多医家认为痛风即白虎历节风,如沈金鳌《沈氏尊生书·杂病源流犀烛》[15]曰:“寒气胜为痛痹;四肢挛痛,关节浮肿,痛有定处,是名痛风,又名白虎历节风。”《顾松园医镜》[16]曰:“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痛风,白虎历节风是也。”《时方妙用》[17]为陈修园所著,在其卷二设“痛风”专篇,陈氏认为痛风为肢节走痛。《素问· 痹论篇》谓之贼风,后世谓之痛风,又谓之白虎历节风,并认为痹与痛风相似。陈歧《医学传灯·痛风》言:“痛风者,遍身疼痛,昼减夜甚,痛彻筋骨。有若虎咬之状,故又名为白虎历节风。”并述其症状有痛,但不肿者,有肿并且痛者,或头生红点、指肿如槌者,其皆因肝经血少火盛,热极而生风,而不是外来风邪。

历朝文献中有“历节痛”“历节病”“历节风”“寒湿历节”“风热历节”“白虎历节”等。然“历节”之名最先载于《神农本草经》[18],曰:“薇衔,味苦平,主风湿痹历节痛……别羁,味苦微温,主风寒湿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历节痛。”文中共有两处提到“历节痛”。陶弘景《本草经集注》[19]曰:“蔓椒……主风寒湿痹,历节痛。”表明历节痛为疾病,应与风湿痹、寒湿痹、风寒湿痹并列,是与风、湿、寒邪引起的“痹”有差别的痹证,应与暑、热、燥有关,即阳邪、热邪。最早对历节病进行详细阐述的则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20]。他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先虚,筋骨必失濡养,汗出入水浴,水湿内侵,伤及心火,湿留关节,阳为湿郁,导致遍历关节疼痛;若饮酒气血不足,汗出当风,亦可引起遍历关节之疼痛。对风湿相搏,气血虚弱“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之证候,制定桂枝芍药知母汤;对于慢性历节病,寒湿深入筋骨“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之证候,提出乌头汤主之。

由此可见,“历节”是外邪侵犯人体,与内之血气相搏伤及筋骨关节,导致关节肿、痛、不可屈伸,现代多将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作风湿为主之历节,乌头汤用作寒湿为主之历节[21]。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22]曰:“夫历节风着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变成癫病……古今以来……此是风之毒害者也。”他认为历节风是风之外邪遍历关节之后,经久不治,郁而化毒所致。宋代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风寒湿痹白虎历节走注诸病》[23]中分别论治风寒湿痹、白虎历节和风热成历节,确立风热成历节的概念,分别提出:麝香丸治白虎历节之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每服7丸,甚者10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牛蒡子散治风热成历节之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结即作,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此病多胸膈生痰,久则赤肿,附着肢节,久而不退,遂成厉风(厉风,即怒厉贼风伤于五脏也),此孙真人所预戒也,宜早治之。不难看出,白虎历节之病机与风热历节不同,且仲景治历节分寒热,方有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21]等。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痹沈案》[24]曰:“由于暑暍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故辛解汗出而热痹不减,全以急清阳明而小愈。”指出虽用辛散之剂发散外在湿热之邪,但阳明之湿热未解,病患之热痹不能缓解,当先清阳明之湿热。解阳明之湿热需白虎类,如白虎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等。当代医家王为兰亦认为,诊治历节病需辨寒热缓急,治疗急性发作期之热盛型关节炎,方用白虎汤。由上可见,白虎历节风是湿热浸淫或感受风寒湿化毒或久感风寒未治、郁而化热生毒所致,以骨节肿痛剧烈、发热、活动不利为特点,是历节病中的一种。白虎实乃白虎汤证之意也。上述痛风与白虎历节风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上均有相似之处,故而古人有痛风即白虎历节风之说,与现代痛风性关节炎有密切的相关性[25]。

2 痛风与痛痹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痛风》[26]曰:“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认为诸方书之所以称为白虎历节风,皆因其走痛于四肢关节,状如虎噬,因而名之。张三锡《医学六要·痛风》[27]曰:“痛风,即内经痛痹。”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28]曰:“痛风即痛痹,丹溪编为痛风门,今改之以复旧,从经旨也。”王肯堂《证治准绳》[29]曰:“痛痹者,疼痛苦楚,世称为痛风……痛痹即痛风,留着之邪与流行荣卫真气相搏,则发痛痹。”明末医家张潞《张氏医通》[30]曰:“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俗称痛风是也。”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31]曰:“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即痛痹也。”李用粹著《证治汇补·体外门》[32]设有“痹证”“痛风”“麻木”等篇,对痹病进行专题讨论,李氏认为“痛痹者痛有定处,即今之痛风也”,言:“痛风即内经痛痹也。因气血亏损,湿痰浊血,流滞经络,注而为病。或客四肢,或客腰背百节。走痛攻刺,如风之善动,故曰痛风。”并对痛风提出“肉属阳,性能助火。如素多痰火而痛者,因水少不及灭盛火,若食浓味,定加燥渴,上为痞闷,下必遗溺,故禁之”的饮食禁忌。林佩琴《类证治裁》[33]曰:“痛风乃痛痹之一症也,其痛有定处,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入于经络,营卫不通,正邪乃争,故痛而不止。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至夜更剧。”

