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为生殖之枢”探讨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治疗
2021-01-04朱虹丽
许 迪 李 楠 白 俊 朱虹丽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妇科,陕西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陕西咸阳 712000
不孕症是临床妇科的多发病,也是难治病,严重影响女性生理和心理健康,其中排卵障碍性不孕最为常见,占25%~30%[1]。排卵障碍是指女性卵泡发育异常,或发育成熟后,因形态各异无法排出,可导致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子宫异常出血等疾病。近年来,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来曲唑等促排卵药物治疗,反映出“高排低孕”现象,虽然可提高患者排卵率,但受孕率低是其发展的瓶颈,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2-4]。长久以来,中医对本病统称为“全不产”“断绪”,研究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女子不孕进行了介绍,历代医家对此病的病机及诊疗虽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普遍认为肾虚是不孕的主要病机,卵泡的生长、排出受天癸等精微物质的影响调控,遵循女性的生理特点。因此,对于排卵障碍性不孕,近代医家多以肾虚为本,从益肾着手。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对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再挖掘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数据资料表明,女性的生殖虽以肾为本,但现代女性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焦虑、抑郁等情志异常导致不孕症的数量激增。多数学者认为,情志障碍可导致气机紊乱、肝气凝滞,造成脏腑功能异常[5]。“百病生于气”,肝作为将军之官,统领全身气机升降,主导情绪变化,对于气的调控尤为重要,故从肝论治也逐渐成为临床诊疗的方式之一。目前有学者认为“肝为生殖之枢”[6]。笔者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及查阅相关文献,阐述从肝为主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价值,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
1 “肝为生殖之枢”的理论基础
1.1 足厥阴肝经与冲任督带及胞宫经脉相连
《灵枢·经脉》曰:“肝脉……过阴器,至小腹……筋聚于阴器。”任、督、冲三脉源于一处,都起源于胞中,然胞脏位于小腹部,与肝经联系。冲为血海,是全身血液汇聚的地方,同时也是十二经脉交汇融合之处,因此,全身气血均要流经此脉。肝为全身储藏血液的器官,与其密切相关。任脉又称作“阴脉之海”,主胞胎。女子冲任通盛,天癸才能顺利化生月经,月经按时而下,胞宫得以天癸滋养,孕育等一切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7]。而督脉与足厥阴肝经在人体颠顶部相交,汇聚了全身的阳气,为“阳脉之海”,故可直接影响肝经元气的充盛。带脉约束纵行诸脉,联系冲任督脉,调节女子月经及带下功能,故四脉协调配合并与肝经密切联系,协助完成子宫调节女性生殖的功能。
1.2 肝-情志-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调节周期排卵
肝性属木,木以顺直为本,木顺则诸气条达,肝最忌郁闷不乐,故肝疏达情志正常,人的心情舒畅,女子才能正常行经排卵。现代医学以为,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是情绪活动的生理学基础。情绪发生变化时,刺激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大脑皮质的感受器,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从而作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8]。研究表明,肝郁的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明显异常,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神经交感活性降低,以及垂体泌乳素上调等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异常,使排卵受到抑制,进而影响生育[9]。正常的排卵和月经来潮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制约、反向调节,使机体雌孕激素发生有效变化而实现的。如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或压力状态等情志不遂状态下,可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使脑中垂体系统产生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减少,卵泡发育不良或不发育,导致闭经,甚至不孕。相对于中医理论,肝之疏泄与情志关系密切,情志改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直接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从而形成对周期性排卵、激素水平以及月经的调节[10]。
