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瀹骈文》外治法及治疗肛肠病的特色探析

2021-01-04指导老师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骈文吴氏膏药

肖 静,指导老师:王 荣

(1.辽宁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院,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肛肠科,辽宁 沈阳 110032)

《理瀹骈文》初名《外治医说》,成书后作者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1]”之意,且正文以骈体文写成,故易名为《理瀹骈文》。作者吴尚先(1806-1886),原名安业,又名樽,字师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吴氏为人严谨、博学仁心,潜心研究中医外治法,并应用于各科治疗,体现出中医外治法“简、便、廉、验”的特点,既把外治提高到与内治同等的地位和高度[2],又为平民百姓解除了病痛之苦,被后世医家誉为“外治之宗”。

1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内、外治殊途同归

外治法的治病机理,《理瀹骈文·略言》载:“内症外治,古有成法。凡病多从外入……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是为发明内外治殊途同归之理[1]”。这说明:吴氏外治法理论最初来源于《黄帝内经》,外治与内治在理、法、方、药方面相同,所不同的是给药途径与方法,外治亦可达到内治的效果,内、外治殊途同归。

2 外治诸疾,辨证施治

吴氏通过总结众多医家临床经验,提出“方剂五法”(汗、下、吐、温、和)和“膏药五法”(嚏、缚、熨、抹、坐),具体以膏药为主的集贴、敷、熨、浸、熏、洗、坐、嚏、擦、缚等数种外治法,极大地扩充了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吴氏认为,“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1]”,外治治疗疾病必须像内治一样:“先辨证,次论治,次用药[1]”。由此可见,吴氏在用外治法治疗各类疾病时,格外注重辨证施治。

2.1 八纲辨证

《理瀹骈文》云:“形症昭著,务细核其六变。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寒、热、虚、实尽之,察脉察此,审症亦审此也[1]。”八纲辨证是中医内治辨证论治的总纲,也是外治法的应用总则,同样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3]。

2.2 三焦分治

“三焦分部论治”亦是吴氏外治法纲领性治法之一。吴氏在借鉴古人疾病内治中三焦辨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外治法“三焦分治”的理念,他说:“人一身有上、中、下三部……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1]。”又说:“上焦在胃之上脘……主纳而不出;中焦在胃之中脘……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主出而不纳[4]。”说明三焦各有其所属脏腑及生理功能,据此可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外治法。如“凡上焦之病……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中焦之病……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下焦之病……布包坐于身上为第一捷法。”在三焦治疗中,吴氏认为:“……凡上焦之症下治,下焦之症上治,中焦之症上、下分治,或治中而上、下相应,或三焦并治……。”[1]这启示我们:三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临床实践中应协调运用,各显其能[5]。

2.3 病因辨证

《理瀹骈文》中的病因辨证主要是外感热病的外治法论述,且以六淫辨证论治为首。正文中论述顺序为:伤寒诸病、中风诸病、中暑、湿滞、伤燥、火热。每种疾病辨证记录其理、法、方、药,内容详尽,条理明晰[6]。

2.4 五步诊病

吴师机对汪画山的中医外治辨证法推崇备至,曰:“足为外科指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记录要旨:“一察所因”,“二望形色”,“三分表里”,“四审阴阳”,“五看部位、经络”。

2.5 小 结

除此之外,吴氏还提及脏腑辨证:“医当识五脏六腑,外治不由脏腑……尤贵能识脏腑”。以上几种辨证方法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并不是独立分割开来的,临床疾病是复杂多样的,如实证下焦热结便秘,吴氏“有煎药水倾桶中坐熏者”;又如“久痢人虚或血崩脱肛者…用补中益气煎汤坐熏”,[1]多种辨证方法相互联系,协调运用以选择最佳治疗手段,进而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3 “膏统百病”——薄贴专家

吴氏提出:“膏包百病,如大营主将…统领万队,虽有大敌……终不能越其范围[1]。”吴氏将膏药比喻为营中大将,足以抵御大敌,坚不可摧。膏药又称为“薄贴”,吴氏也因此被称为“薄贴专家”。

3.1 膏药溯源

膏药的起源,吴氏说:“《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此用膏药之始。仲景桂枝汤治风寒,调和营卫,实祖于此。今以汤头还为膏药,于义为反其本,以为妄变古法者非也[1]。”吴师机的这段话意在表明,自己用外治法并非“妄变古法”,而是返本还源,继承创新。

吴氏在行医实践中,遇到很多拒绝口服汤药的患者,因此采用行之有效的外治法显得尤为重要[7]。吴氏提道:“亲验万人,始知膏药治病无殊汤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因贫人购药为难,则膏药更便也,膏药多验于贫苦之人,一则无力延医,二则平时不服药故也”。[1]膏药的广泛普及应用,疗效显著,简便易行,使得贫苦人民病有所医。

