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1-04樊星
樊星
呼吸衰竭疾病诱发因素多样化,疾病一旦形成,患者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换气功能与肺通气功能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从而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这会降低生理功能,造成机体代谢紊乱。一般情况下,呼吸衰竭患者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这不仅增加治疗难度,更会缩短患者生存时间,降低其治疗自信心,而且受到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导致呼吸衰竭疾病发生率呈递增趋势。临床中,针对呼吸衰竭疾病多选择有创通气治疗,但随着应用率的升高,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步提升,而且对机体产生的创伤较大。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与完善,无创呼吸机针对呼吸衰竭疾病干预价值逐步提升,而且还可提高患者的肺部功能,进一步改善其生活水平,易于患者接受与认可[1]。因此,本文针对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不同方式开展治疗,观察无创呼吸机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呼吸衰竭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参照组及实验组,各36 例。参照组中女15 例,男21 例;平均年龄(68.89±1.58)岁。实验组中女16 例,男20 例;平均年龄(68.94±1.6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通过一系列检查,确诊为呼吸衰竭疾病;②患者机体出现不同程度肺通气不畅,换气功能障碍等情况;③符合医学伦理相关要求;④患者或者家属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严重传染性疾病;②精神障碍;③昏迷;④生命指标波动大;⑤肝肾器官功能性障碍;⑥气道分泌物较多;⑦聋哑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雾化吸入治疗,应用生理盐水与硫酸沙丁胺醇溶液(河北仁合益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019)进行混合,达到扩张气管目的,再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药敏实验结果与痰液分泌物培养结果选择药物,并根据患者机体基础疾病实施降压、降糖等基本治疗。参照组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设定氧流量为2.5 L/min。实验组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应用BiPAP Harmony ST双水平无创呼吸机开展治疗,调整患者为半卧位姿势,并将其头部抬高,给予患者面罩,将呼吸器管路与呼吸机相连,并选择S/T 模式,将吸氧浓度调整为40%~100%,呼吸频率为16 次/min,IPAP 设定为8~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气相压力为4~6 cm H2O,最终压力设定为4~6 cm H2O。开展治疗阶段,对患者床旁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并对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进行监测,有任何异常及时进行处理,若有必要,停止治疗或者更换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有效:患者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等临床不适症状全部好转,生命指标稳定,精神状态良好;改善:患者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等临床不适症状明显好转,生命指标接近稳定,精神状态一般;无效:患者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等临床不适症状无任何好转,生命指标波动较大,精神状态差。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改善)/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动脉血气水平,包括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以及pH。③应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生理职能以及生活状态方面实施综合性评价,每项总分均为100 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参照组有效10 例(27.78%),改善18 例(50.00%),无效8 例(22.22%),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实验组有效15 例(41.67%),改善19 例(52.78%),无效2 例(5.56%),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高于参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1,P<0.05)。
2.2 两组动脉血气水平比较 参照组动脉血氧分压为(74.58±3.10)mm Hg,血氧饱和度为(81.62±3.6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74.51±3.51)mm Hg,pH 为(5.12±0.68);实验组动脉血氧分压为(84.12±4.26)mm Hg,血氧饱和度为(93.41±4.56)%,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为(66.51±3.24)mm Hg,pH 为(7.95±0.76)。实验组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与pH 均高于参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参照组躯体疼痛评分为(65.21±4.61)分、心理健康评分为(66.01±4.77)分、生理职能评分为(67.06±4.71)分、生活状态评分为(65.81±4.73) 分;实验组躯体疼痛评分为(90.85±6.25)分、心理健康评分为(91.62±6.33)分、生理职能评分为(91.67±6.40)分、生活状态评分为(90.68±6.51)分。实验组患者的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生理职能以及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急诊科、呼吸科常见疾病,诱发因素多与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呼吸道病变以及胸廓病变等有着紧密联系,年龄越大,发生呼吸衰竭几率越高。病情若逐步恶化,可诱发患者机体出现不同程度呼吸不畅、急促、精神萎靡、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威胁其生命健康,降低其生活水平。临床中,针对呼吸衰竭疾病多选择人工机械实施辅助治疗,但对操作者要求非常高,若操作失误可诱发黏膜损伤,这不仅影响预后效果,还会使患者丧失治疗的自信心。有相关研究表明[2],针对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患者动脉血气水平有一定改善作用,符合临床治疗需求。
近些年,针对呼吸衰竭疾病可选择无创呼吸机进行干预,此方案不仅可提升预后效果,还可对患者的动脉血气水平有一定调整作用。无创呼吸机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案,不仅治疗环节操作简单,治疗安全性较高,且对患者机体不易产生损伤,疗效显著,从而获得患者高度认可与满意。此外,实施无创呼吸机治疗可降低患者心脏回心血流,从而改善心脏负荷量,促进心肌供氧量,对气管进行扩张,提高通气量,这对患者呼吸不畅、水肿方面有着积极影响,更可促进机体循环。针对心力衰竭疾病应用无创呼吸机可调节肺弹力阻力、气道阻力,增强通气功能,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这对控制呼吸性酸中毒有着积极作用。同时,此治疗方案还可提高患者机体肺泡氧分压,改善机体低氧血症情况,对机体缺氧组织有一定缓解作用,进一步减低代谢性酸中毒几率。应用无创呼吸机期间,对患者呼吸肌疲劳状况有一定调整作用,提高呼气与吸气末肺容积,给予患者定量通气,对患者肺泡通气进行维持,有效降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提高血氧分压,从而使患者呼吸水平正常,调节呼吸窘迫情况。
通过本次研究可发现,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pH 均高于参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生理职能以及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无创呼吸机对呼吸衰竭疾病的治疗价值,而且选择面罩实施机械通气,可减低二氧化碳潴留情况,对患者血气指标有着积极改善作用。同时,还不会对患者气道产生损伤,避免对语言功能产生影响,而且在治疗阶段,无需建立人工气道,撤机方案,治疗安全性高。通过相关文献[3]可发现,针对呼吸衰竭疾病实施无创呼吸机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确保治疗效果。龚冬生等[4]在文中也指出,无创呼吸机对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方案,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还可调节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也有相关研究称[5],针对无创呼吸机可进一步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与血气指标,还可提高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治疗效果,值得推广。这同本次研究所得结果有一定相似之处,说明此次研究结果具有真实性与科学性。
为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在治疗前给予患者宣教与心理疏导等措施,细化讲解无创呼吸机应用价值、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宜,提高患者对治疗流程的认知度,从而保持良好的治疗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针对存在焦虑、害怕等情绪的患者实施心理疏导,释放其心理压力,对其发放健康手册、播放轻音乐或者安排治疗成功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教等形式,提高其治疗自信心;针对患者在治疗方案有不懂、疑问之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解答,消除其疑虑,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此外,在治疗阶段,一定加强对患者生命指标的观察,评估患者耐受程度,一旦出现动脉血气指标异常情况,意识障碍或者恶化情况,立刻停止治疗,更换其他治疗方案。治疗后,告知患者疾病相关事宜,并在饮食方面加以调整,建议其多摄入维生素与蛋白质,若有必要还可注射白蛋白、血浆等药物,根据患者机体情况每日开展呼吸体操,从而提升呼吸肌的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呼吸衰竭属于临床重症疾病,应用无创呼吸机开展治疗不仅可确保临床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还可改善患者肺功能,确保动脉血气水平的稳定性,从而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值得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