1.3 肝肾-天癸-冲任协调配合调节周期排卵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肝为贮血,肾乃贮精,精血相生相化,故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肾精与肝血是构成月经的精微物质,同时肾与肝协调配合,调节着女子经血的藏泻[11]。天癸是影响人体成长发育和维持生殖功能的一种阴精,是肾中精气丰盈的结果,在女性生理中具有产生月经、化生卵子的作用[12]。若阴精与肝血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所需时,则肾气匮竭,天癸无以蓄生,女子胞无法荣养,经血闭止,卵子的生长、成熟及排卵发生障碍,则难以孕育,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天癸成熟泌至后亦可使冲任二脉的精血充沛,满溢于胞脉,以备孕育。“冲为血海”“任乃阴经之脉汇集处”,主全身之阴气,冲任二脉总掌经孕气血运行,维持卵巢正常排卵功能[13]。刘梦等[14]认为“肝肾-天癸-冲任-子宫轴”是女性周期调节的核心,以肝肾为要义,天癸为基础,冲任乃通道,子宫主要发挥来月经、主胎孕的生理功能,该轴协调配合,则月经通调,卵子化生,怀胎受孕。
2 肝是调节月经及正常排卵的枢纽
《中医大辞典》云:“肝居肋下。”《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肋下痛。”《医贯》示:“膈膜之下有肝,……有胆附焉。”“膈膜之下有胃,其左有脾。”可见肝位居右上腹部,横膈之下。脉学中关部配符中焦,左右关部分别候肝脾,故脾肝同居中焦,为气机运行出入之枢。《素问藏象论》认为厥阴肝为“阴中之少阳”,体阴而用阳,为阴尽阳生之刚脏,集阴阳特点于一身,是维系机体阴阳稳态的基础。《续医随笔》示:“肝者,贵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也。”沈金鳌指出:“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肝行春发之令,春为一年之始,其气升发调和,可调动诸脏之气得升,养育万物,调和气血,使机体在内五脏得安,在外气血得养,则生命不息。因此,肝之升发和疏泄使全身之气疏通、调畅,并调节汇聚全身血液,使人体气血相依,周转不息,为气血调节的枢纽[15]。《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所重在血,血能构精,胎孕乃成。”妇人以血为本,月经、怀孕等生理环节都以血为用,肝血又为精血之源,故最易伤肝,“阴血暗伤,阳气偏亢”致血气耗伤、冲任不和等病理状态[16]。故肝血充盛、气行畅达,阴平阳秘,来潮和排卵才能健康,女子受孕得到保证。因此,肝是产生月经及调节排卵的枢纽。
3 肝之疏泄失职是排卵障碍不孕的病机关键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条畅,疏泄如常,肾主封藏,肝肾功能相互协调,血气条达,冲任通盛,则产生规律月经及周期排卵,此乃妊娠成功的前提[17]。《万氏妇人科·种子章》曰:“种子者……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忧则气结,思则气郁。”肝为将军之官,喜条畅,女子素性忧郁,则肝气不得舒,影响正常气血运行,导致气滞血瘀。正如《塘医话》云:“女子善怀而多郁,又性喜褊隘,肝病尤多。”情志异常,肝失疏泄,卵泡无法顺利排出,延误受孕时机,故胎孕不受病机当责之以肝之疏泄失常[18]。肝疏泄有序,气机畅达,运血、输津、行经、排精、排卵之功就正常[19]。女子婚久不孕,难免忧郁烦闷,疏泄不及,肝气阻滞,以致气滞血凝,冲任失养,行经与排卵障碍,则不易受孕。郝静[20]提出,情绪对不孕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肝气瘀滞已成为导致排卵不畅的关键因素。其次肝木不顺,失于疏泄,气机逆乱乘脾,肝木克脾土,脾作为气血生化的源泉,当受影响时,气血化生乏源,冲任亏损,卵子发育质量不佳或难以成熟,则无法孕育,即使侥幸受孕,也极易发生流产[21]。再者,气为血帅,血脉运行依赖气的推动作用,若肝郁日久,气机运行受阻,则血凝不行;气郁又能致水道不通,使水湿、津液等正常物质运行受阻,久聚凝痰,痰瘀互结于胞宫胞脉,胞宫不通,精微阳气等无法进入,日久致胞宫虚冷,亦导致不孕。同时郁怒伤肝还可影响及肾,郁久化火,煎灼肝肾阴精,耗气伤阴,则天癸无以蓄极而生,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失调,导致月经紊乱,排卵障碍。因此,肝之疏泄失职是排卵障碍不孕的病机关键。
4 从“肝为生殖之枢”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病机主要责之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则卵泡发育迟缓、成熟障碍或排卵不畅。常见有肝气积结、冲任郁滞、气机逆乱、痰湿壅塞、瘀血内阻、肝郁化火、肾阴亏损等证。辨证时要根据既往病史、全身症状、舌脉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灵活运用。
4.1 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中医有“万病不离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在女性生理过程中,月经、孕产、哺乳等均损伤阴血,女子常处于“阴血不足,阳常有余”的状况,此“阳常有余”并非阳气过多,而是指阳气偏亢,气机不舒。且长久处于不孕压力状态下,多伴有思虑过度,气机郁结,不得疏泄,致卵泡发育迟滞,优势卵泡难以顺利排出或提前黄素化等。宜以疏肝解郁为要,调理情志对下丘脑的影响,进而调节肝肾-天癸-冲任-胞宫。常用方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痛泻药方、龙胆泻肝汤、四逆散等。常用药有柴胡、当归、白芍、白术、枳实、青皮、枳壳、陈皮、苍术、栀子等。
4.2 调理肝脾,调经促排
