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分类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2021-01-04胡宇刘玲陈美荣
胡宇,刘玲,陈美荣
眼针是眼科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以眼球周围、眼眶边缘部位取穴为主,可单独使用或配合全身取穴,在治疗全身病及眼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本人在研读文献时发现,目前关于“眼针”的界定不尽相同,其取穴、临床应用的范围也有很大差异,本文就“眼针”的不同类型及临床应用进行梳理,总结各类眼针疗法的穴位范围、针刺手法、适应症及疗效,发掘其临床应用价值,以供临床参考。
本文先以“眼针”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以CNKI 检索内容最全且结果最多),检索时间范围是自建库至2019 年10 月,共计检索相关文献为5701 篇,再分别以“眼三针”“新明穴”“直刺眼肌”“八区十三穴”为检索词在该平台进行二级检索,最终获得文献分别为19 篇、11 篇、113 篇、225篇。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提及“眼针”一词的文献可将眼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别阐论如下。
1 眼周近端取穴
眼周近端取穴是临床主流、常用的取穴方法,部分文献将眼周取穴定义为“眼针”,这种眼针是基于传统的中医针刺理论,在腧穴近治作用的基础上,遵循分经主治、分部主治的规律,通过辨证循经取穴,以局部取穴为原则,强调眼周取穴的方法。常取穴位有睛明、承泣、瞳子髎、丝竹空、攒竹、四白、球后、鱼腰、上明、太阳、印堂等[1]。基于眼球周围的解剖结构,眼眶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在治疗眼科疾病时,以近端取穴为原则,采用循经选取眼周围穴位,可以起到加强眼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的病理环境,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改善视功能的疗效。以“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兼取经外奇穴,文献资料中,眼周穴位针刺对于诸多眼科疾病使用频率高且疗效甚佳。眼部腧穴多归于十二经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2]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是针灸学中经络在脏腑、气血调节上作用的总结[3]。除了眼周十二经穴的广泛应用外,眼周奇穴的临床疗效也十分显著。例如,太阳穴自古以来被称为“经外奇穴”,针刺太阳穴可清肝泻火、解毒明目,是治疗眼病的通用穴位[4]。印堂穴也是经外奇穴之一,主要功用是清头明目、通鼻开窍,临床多有选用[5]。针刺眼周穴位治疗眼科疾病,其临床疗效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是治疗眼科疾病公认最常用的一种眼针疗法。
2 经验取穴针法
部分“眼针”是一些医生根据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疗眼病的眼周特定穴位,治疗多种眼疾或专治某类眼病的眼局部针刺方法。
2.1 靳氏眼三针
“靳三针疗法”是由已故岭南针灸新学派创始人靳瑞教授创立,是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疗法。“靳三针”中的“眼三针”取穴睛明、上明、承泣3 个穴位,在文献检索中发现,“眼三针”取眼周穴位,直接作用在眼周,强调治神,采用轻捻进针法,有“轻、捻、缓、松”4 个要点,主要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近视、远视、斜视、弱视、复视、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疗效显著[6]。韦企平等[7]发展总结出了“眼三针”,通过临床观察证实了“眼三针”治疗视神经疾病有效率可达62%,并且提醒医者针刺时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处理。马朝廷、杨迎新[8]证明了以“眼三针”为主治疗青少年近视短期有效率高达81.25%。张宏等[9]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采用“眼三针”治疗视神经萎缩显效率随疗程增加而逐步提高。杨蓉等[10]临床观察发现,“眼三针”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有效率高达90.6%。杨胜家[11]采用“眼三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组有效率为88.2%。智方圆等[12]指出,睛明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的交会穴,调节多条经络,针刺此穴,聚五脏六腑之精华,精气上注于目,使目有所养,视力恢复正常。另外,刘志丹等[13]从进针手法、角度、深度等方面提示,对此三穴取用时应在安全性上予以考量。曹仁方[14]在《常见眼病针刺疗法》中更是详细论述了睛明穴深刺的体会。
2.2 李氏新明二穴
新明穴是上世纪80 年代李聘卿通过不断地研究,探索出的2 个通过强补手法能使针感达到眼区的经外奇穴,即新明Ⅰ穴(位于耳垂后皮纹之中点,相当于翳风穴前上5 分处)和新明Ⅱ穴(位于眉梢上1 寸外开5 分处)。新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循环经络上,可实现疏通阳明经络的作用[15],针刺此穴具有调节眼部经气、加速眼部血液循环、改善视神经营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视神经萎缩等难治性眼底病变,疗效确切。李聘卿[16]采用针刺新明Ⅰ和新明Ⅱ治疗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疗效显著。近年来,对于针刺新明二穴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文献中,以刘成勇等[17]的研究为代表,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5%。徐红与马长春等[18-19]分别详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仁采用新明二穴治疗视神经挫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与视歧的经验,新明Ⅰ穴和新明Ⅱ穴的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重复的验证。此外,新明穴对于近视[20]、学龄儿童弱视[21]、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22]、顽固性角膜炎[23]等眼科疾病也有临床疗效。段荣亮等[24]从微循环、生物电以及经络调节作用方面讨论了电针新明穴治疗眼底病的确切疗效。
