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周围性面瘫验案1例
2021-01-04王晶,高楠
王 晶,高 楠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3;2.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针灸具有较好的疗效,多数面瘫经过早期的积极治疗可以痊愈,但少数患者失治、误治,导致病情迁延日久,难以治愈。难治性面瘫的定义未完全明确,临床上多将发病后超过3个月而未能治愈的称为难治性面瘫。
1 病例介绍
孙××,女,46岁,患者于2019年3月10日受寒后出现左侧额纹变浅,左上眼睑闭合不全,眼干,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左侧舌前2/3味觉减退,左侧鼓腮无力,喝水时存在漏水,就诊于当地的诊所,予“膏药”贴敷治疗,症状轻微改善,但仍有上述症状,于2019年10月19日来我院就诊。自述:左眼下部及左面颊部发紧感,患者左侧额纹变浅,左眼睑闭合不全,眼干,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口角向下歪斜,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患者面色萎黄,疲倦无力,少气懒言,伴四肢倦怠,纳可,自诉因患病日久,恐病情加剧,故夜间睡眠较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查体:左侧鼓腮无力,喝水时存在漏水,左耳后无压痛、无疱疹,软腭运动协调,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正常,耸肩、转颈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气虚血瘀)。治疗予针刺、面部闪罐、口腔内侧点刺放血等疗法。针灸取穴:牵正、迎香、四白、地仓、颊车、承浆、太阳、下关、头维、阳白、合谷、足三里、血海、百会、神道,其中牵正透迎香,四白、地仓、颊车、承浆、太阳、下关均取患侧向左侧斜刺1寸,头维、阳白取患侧向下斜刺1寸,合谷取对侧穴直刺1寸,足三里取双侧直刺1.5寸,百会平刺0.5寸,神道针尖略向上斜刺1寸,得气后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闪罐取左侧面部发紧、鼓腮无力局部,以小号罐在局部闪罐,以潮红为度,隔日1次;点刺放血时用1 mL注射器针头在患者左侧颊黏膜由内侧向外侧点刺,使局部少量出血,后嘱患者漱口,将点刺所出血液吐出,每周2次。患者治疗2天时出现轻微的口角抽动,以同样的疗法治疗,加对侧地仓穴,后该症状消失,仍选用前疗法,去对侧地仓穴,治疗1月后,患者自觉面部发紧感消失,脸部静止时双侧对称,脸部运动时前额运动功能良好,眼睑闭合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
2 体 会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气血耗失,血脉失于充盈,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导致卫气虚弱,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1],从而导致筋脉弛缓不收,出现面部瘫痪的症状。难治性面瘫为面瘫日久,筋脉长期失于濡养,正气逐渐虚弱,病邪缠恋,瘀虚共存,治疗应扶正祛邪,单纯的针刺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而综合多种疗法,在扶助整体正气的同时祛除局部的邪气,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从西医学角度来看,面瘫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与骨性茎乳内的面神经管的直径有关,神经管较细,只能容纳神经通过,一旦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紊乱等因素影响,即可出现缺血、水肿症状,导致面神经受压,从而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等症状[2]。刘玉檀[3]老师通过长期研究,结合面神经的解剖特点和临床表现,将在膝状神经节以下的部分划分为四型。涉及的神经分支有岩浅大神经、镫骨神经和鼓索神经,面神经从茎乳突孔出颅外,在面部走行。其中,一型为从茎乳突孔出颅外的部分,第二、三、四类型为颅内型。第四类型为膝状神经节和岩浅大神经受损病变同侧的面部肌肉瘫痪,同时伴有舌前味觉障碍及听觉减弱、眼干或眼疼,可能伴有外耳道的疱疹等不适。该患者病变部位较深,加之之前治疗不当病情延误,使面神经功能难以恢复。
临床针对难治性面瘫,多以恢复面神经功能,改善表情肌为主。从整体来看,久病必虚,患者正气不足,感受风寒邪气,日久不愈,正邪相搏,正气愈虚。从局部来看,久病必瘀,瘀血停滞于局部,经络不通,气血不荣于面部,故面部瘫痪不收,故治疗应驱邪的同时配合扶正。闪罐可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使局部瘀阻的气血流通,配合点刺放血,给邪以出路,并加速营血的运行,两者配合活血力量更加强大,并且针刺以数个“点”作为刺激,其范围相对较小,而闪罐法以一个圆形的“面”作为刺激范围,能激发较大范围的经气,通过闪罐的负压作用,使对应部位的肌肉活动得到增强,从而增强面部的血液循环。闪罐结合针刺,使面部神经、肌肉得到广泛刺激,有助于恢复血供,改善物质循环,促进面神经的水肿吸收和炎症消除,恢复神经的兴奋性。[4]
本例患者距发病时已有7月余,除原有的面瘫症状外,出现面部发紧感,此症状在临床较少见,部分难治性面瘫后期可发展为面肌痉挛,表现为面部不自主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该患者出现面部发紧感,恐其出现面部痉挛,故应及时干预,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地仓穴位于口角旁,选取双侧地仓穴有利于平衡两侧肌肉力量,疏通局部的经络气血,祛除邪气。
面瘫治疗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取穴为主,《灵枢·经脉》篇中“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在面部循行范围较广,且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阳明经有利于促进气血运行,选取合谷穴,既是阳明经穴,又含面口合谷收之意;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脾胃为后天之本,针刺足三里以补虚强壮,健脾益胃,通经活络;迎香、四白、地仓、颊车、承浆、太阳、下关、头维、阳白均为局部取穴,可疏通局部的经络气血;牵正为经验取穴;神道、百会为督脉穴,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督脉穴可扶助正气。患者患病日久,气血虚弱,机体失于濡养,故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疲倦无力,少气懒言,舌淡红,苔薄白,且因患病日久,恐病情加重,故眠差,针刺神道、百会以调神、安神助眠,针刺血海以活血化瘀。诸穴合用,可祛除日久留恋之邪气,加强局部的气血流动,以营养面部肌肉,整体调节以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