痛痹之名首载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此“痛痹”病因为寒邪偏盛而为痹,此后大多医家皆从经意而用痛痹之名,如宋代《圣济总录》[34]曰:“寒气胜者为痛痹……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痛本于寒气偏胜……则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方贤《奇效良方》[35]曰:“寒胜……为痛痹。”龚居中《红炉点雪》[36]曰:“寒气胜者为痛痹。”陈念祖《医学从众录》[37]曰:“痛痹属寒。”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38]曰:“寒胜为痛痹……痛有定处。”笔者认为:痛风虽有痛痹之表现,并有感受寒邪之因而诱发的疼痛之症状;但痛痹实为寒痹,并不能完全描述痛风之全貌;因而,痛风与痛痹实属并列之病名。

3 痛风与行痹(风痹、走注风、旋风)

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集要》[39]中曰:“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如痹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其为痹,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行痹,此阳邪也。’”戴思恭曾从师于朱丹溪,对丹溪之学有所阐发,认为“痛风即筋骨疼、游走不定者为走注风”[41]。沈之问《解围元薮》[42]曰:“痛风一症,初起于身肌骨节间,游变抽掣疼痛,日夜无所休息……为之行痹也,其痛辗转不定,又名旋风。”

行痹之名首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此“行痹”病因为风邪偏盛而为痹,实属风痹也。此后,大多医家皆从经意而用行痹之名。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圣济总录》[34]曰:“风为阳气,善行数变,故风气胜则为行痹。”金代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43]曰:“风气胜者,行痹,上下左右无留,随所至作。”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4]及严用和《济生方》[45]皆曰:“痹之为病……风多则行。”明代《丹溪摘玄》[46]曰:“风多为行痹痛,则行走无定,无常处。”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32]曰:“风胜则气纵而不收,故走注疼痛,为行痹。”尤怡《金匮翼》[47]曰:“行痹者,风气胜也。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症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至,血气不通而为痹也。”《医醇义》[48]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风为阴中之阳,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窜,入经络,故历节作痛而为行痹。”由上可知,行痹多由风邪引起。风为自然界的“六气”之首,能生万物,但其过而为害则为“六淫”之首,成为风邪而致病,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21]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病无定处,由风邪为主所导致的痹证则为风痹,其表现则以游走性疼痛为主。“风痹又称行痹”,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亦称风痹为行痹。

结合行痹之疼痛游走不定、病无定处之特点,笔者认为,行痹虽与痛风之风邪致病有相同之处,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痛风,因而痛风与行痹亦实属并列之病名。

4 痛风与痹证

清代董西园在《医级·杂病》中曰:“痹,即痛风也。”认为治痹之要在于宣通脉络、滋补真阴为主[49]。晚清医家唐宗海《血证论·痹痛》[50]认为:“痛风,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曰痹证。”

痹证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曰:“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此可见,痹证乃风湿病的总称。风湿病也称痹证、痹病,是因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导致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甚至关节变形、肢体痿废、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51]。因而可知,痛风不能等同于痹证,而只能是痹证中的一个疾病。

5 当代医家的认识

痛风之说古人并不一致,把痛风与白虎历节风、痛痹、行痹、痹证同等而论的皆有之,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无论怎么分,都不外乎中医风湿病、痹病之范畴。现代医家认为:风湿病也称痹证、痹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51]。因此,痛风属于风湿病的范畴,是众多痹病中之一病。娄氏对风湿病的命名与分类进行了研究,其博采历代医家之精华,从临床实际出发,并借鉴现代研究成果,把“痹病按其病因、部位、证候、特征等主线进行命名与分类”[52],确立了五体痹、五淫痹、脏腑痹、肢体痹、十二经筋痹、三因三候痹、特殊痹7个风湿病二级病名,以及相应的三级病名57个之多[51],使风湿病的命名与分类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并创虚、邪、瘀辨证体系[53],把痛风归类于痰浊痹、痰瘀痹之列。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认为古之痛风与今之痛风存在差别,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倡“浊瘀痹”之病名[54],并形成了泻浊化瘀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55],值得后辈学习和继承。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体质与痛风的相关性,认为痰湿体质是痛风发病的内在基础[6]。有临床报道醒脾化浊汤[56]治疗慢性期痛风有较好疗效,能改善慢性期痛风患者的症状,恢复关节功能,具有降低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甘油三酯的作用,可有效预防痛风发作。

6 小 结

有关风湿病的分类与命名散载于历代医者之文献中。自《黄帝内经》至今,风湿病的病名数百余个,命名原则混乱,分类不一。痛风之命名更是如此,名类繁多,且多有重叠。因此,对后学晚生学习和认识中医痛风造成了很大困扰。西医学之痛风是由嘌呤代谢障碍、体内血尿酸升高而产生的一种以第一跖趾关节特发性急性骨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慢性骨关节炎及肾脏病变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亦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等。痛风病名虽同,概念则异,同属风湿病、痹证,又同名为痛风,实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千差万别。希望通过对先贤的学习和总结,能够对痛风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使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痹证白虎医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白虎
白虎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唐白虎等
唐白虎(四格漫画)(一)
胡斌治疗痹证用药经验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