2.3 眼肌直刺法
眼肌直刺法是杨光教授的一种专门治疗眼肌麻痹的方法,是眼针疗法的一个创新。采取眼肌直刺法,针刺麻痹肌眼肌附着点,该法需要施针者严格掌握眼肌的生理解剖结构,明确每条肌肉的附着点,沿眼球切线方向进针,该方法是针对各种眼肌麻痹的特色眼针疗法,临床多有效用。在眼肌直刺法为主治疗眼肌麻痹的文献报道中,以姚鹏等[25]的研究为例,证实了眼肌直刺法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其机理可能是直刺眼肌可直接地兴奋受损眼肌神经,使之被动收缩,促使肌肉功能恢复,改善眼肌的血供和营养,以促进麻痹肌的功能恢复。从中医上理解就是针刺眼部经筋,疏通局部经脉,使眼部气血充盛,达到恢复眼肌功能的作用[26-29]。彭崇信、齐晓芸、董慧波、李越虹等[30-32]证明了直刺眼肌穴对于眼肌麻痹治疗的针对性以及推广价值。
上述方法更强调取眼周局部的特殊穴位,是长期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学经验医学的特点在眼科的体现。
3 彭静山八区十三穴眼针疗法
彭静山八区十三穴眼针疗法是彭静山在华佗“看眼察病”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33]。彭静山从王肯堂《证治准绳·目门》中得到启发,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确定了眶周的八区十三穴,通过诊察眼球白睛上血管脉络的形态、颜色变化来进行辨证诊断全身疾病。以循经取穴、看眼取穴、辨证取穴、三焦病位取穴为原则,作为一种独立的针刺理论,是眼针疗法的创新。
从彭静山眼针的发展沿革来看,五轮学说、脏腑学说、八廓学说与经络学说是彭静山眼针形成的重要理论渊源。五轮学说与脏腑学说结合,重视眼局部与全身脏腑的整体关系,通过观察眼的外部表现以推断内脏的病变,彭静山在此基础上观白睛,在生物全息论[34]指导下以白睛可反映全身脏腑功能,辨证论治范围更广,且不局限眼病。另外彭静山根据八廓八卦划分,以八方配位法定位配属,结合长期的临床探索,对疾病定位、定性,通过刺激眼部穴位来发挥治疗作用[35],进而首创出眼周八区十三穴的划分。五轮学说与脏腑学说所揭示的“轮脏相应”思想精髓指导彭静山眼针的临床诊治,尤其作为八廓学说指导下的观眼识病(证)的补充[36]。再言之,经络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十二经脉,除肺、脾、肾、心包经以外,有八条经脉是以眼睛作为集散之处的,经络具有表里关系,十二经直接或间接都与眼有着联系[37],心与心包合为一脏,三焦化一为三,则十三穴区成矣。《灵枢·口问》[2]云:“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经络学说与八区十三穴理论互为表里,密切相关。
4 彭静山眼针应用现状
以CNKI 为平台进行全文检索,得到1977 年—2019 年10 月“眼针—八区十三穴”二级检索下的200 多条文献结果,对其进行病种分布归纳分析,得出彭静山八区十三穴治法文献分布情况。其中中风脑病类约占44.88%、肠易激综合征及疼痛类约占15.04%、失眠约占3.55%、眼科约占4.88%、其他病种约占31.65%。可见彭静山八区十三穴治疗中风脑病类、疼痛类等病种具有优势,而作为一种眼针疗法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上并未发挥其效用,且在眼科的治疗应用报道多出现于2000 年以后。彭静山眼针以治疗中风脑病类、神经性类居多[38],证明了彭静山氏眼针的核心理论—八区十三穴络脑通脏腑,其在调和脏腑功能上有明显优势,而对于眼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实用性与可行性,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挖掘。
彭静眼针疗法以五轮八廓学说为基础,观眼部络脉定眼周穴区对应全身脏腑辨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眼科辨病在全身辨证上的不足,为眼科的全身辨证提供了方向,可更好的指导中医眼科的全身治疗,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观眼识病更是对中医望诊的补充。彭静山眼针作为一种独立的眼针理论在针灸临床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其在眼科治疗应用的现状及重视度的提高,需要继承彭静山眼针理论才能更好的发展。近年来对于彭静山眼针疗法在眼科应用的报道多且相对集中,说明近年来对彭静山眼针治疗眼病的重视度的提高,并且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证实了该眼针疗法在眼科的疗效。程娟等[39]验证了眼针联合常规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临床疗效,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常规针刺组的86.7%和西药组的73.3%(P<0.05)。梁凤鸣[40]在针刺治疗麻痹性斜视的论述中也提到了八区十三穴作为眶内眼球周围穴位的应用。另外,果永宽[41-42]肯定了八区十三穴作为按摩穴区在治疗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的应用疗效。
5 小结
综上所述,除了眼周穴位近端取穴常应用于眼科外,靳氏眼三针、新明二穴、眼肌直刺这3 种蕴含丰富临床经验特色的眼针也被广泛认可。至于彭静山八区十三穴理论,该理论分为“观眼识病”和“眼针疗法”两部分。彭静山根据华佗的“看眼察病”法,经临床实践总结完善发展为通过观察眼睛血络形态颜色的细微变化的“观眼识病”,二者结合可对病(证)做出具体准确的定位定性的判断,将中医目诊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彭静山对中医学望诊的发展;而其“眼针疗法”有别于传统针刺,有其独创的辨证取穴原则和眼区穴位范围,即根据其“八廓理论”,通过观察白睛血络所出现的区域,推演相应区域的脏腑失调,以此确定在眼区按照具体取穴原则定穴位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其理论较为完整,应用也有案可循,疗效更直观易见,彭静山眼针的推广应用,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应用,使其发挥更好的临床疗效,扩大眼针治疗范围,增加眼科疾病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