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中医药管理学科群建设的思考

2021-01-04欧阳静李秀芹白思敏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双一流中医药学术

欧阳静 李秀芹 白思敏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2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把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中医药的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是前所未有的[1]。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这给健康中国战略下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引领作用,需要更多掌握中医药管理知识的实践工作者和志力于中医药管理学科体系建设者共同努力,来破解难题。

1 双一流建设下交叉学科的发展

学科是学术范畴,指高校教学、科研等功能单位,占有一定教学、科研资源,遵守特定的研究规范,具有规定的知识形态和动态运行能力的学术共同体[2]。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的学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3]。国务院在相关文件中提到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是成为中国参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推动者的推进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巨大引擎。国计民生重大社会需求,促进了学科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又形成了全新的概念、方法和技能因势成为新的学科[4],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1.1 坚持以传统学科为基础,优化结构,凝练交叉点发展方向

已有学科是人为划分的,而科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的出现经常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科建设以持续改革为动力,以交叉创新为目标[5],深化学科综合改革,创新学科组织形式,创造更多学科高峰,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推进交叉学科发展。总之,在夯实传统学科的基础上,考虑学科的发展,凝练交叉学科发展方向以及优化学科的内部结构。

1.2 坚持以跨学科建设为载体,整合传统和新型学科资源,培育跨学科增长点

当前,要多种举措整合优质资源满足复合性人才的需求,就须制订跨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培养高层人才的新机制。同时立足于自身的优势资源,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律,打破固有的局限和学科之间的壁垒,设计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完善相关学科新增机制,以及传统学科的退出机制。以优势学科为基础,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和布局优化。

1.3 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

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为了让某一学科更强,进入双一流,从而整合其他学科,但被整合的往往是新兴的交叉学科。一流学科目录中基本上以传统学科为主,很少见到交叉学科,大部分交叉学科被分解或从属现有的学科之下。由于学科目录所限,学术资源,学科评价等方面都缺乏有效保障,为交叉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考验。

2 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现状

随着医药改革的推进,中医药发展,对中医药政策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中医药专业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以及表现方式,需要对其领域的规律进行总结、提炼。另一方面,中医药政策管理须以循证研究为基础并对其实施过程效果进行科学管理,以此作为政策制订的依据。

中医药管理学科是集中医药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几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群[6]。它将中医药特色与现代管理理论相结合,运用相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如何将中医药资源和技术进行有效合理配置并最大限度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保障全体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2]。广义看,由中医药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险学、公共卫生等学科构成,属于卫生管理学,即公共事业管理学大类[7]。加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可以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找到其发展的规律。

而中医药管理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学科交叉性极强。根据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医药管理学科是集医文理管为一体的新型学科[8],融合了中医药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等多门学科,所以中医药管理学科的交叉性较强。

其二,学科体系不成熟。跨学科使得高校对于跨学科领域缺乏体系设计和客观评价,长期以来较为成熟的统一标准难以满足对于跨学科的科学评价。而医学院校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传统理念,导致在学科建设上不能对全校层面的教学、科研、学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其三,跨学科性即是专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又是专业培养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模式[9],而在中医药学院跨学科形成了其特有的专业,与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模式上相比是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同时也可能由于基础和经验不足带来发展上的瓶颈。

第四,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存在领导层不重视、投入不足、地位不明显、自身发展薄弱等困境。而该学科在中医药院校发展更是面临多种困境,从而没有形成应有的学术影响力。这种非良性的循环,使本就不太稳定专业优秀人才在发展中会产生学科被严重边缘化的强烈预期,阻碍更多高层次相关专业人才的良性引入和主动融入。

3 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要求[10],提出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的背景下,医学创新发展带来新的需求,同时新文科对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的要求,新工科对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的要求也给中医药管理学科这一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

3.1 由“重科研,轻教学”到“教学科研的学术共担”的学术逻辑

学科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学术逻辑,同时学科建设和发展也需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在学科群建设中,其相关的活动逐步构建和形成了学科体系,学科发展的路径。中医药学科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既要有个体从阅读、思考、写作到发表独立的学术研究过程。又要有社会场域、现场调研的实践捕捉过程。

中医药管理学科初期经历了不同层次的学历变化,经历了教学到科研再到科研重教学的过程。从重理论轻实践再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重一般规律轻中医药特色再到创新与特色挖掘的过程。目前,由于受到激励约束条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除了学术责任外,还是事实的传播者、心智的启发者以及思维的培训师。作为学术创造性学科话语体系会通过言传身教和个人接触从一位传递到另一位。学科建设不仅重视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激发、引导,让学生思考或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更是通过教学的手段将科研的成果推介,发挥学术会议和学术对话的传播优势,通过国家机构的调整、国家政策的变化、老百姓受益面和待遇的提升,不但要有百花齐放,更应该有百家争鸣,实现由教学到科研再到教学科研的学术共担、理论实践学术互助、规律特色的学术创新过程。

