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提升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思考与探索
2021-01-04张静莹吴柱国
张静莹 陶 然 吴柱国▲
1.广东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口腔系,广东东莞 523808;2.大连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辽宁大连 116622
口腔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口腔医生,要求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能力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强调,“创新是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口腔医学生能否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口腔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取决于口腔医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是否获得了终生学习的能力。口腔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口腔医学教育须以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口腔医学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通过课程思政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对于新的教育背景下的口腔医学教育至关重要。
1 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
在“全国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育联盟”会议上,吴岩司长对医学教育提出抓好“五术”的要求—抓道术、抓学术、抓技术、抓艺术、抓仁术,并指出这“五术”是国家今后要推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高目标。“课程思政”即是把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各个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及“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2]。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应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课堂中应结合口腔医学专业内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愿意为祖国口腔卫生事业发展和人类口腔健康奋斗终生的口腔医生。
1.1 融合课程思政,深化培养目标
口腔医学教育是培养从事口腔医疗卫生保健专门人才的教育,规范的培养过程是培养合格口腔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加强质量监管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3]规定本科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四项基本要求,其中的首要要求即是对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的要求,其要求口腔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口腔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包括以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情感”目标,以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态度”目标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观”目标。培养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界定将直接决定课程目标中的育人目标[4],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为后续课程目标奠定基础。此外,除了在通识公共基础课中设置思政课程之外,还要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指定选修课中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梳理三者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课程教学大纲,作为课堂讲授内容和学生考核的关键知识。
1.2 落实立德树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其中教书育人规律之一,即人才培养中所有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体系围绕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各课程教学目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造就,各教学活动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服务,“课程思政”应该也必须符合这一规律。从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出发,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深化培养目标,渐次构建口腔医学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设计必须遵循专业课程本身内涵,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有学者将这种关系比作“盐与汤”的关系[5]。如何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水乳交融,使二者浑然天成,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提供理论基础,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理、阐释“落地”[6],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理论体系[7]。
1.3 深植课程思政,培养职业素养
好医生要求有好医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每个从医者内心所坚守的底线,口腔医学生应时刻谨记从医伊始的誓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人类口腔健康奋斗终身。职业素养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岗位胜任力,包括职业道德、伦理、操守、职业技能和团队精神[8]。德育教育要作为一种信念,深植于课程建设之中。“课程思政”本身就应是课程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是以往忽略了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专业课程中德育之“失位”,培养目标中德育目标的“失位”为其根,口腔医学教学改革应暗合“课程思政”之要旨,符合德育目标“归位”之源。调查研究表明口腔医生对于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和口腔医学人文服务的知晓度仅占到3.3%和1.3%,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失调、人文素养匮乏;道德观念淡化,功利主义至上;社会适应能力差三个方面[9]。加强口腔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口腔医学生高尚的医德、敬畏生命的职业操守,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口腔健康服务。
2 课程思政与科研创新
优秀的口腔医生要求技术精湛、学养深厚、敢于创新,具有破解生命奥秘的探究精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3]也明确要求“口腔医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分析批判精神,具有科学态度,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具有独立创业精神和能力”。口腔医学强调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从本科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形成基础理论与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可为其未来的临床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0]。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够适应新形势、面对新挑战的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是高校思想课程和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新时代课题[11]。
2.1 课程思政与科研探索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背后的力量更加强大。口腔专业课程中的学科史和与学科相关生产生活的实际,是“思政”元素集中的“富矿”,等待着研究者们去挖掘。如现代口腔种植学的发展与成熟,无疑要归功于Branemark 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中期所进行的基础研究工作,以及按照严格标准的临床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Branemark 教授在科研实验中偶然受到启发,他设想将钛金属作为牙科种植体,并在实践中得以证实[12]。种植牙的发展与成熟,为人们提供了类似于天然牙列的第三幅牙齿,不仅给牙齿缺失的患者带来了福音,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口腔医疗技术的进步。Branemark 教授的经历蕴含了对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对真理执著追求的精神、对科研严谨求实的精神,启迪学生在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中的开拓思维与创新意识。科研探索的精神应该伴随口腔医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如对于口腔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龋病的认识与防治过程,其防治历史可以追溯到百万年前,如唐代《新修本草》中关于银膏补牙的记载,汉代《金匮要略》中有用雄黄治疗小儿龋痛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口腔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后,龋病的防治方法逐步更新取得了显著进展[3]。近些年,随着材料学的不断发展,补牙材料从银汞合金向复合树脂、全瓷材料等不断改善和丰富,这些材料使经典的备洞程序减少,效果更加舒适美观。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龋病治疗经历了从脚机、电动机到涡轮牙钻机的过程,近些年出现了超声根管设备、激光治疗机等先进设备,极大地减轻了患者手术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化学细菌学说到龋病的三联因素及四联因素,对龋病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但是龋病防治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的探索,寻找更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防控方法。因此,科研探索精神是口腔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要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就逐步渗透和塑造,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2 课程思政与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一个融合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等多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在学生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口腔医学生的创新思维、严谨务实、循证求实、扩展思维、学术诚信、坚毅勇敢、团队协作以及规范—安全—奉献等意识,以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全面进步。在口腔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启发其科研创新思维。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口腔医学本科生具备完成基本科研实验的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广东医科大学2017 级口腔医学本科生成立科研工作站之后,先后有10 名本科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经过半年的科研训练即能够基本掌握文献查阅、细胞培养、病理学分析、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方法,而且能够形成较好的科研思维,能够撰写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书及研究论文。这种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将专业课中一些没有清晰认识的问题、有科研争议的问题及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进而在科研实验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是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的良好体现,可以在口腔医学教学的各门专业课中应用与推广。
2.3 课程思政与科研实践
科研实验室是激发学生原始创新能力的源头,通过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分析—探索—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怀疑、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精神。培养口腔医学生逻辑思考力、岗位胜任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认知。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强调在实践中加强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学术型的口腔医生。如在进行《口腔颌面外科学》[14]授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学科内还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防治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及一些新兴科学技术,比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方面,与世界水平还有较大的差异,需要同学们进行大量而艰苦的科研工作,为患者解决病痛。临床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如因外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大面积骨缺损[15],老年患者因为生理及病理原因导致的牙槽骨水平及垂直骨量不足[16],患者因为糖尿病、心血管等全身系统性疾病造成种植体骨结合失败率高等问题[17]。带着疑问去探寻先进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口腔颌面部组织工程学的认识和兴趣。随着学生对组织工程学认识的逐步深入,在科研实践中学习种子细胞的概念、干细胞在临床应用的潜力、生物材料在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细胞因子对组织形成的诱导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18]。通过科研实践,探索未知,寻求真理,不断完善认知,找到改善疾病的治疗方法。课程思政要真正落到实处,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树立口腔医学生为人类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3 小结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口腔医学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就像“盐”融于“汤”,也恰恰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用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引导口腔医学生积极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正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目标。课程思政促进了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卓越口腔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