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用药特点研究
2021-01-04刘世芳胡振邦
刘世芳 胡振邦
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47
引言
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为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突然昏仆,具有死亡率、致残率、发病率较高的特点,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中医领域很早便开始从事中风病研究,在临床治疗领域颇有成效,当前关于中医治疗中风病的报道较多。本文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文献中中医治疗中风的用药特点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领域提供借鉴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以中风患者为对象,选取大量患者进行研究。入选标准为:①具有突然晕厥、半身麻木、言语不清、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②具有头痛、心悸等病史,发病时多因情绪失控、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因素所致;③多急性发病,年龄超过40岁。患者符合上述条件,并在知情同意下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首先,数据预处理。由专业医师将病例信息录入系统中,在录入后由专人进行核查,对录入信息与原病例不符之处进行修改,确保全部诊疗信息录入正确,随机抽取20%病历再次核查,保障数据录入精准可靠。其次,将录入数据量化处理,采用本院研发的数据挖掘系统,对中药字段进行二值量化处理,此类药物出现则为1,未出现则为0。最后,数据统计。在频次方面,利用Oracle 10g软件创建数据库,在Excel支持下统计频数,根据每个中药的应用频率,由多至少排序,对前5味药进行分析;在用药特点方面,包括药性、味道与归经。统计出现中药的类型、每味药物的味数,由此得出某药性的频数;在关联规则方面,利用Apriori算法,当支持度超过50%,置信度超过80%为依据进行分析;在聚类分析中,选择应用频率最高的前5味药物,利用SPSS18.0进行分析,使数据中潜在的相似度较大的数据结合起来,将关系疏远的数据剔除,由此探寻此类病症的用药特点[1]。
2 结果
2.1 用药频率分析
将采集到中医处方中的中药频次进行统计和分析可知,用药频率排名前五的是当归、地龙、川穹、黄芪与石菖蒲。
2.2 药效频次分析
根据患者病例内容,对处方药物的功效进行分析。药效频率最高的5位分别为活血化瘀、镇肝熄风、益气补血、清潭镇咳、清热解毒药物,用药频次分别为135次、128次、122次、112次以及109次。
2.3 关联规则分析
将最小支持度设置为50%,置信度最小值确定为80%,对二联药的关联规则进行分析。在两种药物关联分析中,当归和地龙的支持度为77.82,置信度为98.34;当归与川穹的支持度为61.42,置信度为94.71;地龙与黄芪的支持度为82.15,置信度为93.15;黄芪与石菖蒲的支持度为62.26,置信度为89.28;川穹与石菖蒲的支持度为53.01,置信度为86.72。
2.4 高频聚类分析
选取频次超过10次以上的单位药,占总药量频率的85.34%。将所选药物的用药范围用SPSS22.0软件实施聚类分析,获得5个聚类组,分别用C1—C5进行表示。
3 讨论
中风属于中医范畴,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且病因复杂,多受内因影响。在疾病预防、诊断与康复方面,中医药的疗效与优势较为显著。对此,本文以现有病例和文献研究为基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该病症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
在本文研究中,聚类分析中C1中的牡蛎与龙骨具有镇肝熄风的效果,桑寄生可以调理肝肾,与三七搭配能够活血化瘀,滋阴壮阳,是中风中较为常用的组合之一;C3为清热祛痰、舒筋活络的药物,主要适用于风痰上扰症;C4的功效在于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C5主要为清热药物,主要功效为清热养阴。根据药物应用频率、功能等综合分析可知,在中风治疗中,中医领域主要根据肝肾阴虚论,以镇肝熄风、活血化瘀为主。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对中风病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从药物归经可知,中风发病与肝紧密相关,应采用归肝经药物进行治疗。中风的病灶在心脑位置,与肝肾功能紧密相关,病理基础为肝肾亏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将中医中辩证治疗的理念展现出来。在应用频率前5名的药物中,以活血化瘀为主,补气补血次之。本院所收治的中风患者中,主要为气虚血瘀症状,常见面色淡白、半身瘫痪、肢体麻木、经脉不畅,早期以“虚症”为主要症状时,在治疗中应侧重于益气补血、疏通筋络,可以活血化瘀为主,补气血为辅,标本兼治,提高治疗效果。根据关联规则可知,当归和地龙的关联度较强,二者都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根据药理学研究可知,活血化瘀药物有助于抗击凝血、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将二者搭配使用,可使活血化瘀功效倍增,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2]。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可知,本院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当归、地龙、川穹、黄芪与石菖蒲。在治疗中风病时以活血化瘀为主,搭配益气补血、止痛清热的药物,使患者在气血通畅的同时,又可补充气血、舒筋活络,从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