《金匮》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叶天士弟子在“调经案”曰:“郁则气滞血亦滞……本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故肝气舒畅,脾气健运则气充血旺,血海蓄溢正常,使经候如常以备种子育胎。治宜调理肝脾,调畅气血,为月经周期按时来潮和卵泡生长发育提供物质来源。常用方如柴芍六君汤、黑逍遥散、四物汤、金铃子散、五花汤等。常用药有当归、熟地、柴胡、茯苓、白术、延胡索、合欢花、厚朴花、玫瑰花、豆蔻花等。
4.3 理气疏肝,化痰逐瘀
《医宗金鉴》中言:“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而不孕。”妇人素体形胖,喜食肥腻,滋腻脾胃,脾土失于运化,则痰湿壅滞胞宫,可致不孕。痰之为病,无处不到,上则影响天癸,或天癸迟滞不至;下则阻遏冲任,痰瘀互结,瘀积日久形成癥瘕,经隧壅塞血海,肾精失于濡养则影响卵泡的发育,或使卵泡呈多囊样改变,或阻塞精卵相遇通道,难以受孕。《丹溪心法》言:“气顺则痰湿消。”故治以疏肝郁、理气机为主,佐以化痰逐瘀。常用方如苍附导痰汤、丹溪治湿痰方、通瘀煎、逐瘀止血汤等。常用药有半夏、陈皮、瓜蒌、胆南星、赤芍、延胡索、三棱、乳香等。
4.4 疏肝泄热,滋阴育卵
肝气凝结,久郁化热,火热之邪伤于血脉,迫血妄行,损伤冲任致使月经前期,经血量增多。同时热邪日久,虚火内扰,内耗阴精或素体阴虚,阴精不足则反而出现卵泡不发育、月经量少等。若月经失调,势必影响女子排卵及受精卵着床,即使成功受孕,热迫血行,也易致胎漏、胎动不安。故治宜疏肝清热,滋阴育卵。常用方如丹栀逍遥散、滋水清肝饮、清经汤、归芍地黄丸、二至丸、加减一阴煎等。常用药有丹皮、柴胡、当归、生地、地骨皮、麦门冬、茜草、小蓟、青蒿、龟甲等。
5 验案举隅
患者,女,28岁,无业。2018年3月15日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初诊。主诉:“再婚1年,未避孕未孕2年,月经后期10余年。”13岁初潮,经期3~5 d,周期1~3个月,甚则半年,量中,血色暗红,血块(+),末次月经:2018年2月5日,形体偏胖(身高163 cm,体重83 kg),多毛,检查被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曾多次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经,随后采用来曲唑促排卵3个周期仍未孕。B超示:内膜厚0.7 cm,双侧卵巢可探及卵泡个数>12个。平素郁郁寡欢,心烦躁动,月经期乳房胁胀痛,偶有胸闷心烦,身重,二便可,舌暗,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诊断:①不孕症;②月经后期。西医诊断:①原发不孕症;②多囊卵巢综合征;③月经不调。辨证:肝气郁滞、痰瘀互结。治法:疏肝理气、化痰逐瘀。处方如下:当归15 g、白芍10 g、川芎10 g、香附10 g、柴胡15 g、苍术10 g、半夏15 g、陈皮10 g、桃仁10 g、茯苓12 g、炙甘草10 g。7剂,日1剂,水煎服。嘱运动减肥,控制体重。
2018年3月25日二诊:服用7剂后,经血来潮,本次经血稍多,色正常,心烦躁动,乳房胁胀痛稍有缓解,感口中黏腻,体重减轻0.5 kg。治法:健脾化痰、通利冲任。原方加山药15 g、胆南星6 g、赤芍10 g。上方加减再治疗1个月。
2018年5月5日三诊:月经第3天,经期乳房胀痛症状基本消失,体重共减轻约5 kg,心情愉悦,一般状况良好。治法:补肝益肾、育卵促排。继予原方加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服药期间嘱其定期监测卵泡,指导同房,无需避孕。
2018年8月复诊,主诉停经50 d。末次月经:2018年7月10日。伴腰腹部坠痛,周身乏力,偶感恶心呕吐。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阳性。B超示:宫内妊娠。给予黄体酮和叶酸及中药制剂保胎治疗。
按语:患者初潮起即经期不调,量少,且婚后久不孕,难免忧郁,长期待业在家,受生活工作压力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结合乳房胀痛等临床表现,辨证属肝郁气滞,疏泄不及,冲任失荣,血海满溢不及,则月经不调。体型肥胖且胸闷身重属痰湿阻滞,舌暗提示血行不畅,痰湿瘀血互结,故卵巢呈多囊样改变。痰瘀内蕴,阻滞气机,亦可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如此循环,则冲任、胞脉闭而经不行,故出现卵子排出障碍。因此肝郁为病因病机的枢纽,气滞为痰瘀内阻的关键,故治疗应重在从肝论治,疏肝郁、调气机以调节月经及周期排卵,正如《读医随笔》云:“凡病之气结、血凝、痰饮……皆肝气之不得舒畅所致也。”长期不孕压力过大多伴有思虑过度,思虑伤脾,且气机郁滞,不得疏泄,故以解气郁统领全方,气郁得解,气机调达,气顺则津液亦随气而顺,气血调和,有效改善卵巢营养,进而促进卵泡生长发育、排出,且有助于子宫内膜的增殖[22]。所以以疏解肝郁、健脾消痰兼活血为基本治法,方选逍遥散合导痰汤加减。
6 小结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女性面临家庭、工作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的长期刺激使女性产生心理应激,长期的心理应激状态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引起生殖内分泌功能紊乱,严重影响女性的月经和生殖功能[23]。中医认为,肝在情志活动变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活动功能正常,则人体气血调和,促使卵泡发育生长及成熟[24]。结合当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导致不孕的特点,从“肝为生殖之枢”论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符合女性生殖系统气血生理变化的规律。因此在治疗中要注重疏肝调肝,从而使心情调畅,气血调和则胎孕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