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 年通渭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1-01-04牛娅丽王文伟
牛娅丽 王文伟
(甘肃省通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甘肃 定西 743300)
乙脑,即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子为其传播媒介,主要通过叮咬已感染的猪再叮咬人传播该疾病,人与人之间并不直接传播。随着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每年5-10 月份由虫媒蚊子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也逐年出现在甘肃省通渭县的年鉴上面。为探讨甘肃省通渭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对通渭县2015—2019 年乙脑发病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防治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监测(乙脑专报)系统中报告的乙脑病例数据库,通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人口数据来源于县统计局2015-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Excel 软件分析。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对临床报告病例做回顾性分析。
1.3 病例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做出诊断。
2.结果
2.1 疫情概况
通渭县于2014 年开展“两脑”监测工作,同年纳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015—2019 年共报告64 例乙脑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18 例,2017 年报告病例数远高于其他年份,乙脑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凸显上升趋势,2015—2019年乙脑报告病例报告发病率见下表1
表1 2015—2019 年通渭县乙脑报告发病率
2.2 地区分布
通渭县地处大西北,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壑区,报告发病数中农村和城区差异较大,农村发病率占发病总数的84.38%,城区仅占15.62%,见表2。
表2 2015—2019 年通渭县乙脑报告发病数地区分布
2.3 时间分布
通渭县2015—2019 年乙脑报告发病呈严格的季节性,由于乙脑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乙脑的发生和流行与蚊子的滋生繁衍情况关系密切。而适合蚊子滋生繁衍的条件为高温潮湿环境(气温10℃),甘肃省7 月平均温度最高,达到17.62℃[1],通渭县只有在每年的7、8、9 月份才可以满足这个条件,故乙脑的发生集中在7、8、9 月份。发病时间分布如表3。
表3 2015—2019 年通渭县乙脑报告发病数时间分布
2.4 职业、性别、年龄分布
报告的64 例病例中,农民44 例,占总数的68.75%,其次是学生16 例,占总数的25.0%;男性37 例,占总数的57.81%,女性27 例,男女比例为1.37;6 ~10 岁5 例、12 岁(2005 年之前出生)59 例,占总数的92.19%,年龄最小6 岁,最大71 岁。
2.5 免疫史及外出史
报告的64 例病例中仅有5 例接种过乙脑减毒活疫苗,其余59 例均未接种过乙脑疫苗,占总数的92.19%;56 例无外出史,占总数87.50%。
3.结论
(1)流行性乙脑趋势分析:流行性乙脑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因此又被称之为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为乙脑。乙脑的主要分布地区是亚洲,不论是热带还是亚热带、温带地区都有乙脑患者。我国属于乙脑多发国家,乙脑在疫苗使用之前其发病率均较高,在应用乙脑疫苗之后则有效控制了乙脑病例,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仍然会在局部地区爆发或流行。
甘肃省历年流行趋势:甘肃省在发病初期的发病率较低,<0.1/10 万;在20 世纪60 年代,甘肃省的报告发病率为0.07/10万~0.05/10 万;在20 世纪70 年代,甘肃省的报告发病率为0.61/10 万~1.84/10 万;在20 世纪80 年代,甘肃省的报告发病率为0.09/10 万~1.16/10 万。甘肃省的发病规律为约2 年~3 年出现一个发病小高峰。自1998 年开始,甘肃省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直到2005 年下降至最低水平,发病率低至0.17/10 万,是近20 年来的最低水平,2006 年的发病率相比上年则有所上升,为0.62/10 万。
1990—2008 年发病率变化趋势:通过每5 年对甘肃省乙脑疫情报告的数据进行整理、合计可知:在1990—2008 年这个阶段,甘肃省发病率最高的阶段是1990—1994 年,为0.70/10 万;发病率最低的阶段是2000—2004 年,为0.29/10 万。1990—2008 年阶段的每5 年合计数据报告显示,其发病率均有所下降,定基比下降幅度分别为10.05%、58.13%,环比下降幅度分别为10.05%、53.45%。2000—2004 年定基比下降。相比于2000—2004 年来说,2005—2008 年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年均发病率上升至0.32/10 万,环比上升10.53。
(2)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自1959 年组建卫生防疫站以来,1959—2014 年间从未报告过乙脑病例。甘肃省乙脑聚集区位于中部、东南部地区,包含32 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17—2018 年[2],通渭县于2015 年开始报告病例,符合甘肃省乙脑病例的聚集特征。
(3)根据2015—2019 年5 年间的传染病监测资料显示,仅2016—2019 年4 年间通渭县共报告63 例乙脑病例,报告发病率从0.28/10 万上升到8.09/10 万,发病集中在夏秋季,自然因素尤其是气温变化影响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而乙脑病例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的地区分布,多发生于夏秋季节[3],因此需在夏秋季节应加强对儿童和中老年人乙脑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监测,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4]。
(4)所有报告病例中,未接种乙脑疫苗者占总数的94.44%,而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手段,通渭县在2019年6 月初对5723 名农村居住的未接种过乙脑疫苗、未罹患过乙脑的40 ~74 岁人群开展了1 剂次成人乙脑减毒活疫苗免费接种工作,报告发病率从2017 年的8.09/10 万下降至2019 年的2.19/10 万。由于全县农民年均纯收入仅6755 元,人们对疫苗的认识仅限于儿童接种,而忽视了成人乙脑疫苗的接种,而低发病率地区成人抗体水平较低,在加强儿童乙脑疫苗接种的同时,应关注成人乙脑的预防控制[5]。
(5)所有报告病例中,无外出史者占总数87.50%,提示输入病例较少,本地发生乙脑的可能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养殖逐渐减少,养殖场逐渐扩大规模,环境卫生跟不上,从而引起蚊虫滋生繁衍,通渭县乙脑病例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及农民人群中,乙脑病例的分布呈现季节性,地域性和人群差异的特点,建议继续做好适龄儿童免疫接种,同时做好宣传教育,防蚊灭蚊等防控措施。
综上所述,通渭县发现并报告病例时间符合甘肃省乙脑病例的聚集特征,报告发病集中在7、8、9 月份,因此更需加强对人群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根据数据分析,2005 年以前出生及成人、无外出史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占报告发病人数的大多数,而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加强成人乙脑疫苗的接种,建议继续做好适龄儿童免疫接种,同时做好宣传教育、成人乙脑疫苗接种、防蚊灭蚊等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