3.2 膏药与针灸

“膏药即针灸之变”。吴尚先说“外治法针灸最古,自汉张仲景易针灸为汤液,百代宗之。”又说“药熨本同乎饮汁,而膏摩何减于燔针”。[1]可见,在他看来,外治、针灸、内服在治疗疾病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4]。

3.3 膏药用药

吴氏云:“余施诊以膏药为主”,膏药的制作多选用性味厚重的药物,认为“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7]”,且“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补药必用血肉之物……[1]”。在药效上吴氏提出:“热者易效,凉者次之;热性急而凉性缓也,攻者易效,补者次之[1]”。

吴氏在用膏药治病时,遵循以下五点:①审阴阳,据病位和病性择膏治之;②察四时五行,而施膏;③求病机,以施膏;④度病情,而施膏;⑤辨病形,再施膏[8]。“此……用膏之大法耳[1]”,说明吴氏用膏亦有依据。“既有其法,方可不执。原方可用则用,不可用则选他方,或制新方用之……方未可拘泥,所谓善于师古者此也[1]”,警示我们:用药选择时应做到“师古不泥古”,对症选药。

3.4 肛肠病运用

吴氏集历代医家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外治法理论体系,其中有关肛肠病的特色疗法对现代临床具有重大意义。

吴氏对于肛肠疾病的外治法包含:坐、熏、洗、擦、导、抹等法:如“治痔,煅坑沃酒,纳吴萸,坐……痔瘘出血,血竭末擦[1]”等。然以膏方为主,膏方中又以清阳、散阴、金仙、行水、云台为重点膏方。吴氏谓清阳膏:“统治四时感冒……热病……便血、热秘,一切脏腑火症”;谓散阴膏:“统治伤寒阴症……寒胀,寒泻,寒痢,久寒胁肋脐胀腹痛”;谓金仙膏:“治外感风寒暑湿……胀满,泄泻,痢疾,腹痛”;又谓行水膏:“统治暑湿之邪与水停不散……大便溏泄,或便秘不通,或肠痔。”又谓云台膏:“通治发背……一切无名肿毒”。以上五膏,吴氏以功效分类组方,药味庞大,大而有序,分别主治阳热诸症、伤寒阴症、外感风寒暑湿诸症、三焦肠胃湿热病症、外科之症,可广泛用于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痔及肛痈等肛肠科常见病的临床治疗和文献研究。

吴师机外治法主要采用经皮、经穴、经官窍三种吸药途径,发挥治疗作用。《理瀹骈文》云:“病先从皮毛入,药即可由此进……伏穴贴法……摄于吸气,融于渗液[1]”。有经后阴,用导下之法,以下治上,治疗膈证便闭。

外治法相对于内治法具有便捷价廉、疗效直观的优点,正如吴氏所说:“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与内治并行,能补内治之不及……[1]”,从而实现内外合一,以外治统治百病,达到孔夫子“吾道一以贯之”的髙明境界。

4 不可逾越的“雷池”——外治法禁忌

同于内治法,外治法也有禁忌证,治疗中不可忽视。他说“伤寒有误汗误下之文,外治亦然[1]”。如“误下火针则泄真气,误烧艾炷则耗阴血,误习推拿则伤筋骨;身热…阳证,不可用热药;无热而便秘,血枯也,不可攻下;误用升麻治痢,而邪提于上焦[1]”等,都不可不知。

5 小 结

时代造英雄,英雄无愧于时代。吴尚先的外治法正是时代所催生的产物。但吴氏外治法也曾不被认可,人们对其功效表示怀疑。对此,吴尚先辩解道:“有讥外治为诡道以欺世者,不知其道即近在人耳目前也[1]。”他说“《洗冤录》所载五绝救法,大都外治,起死回生有功匪浅……夫绝症可以外治法救,未绝者更易救也,倘医家能以其法推之,而体察于人情物理,于无法之中别生妙法……可起死回生……又何嫌于诡道以欺世乎[1]。”吴氏的辩解启示我们:医学的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只要治疗手段是利于人的,那就值得肯定。时下,中医及中医外治法也常常被不公正的对待,吴氏用实际行动为中医及中医外治法正名。吴师机的《理瀹骈文》详细阐释了中医外治法的理论来源、治病机理、辩证方法、用药选择及禁忌证,使得肛肠科常用外治法有据可依。“内外治皆足以防世急……外治佐内治,能两精者乃无一失[1]”。然而“医理精微,在人静悟[1]”,在今后的学习中,阅读专业古籍,勤加整理与思考,为我所用,继承创新,让外治法在新时代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猜你喜欢

骈文吴氏膏药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小膏药,大学问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撕膏药避免疼痛小妙招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启事一则
祖传膏药批发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