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加减联合按摩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分析
2021-01-04李啸霖
李啸霖
(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空港医院> 中医骨伤科 四川 成都 610200)
骨伤患者至并后期有较大的概率会表现为肢体肿胀,是常见性骨科并发症,临床多通过脱水剂展开治疗,例如甘露醇等,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解除临床症状,但不支持长时间给药,可能会引起药物不耐受、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增加患者治疗的风险性,不利于预后[1]。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理论在临床中应用频率的提升,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逐渐成为趋势。在中医理论中骨伤后期肢体肿胀被归纳为“淤血”、“气滞”范畴,治疗需要遵循舒经通络、活血化瘀的原则[2]。为探讨中医治疗方案对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的影响,纳入我院于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126 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通过对照甘露醇、中药方加减与穴位按摩疗法展开如下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126 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纳入标准:①病理检查显示骨伤后肢体肿胀,且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提出的肢体肿胀标准相符者;②年龄不低于20 周岁;③本人或家属知情且授权;排除标准:①术后感染者;②关节软骨损伤者;③脏器有严重性病变者;④本次用药禁忌者;⑤精神功能异常者;⑥妊娠期、哺乳期者等;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8 例男性与25 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0 ~73(43.65±2.54)岁,其中有13 例为肱骨骨折,18 例为胫腓骨骨折,10 为股骨骨折,22 例为桡尺骨骨折;观察组36 例男性与27 例女性患者,年龄为21 ~74(44.76±2.43)岁,其中有15 例为肱骨骨折,17 例为胫腓骨骨折,11 为股骨骨折,20 例为桡尺骨骨折;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例如抗菌、镇痛等,同时将患者患肢垫高,以冰袋冷敷。
对照组开展甘露醇疗法:取250mL 浓度为20%的甘露醇注射液给以患者静脉滴注治疗,1 次/d。
观察组开展中药方加减与按摩治疗:①中药方加减治疗。主方为牛膝16g,陈皮15g,木香15g,青皮15g,乌药15g,黄芪15g,郁金15g,泽兰10g,泽泻10g,柴胡10g,香附子10g,香附10g,路路通10g;若患者为下肢骨伤,添加牛膝16g、独活16g;若患者为上肢骨伤,添加桂枝12g、羌活12g;每日取1 剂以水煎熬后取汁分早晚两次给予患者口服。②穴位按摩。参考患者骨折部位,取合谷穴、内关穴、外关穴、血海穴以及阴陵泉穴等,通过拿捏推揉等手法为患者提供按摩治疗,单次按摩时间为20min,每日按摩2 次。
所有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 周。
1.3 观察指标
①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②治疗前后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
③治疗前后VAS 评分:参考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十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强烈[3]。
④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胀、发热以及运动改变等症状积分进行评估,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4]。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肿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肿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s,d)
表1 两组治疗后肿胀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对比(±s,d)
组别n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633.23±0.456.12±1.34对照组637.34±1.129.76±1.65 t-27.02713.592 P-0.000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与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以及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趋同,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小于对照组,且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与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与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对比(±s)
组别n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cm)VAS 评分(分)中医证候积分(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633.13±0.850.85±0.426.79±1.261.00±0.3578.35±3.1051.35±4.31对照组633.11±0.811.26±0.406.75±1.381.81±0.5578.52±3.2862.09±5.14 t-0.13525.5910.1709.8620.29912.708 P-0.8930.0000.8650.0000.7660.000
3.讨论
骨伤患者至并后期可能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肢体肿胀,其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临床认为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骨折损伤带来的应激性反应,增加了炎性因子、生物化学物质、蛋白酶类等分泌量,导致微小血管出现痉挛、受损等情况,破坏局部微循环,血液流速受到干扰,红细胞出现聚集现象,组织间隙中渗入血液,最终形成瘀血,此外,组织间隙中渗入细胞内液,局部肿胀等;若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干预,伤口边缘皮肤存在坏死风险,会对伤口愈合造成较大的影响,增加患者的身心负担,不利于预后发展[5-7]。常规西医疗法以患肢制动、抬高、冷敷以及药物治疗为主,虽然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性较大,所以多以中医方案提供治疗。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的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以及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与患侧肢周径差小于对照组,且VA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可见中药方与穴位按摩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效果优于甘露醇。原因分析,甘露醇虽然可以利尿、改善血浆内渗透压,缓解肿胀症状,但会给患者心脏、肾脏造成较大负荷,甚至破坏电解质稳定,降低患者的心肾功能。而研究所用中药方中的牛膝可以利尿逐瘀、通淋通络,木香可以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陈皮可以调中燥湿、理气健脾,黄芪可以利尿消肿、补气,路路通可以利水通经、祛风活络,柴胡可以疏肝解郁、退热,泽兰可以行水消肿、活血化瘀,乌药可以温肾散寒、行气止痛,香附子可以调经止痛、行气解郁,泽泻可以利水渗湿与泻热;主要利用可以达到化瘀消肿、益气活血的功效,在此基础上辨证加减给药,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8-9];同时辅以穴位按摩法,通过内外综合调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血流,增强舒经通络效果,避免肌肉粘连,或是肢体僵化等,对患者预后有较好的促进作用[10]。
综上所述,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给予中药方加减联合按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肢肿胀症状,降低患者的VAS 评分与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实现早期康复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