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背景下眼科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4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眼科学基础育人

王 锐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眼视光教研室,吉林长春 13003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同时,他还指出“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2020]3号)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目前,课程思政是各方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其他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体系构建,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2]。笔者在医学背景下,从眼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思政”元素融入眼科学基础课程的意义及应用等方面对眼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眼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眼科学基础课程是眼视光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眼科学和临床眼科学两部分。以基础医学概论为先导,为验光技术、斜视与弱视临床技术、接触镜验配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对眼镜验光员及眼镜定配工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使学生掌握眼科常见的症状、眼科常用的检查、眼科常规的用药等基本技能,达到能在医院眼科及眼镜行业进行眼视光技术工作的能力。眼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职业道德、责任与担当的教育,这样才能够提高岗位的胜任能力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3]。

2 “思政”元素融入眼科学基础课程中的意义

2.1 彰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备内容

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要在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下功夫[4]。坚持课程思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仅能够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5]。

2.2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现实需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现实需要,不仅是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而且也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力举措[6]。大学生的培养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培养合格接班人的育人效果是很难的,还需要专业课的教师共同参与,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去,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作用,打破思想政治课“孤岛化”窘境及思想政治课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况,让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7-8]。

2.3 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客观要求

随着生命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传统的、经典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信息”模式取代,医疗服务也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不只是对疾病的治疗,更多的是对患者的关心和照料。因此,医务工作者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必然客观地要求将高尚的医德、厚重的人文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当中加以培养。

2.4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途径

目前,大多数医学生仍然存在重视专业课而轻视思想政治课的现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所以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专业课上,而“课程思政”的建设无疑弥补了“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缺失和不足[9]。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接受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心智思想未成熟、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易于感情用事等缺点。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应用德育的科学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对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从教育效果和教育成本来看都是最好的时期[10]。

2.5 进行眼科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眼科学基础课程如果采用传统的、简单的知识传授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眼科学基础课程中,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转向立德树人,将价值观培养和塑造融入到课程中,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方面。这样不仅丰富了眼科学基础课程内容,而且以对生命的敬畏和人的温情使《眼科学基础》成为一门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课程,进而达到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引导作用。

3 “思政”元素融入眼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将家国情怀的教育融入眼科学基础课程中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教育方面也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1]。在眼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列举眼科界医生所做贡献的事例,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我国古代眼科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14世纪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记录“疾目”的甲骨文卜卦。古代眼科学曾领先欧美数百年乃至千年,许多医药著作中有关于眼病、眼药的记载,也有《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龙树眼论》及《目经大传》等许多眼科诊疗专著流传于世,许多治疗方法也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例如安置义眼。现代眼科学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许多眼科界前辈抱着对科学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奋不顾身孜孜以求地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以其医学实践和创新精神贡献人类健康事业。1955年,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汤飞凡分离得到世界上第一株沙眼衣原体,并证明了其对人类的致病性,使沙眼在中国的发病率从将近95%降至不到10%,如今在中国几乎看不到沙眼的踪迹,汤飞凡是中国微生物界的骄傲,被称为“衣原体之父”和“中国疫苗之父”。1969年,温州医科大学的缪天荣研制对数视力表,采用的增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1990年,标准对数视力表取替了国际标准视力表。目前,其已成为我国临床最常用的视力表。通过对眼科学发展史的回顾和榜样人物的事迹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以楷模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奉献、仁爱、创新等职业精神,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接班人;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眼科界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做出贡献。

3.2 将伦理学的道德培育融入眼科学基础课程中

在我国,角膜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致盲率仅次于白内障。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12],其是将混浊、病变的角膜组织去除,利用异体正常透明角膜组织取代置换的复明手术。同种器官移植术的成功率最高,但是极其匮乏的角膜材料来源使每年400 万盲患中仅有4000 余例实施角膜移植手术,这种供需矛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3-14]。人们对自身及亲友肉体的伦理道德的因袭观念阻碍了器官移植术的顺利开展。所以,健全的器官移植法案是当前我国开展角膜移植手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对学生还要加强科普教育,提倡身后自愿捐献角膜,如列举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去世后,将双眼角膜捐献给盲患的事例,让学生以公众人物为榜样,知晓身后捐献角膜是光荣、高尚之举,是人生的最后奉献,是医学造福人类的巨大进步,更是符合社会多数人的利益的大爱之举。

3.3 将生命教育融入眼科学基础课程中

生命教育的思想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明确提出[15]。笔者认为,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激发生命的活力,捍卫生命的尊严,实现生命的价值[16]。生命教育的目是让受教育者直接面对生死问题,进而达到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眼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产生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效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将生命教育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知识[17]。例如,在讲化学性眼外伤的急救处理原则时,列举往届学长用自己所学的急救知识在旅途中处理突发事件,救治患者的感人事件,在强调精湛医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4 眼科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4.1 提高教师素养,强化育人意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首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党十九大的主要精神,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其次,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教研室要应用专业研讨、集体备课、课程思政案例编写等手段,开展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教师本人也要身教引导,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要提前到教室;要求学生上课前问好,老师要回复等。总之,教师要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育人元素,将课堂变成思政与专业无缝衔接的金课。

4.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确保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注重研讨式和参与式教学,化单项灌输为互动思考,启迪学生探究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现代先进教育教学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人文医学教育相融合,采用线下和线上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教师与学生通过QQ 群、蓝墨云班课、钉钉等线上平台就课程要点、难点以及社会热点等进行互动交流;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学会从医学、法律、道德等不同角度思考医学问题,并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从根本上实现人文与医学“一体化”。

4.3 强化工作考核,加强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课程思政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形式[18]。笔者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眼视光技术专业眼科学基础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发挥了“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达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但是,“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生事物,笔者认为还要继续对眼科学基础课程的“思政”元素进一步地挖掘和整理,才能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眼科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

眼科学基础育人
2021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眼科学类期刊主要指标及排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不等式”基础巩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眼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关于眼科学见习教学的体会
开放获取对国际眼科学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