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在肝硬化中的应用
2021-01-04顾庆华
顾庆华
临床工作中发现,肝硬化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疾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等,患者有乏力腹胀、肝脾大以及黄疸等常见症状表现。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并发症情况明显,晚期发展为肝癌,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需尽早检测并合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疾病治疗工作的开展,提示早期诊断肝硬化对疾病的预后、转归有积极意义。当前,随着肝硬化检验工作的开展,发现PT 联合血小板参数价值显著,能够有效区分于健康人群,且了解患者的出血情况。为了更好的了解PT及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价值,本文就本院同期确诊的肝硬化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为例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10 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的11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纳入标准:①肝硬化患者经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诊断等确诊;②上报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③>18 岁成人,知情参与,具有配合能力。排除标准:①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凝血功能、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⑤近期应用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药物的患者。观察组中男65 例,女45 例;年龄35~72 岁,平均年龄(60.0±8.4)岁。对照组中男60 例,女50 例;年龄33~73 岁,平均年龄(59.5±8.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验工作前进行受试人员健康教育,告知受试者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于清晨空腹情况下真空抽取受检者静脉血液。凝血酶原检测标本采血,采血(1.8 ml)+枸缘酸钠溶液(0.2 ml,109mmol/L)抗凝管中。血小板检测标本采集,采血(2 ml)+EDTA-K2抗凝管中颠倒混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分离血浆,以Stago STA-R 全自动血凝仪、迈瑞 BC-6800 全自动细胞分析仪进行对应指标检测,检测内容包括PLT、PCT、MPV、PDW,所有血液标本均于采集后2 h 内完成检测,避免延迟检测对检验结果真实性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PT 及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观察组出血与未出血患者PT 及血小板参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T 及血小板参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PT 为(19.50±2.80)s,PLT 为(66.75±15.50)×109/L,PCT 为(0.30±0.09)%,MPV 为(14.40±0.80)fl,PDW 为(18.99±1.50)fl;对照组患者的PT 为(12.50±1.03)s,PLT 为(187.80±33.50)×109/L,PCT 为(0.50±0.10)%,MPV 为(10.98±0.30)fl,PDW 为(12.99±1.20)fl。观察组患者的PT、PLT、PCT、MPV、PDW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081、34.3948、15.5915、41.9818、32.7593,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2 观察组出血与未出血患者PT 及血小板参数比较 观察组中出血患者52 例,未出血患者58 例。出血患者的PT 为(21.50±3.20)s,PLT 为(53.50±13.80)×109/L,PCT 为(0.20±0.09)%,MPV 为(15.60±1.10)fl,PDW 为(19.89±1.05)fl;未出血患者PT 为(16.50±3.20)s,PLT为(85.80±20.80)×109/L,PCT 为(0.30±0.10)%,MPV为(13.15±0.80)fl,PDW 为(16.20±1.15)fl。未出血患者的PT、PLT、PCT、MPV、PDW 水平均优于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816、9.4804、5.4882、13.4544、17.5030,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3 讨论
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一般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发作后期症状比较明显,病程时间越长治疗的难度越大[1]。临床工作中发现,肝硬化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疾病的发生和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导致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等,患者有乏力腹胀、肝脾大、黄疸等症状表现,有肝癌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尽早诊断治疗,有效的诊断是治疗工作开展的前提。肝脏有调节凝血、抗凝血系统平衡的作用,患有肝硬化情况下人体大量干细胞被损害,凝血因子功能降低,PT 随之增加。由此说明,肝功受损情况下PT 随之变化,且肝功随PT 延长呈越差表现,肝功越差情况下出血风险也越高、出血程度越严重。所以,PT 可以作为检测肝硬化患者的主要指标之一[2]。血小板来源于机体成熟骨髓巨核希伯胺,大小、体积可以提示骨髓当中巨核细胞增生、代谢、血小板生成情况,PLT、PDW、PCT、体积参数、功能相关性明显,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反应血小板功能情况。肝硬化患者PT会增加,血小板功能明显异常,从而损害患者的免疫功能、造血功能。PLT 水平下降、肝硬化情况下均影响脾脏状态,由此说明血小板参数可以作为检测肝硬化、了解患者是否出血的指标之一[3]。为了提高肝硬化的检验准确率,主张PT 及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检验工作中发现,肝硬化患者的PLT、PCT、MPV、PDW 血小板参数检验结果明显有别于健康人群,其中,PT 更长,PLT、PCT 水平更低,MPV、PDW 水平更高,且与未出血患者比较,出血患者的PT 更长,PLT、PCT 水平更低,MPV、PDW 水平更高[4]。赵琳[5]研究指出,肝硬化患者的PT 以及血小板检验结果均明显有别于健康人员,两种方式检测肝硬化可以为疾病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从而促进患者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活与生存质量,是有效的检测方案。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PT 为(19.50±2.80)s,PLT 为 (66.75±15.50)×109/L,PCT 为(0.30±0.09)%,MPV 为(14.40±0.80)fl,PDW 为(18.99±1.50)fl;对照组患者的PT 为(12.50±1.03)s,PLT 为(187.80±33.50)×109/L,PCT 为(0.50±0.10)%,MPV 为(10.98±0.30)fl,PDW 为(12.99±1.20)fl。观察组患者的PT、PLT、PCT、MPV、PDW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081、34.3948、15.5915、41.9818、32.7593,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观察组中出血患者52 例,未出血患者58 例。出血患者的PT 为(21.50±3.20)s,PLT 为(53.50±13.80)×109/L,PCT 为(0.20±0.09)%,MPV 为(15.60±1.10)fl,PDW 为(19.89±1.05)fl;未出血患者PT 为(16.50±3.20)s,PLT 为(85.80±20.80)×109/L,PCT 为(0.30±0.10)%,MPV 为(13.15±0.80)fl,PDW 为(16.20±1.15)fl。未出血患者的PT、PLT、PCT、MPV、PDW 水平均优于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816、9.4804、5.4882、13.4544、17.5030,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由此说明,肝硬化患者、健康体检者的PT 以及血小板检验差异显著,可以作为检测肝硬化的主要检验方式。本文结果与孙晓妲[6]研究结果有一致性,研究组肝硬化患者的PT、PDW、MPV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PCT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肝硬化情况下,患者的PT、血小板参数结果明显有别于健康人群,PT、血小板参数结果均可有效反应肝硬化患者病情、出血情况,为疾病的后续治疗以及治疗转归判断情况提供参考,是有效的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