3.2 由单一主体单一形式的专家团队到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体系构建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学术,以科学研究支撑和引领人才培养为基点[11],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师生学术共同体[12]。传统模式化的学科建设,形成的“学术小组”是基于师生共建的“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学科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教师是学科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或者是体系建设的实践者。只有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政治思想可靠、专业能力过硬的中医药管理专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宏伟蓝图才能变为现实。从招生到培养到就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正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体现。

学术产品是学科最终的表现结果,其数量和质量是判断学科水平的重要依据[13]。从原则上看,学术产品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专业学生,“学生”是经过学术训练后形成的综合性学术产品,具有学术共同体的一般特点,并将其他组织文化的特点,哲学学术特点内化为学术的素质,也是他们步入社会的资本。第二类是教材、论文与专著等理论产品,就理论影响力而言,学术论文是第一位的,专著是第二位的,而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凝练[14],体现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力。第三类是学科系列智力成果,显示着中国卫生事业管理特别是中医药管理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和独特性。总之,学术产品的建构以“教师、学生与课程”为学科建设的三要素,“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影响着学术人才的成长、学术知识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智力财富和国际竞争力[15]。

3.3 由要素之间张力矛盾到张力平衡、张力融合和张力互补

学科是一套体现社会建构的学术制度[16],是由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构成要素,通过人财物的投入不断形成学科建设有需求、学科发展有动力、学科成果有去处的学术影响力。要实现核心要素、构成要素的整合,实现单一要素向共同体发展者学科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要转变思维观点,从“三角协调模式”向“三重螺旋模式”的发展[17],形成学产政接序三重螺旋生产应用性知识,再到学产政社社会四重螺旋生产与社会重大问题相关的多元创新生态知识链。学科研究主体从垄断者—参与者—主导者的变化模式更契合了学科发展的需要。

实现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张力平衡[18]。学科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从独立封闭走向开放包容的过程。在中医药管理学科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的背景下,在封闭性与开放性之间寻求学科发展的平衡就显得十分关键。实现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张力融合。有中医药管理制度,就有了它的理论体系,也就相应地有了公共管理专业和中医药管理学科。知识社会迸发出更广泛的创新需求[19],形成大学与社会新的良性模式,提高了学科的应用性前景。推进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最鲜明的特点是服务经济社会。也就是说,学科建设必须强调应用性,重视提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学与学科建设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才能日益凸现。

实现知识性与公益性的张力互补。学科建设既包括为学术共同体发展学术的需求服务,也包括社会实际问题服务,体现了中医药管理学科建设的公益性与知识性目标的统一[20]。而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契合人民对于健康服务需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解决最为实际的问题,以及解决发展尚不平衡、不充分地矛盾为着力点,提高了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普遍性、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4 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2009 年新医改启动,2016 年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对于大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更为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4.1 中医药管理学科群建设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一个趋势

中医药管理学科体系建立可以提高院校知名度,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复合型人才[21],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管理的水平,提高和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因而中医药管理的学科群在现有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整合和创新,既要融入国家大健康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又要考虑中医药事业本身发展的规律和特色,从而发挥管理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确定中医药管理学科群的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以中医学、中药学为重点学科,以提升中医药管理水平为需求,结合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整合中医学、中药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中医药健康服务与管理学、药品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形成中医药管理学科群,并成立专门的学科群委员会,指导学科的发展,并做好学科群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相关的基地建设。

4.2 多层次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中医药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

自2001 年公共事业管理(卫生管理方向)招生快速增长,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有一百多所,其中80%设置本科;60%设置硕士研究生;20%设置博士研究生。主要为卫生管理方向,而中医药管理被列为卫生管理专业划归为第十二大门类学科的“公共管理”学科,成为其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学制分为四年或五年本科教育以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22],形成完整连续的教育体系和学科体系。

4.3 政产学研一体化架构是中医药管理学科得以发展和创新的生命线

中医药政策决策需要科学支持和循证依据,因而更加需要科学的中医药管理学科体系[23-25],去促进和完善中医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随着医疗的深入,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一种治理模式的变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一场革命。选择具有战略性和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帮助政府处理复杂的管理与政策问题,提供循证方案;通过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推动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决策者等群体进行密切配合协作,建立中医药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管理智库平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及中医药政策研究基地等系列研究平台,发挥各自在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政策制订推行的实践经验优势,推动政-学-研一体化形式,形成政府、高校、科研等多种方式的技术联盟,为顺利推进国内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做出相应贡献。

4.4 复合型专家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支点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管理学科人才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26]。因而要定位于综合性人才培养,紧密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医药事业、中医药高校发展相需求,融合中医药、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高水平、结构优良的复合型专家队伍。在复合型专家的队伍建设中还要去规划不同梯级团队。

中国已经迈进了伟大的新时代,全面建成中医药管理体系是浩繁、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践和发展中更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医药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指引尤为迫切和重要。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在不断演化,新型中医药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27-28],有助于引领全面建设中医药管理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就要求我们作为学科建设的参与者、践行者不断系统总结所涉及学科及行业的实践经验,提炼出运行规律和学科特点,从立足本土实际,揭示运行规律,展望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努力构建学科的知识理论体系框架,更好地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中医药学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