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政教育话语方式探讨

2021-01-03尹梦梦

中国新通信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尹梦梦

【摘要】    以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自信为视角,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内涵,而思想政治教育又能为文化自信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以互联网时代下的文化自信为背景创新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已成为必然选择。本文简要概述了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内在契合性,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政教育话语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思政教育    话语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离不开话语表达方式的支持,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在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常态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与转换,既是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又是坚定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和政治站位的必然结果。基于此,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转变传统话语方式,迎合时代发展需要提高理论逻辑的严密性,整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的内在契合性

1.1文化自信象征着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话语,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话语奠定了良好基础。相比于其他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这种意识形态属性直观地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但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点,其话语体系还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国际文化互动交流力度,还有用于增强社会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同,尤其是在语言文化、价值取向等要素的传播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载体作用。

1.2 文化自信增强了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的自信

文化与话语之间原本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话语为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奠定了良好基础,而文化现实又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且文化自信在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自信得到广泛认同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然会得到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在我国文化发展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形式也得到了更深层次地创新与完善,有效推动了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文化为话语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话语主体不同,这也造就了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的多元化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政教育话语建设中面临的困境

2.1 传统思政教育话语方式过于单一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缺乏基本的效力,尤其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也较为枯燥乏味,在变化多端的时代环境下话语主体愈发趋于多元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难以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话语失效还体现在话语主体本身,目前现有的话语主体并未精准掌握话语语境的运用时机,尚不具备话语预设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質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远无法跟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潮流,无形中弱化了话语的主体地位。实际上目前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意味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被迫融入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而宏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被融入到了微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这同样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在文化自信视野下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性发展,已成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2.2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新的冲击与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各国之间的交往愈发密切,尤其在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全球化话语中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话语方式正冲击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而这种渗透与反渗透、消解与构建、建构与创新之间的反复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改革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某些西方国家原本就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势的资本主义文化软实力,其更是占据着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热衷于向世界宣传其独有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以及文化视角,旨在将其作为一个国家战略广泛应用于普及到世界范围内。在此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话语霸权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与改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增强我国思政教育话语的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2.3 交往方式虚拟化导致的安全风险

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可供社会公众选择的交往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社会个体习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发泄现实生活中积攒的委屈、愤怒等不良情绪。虚拟世界中的话语有效突破了现实生活在各个方面的局限性,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诸多风险。首先,交往方式的虚拟化突破了现实话语交往的限制和约束,使得现实生活中具有法律和道德约束效力的规定不再具有权威性,因此,部分非真实话语、虚拟话语严重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地位。其次,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的限制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虚拟化表达通常会面临着多个方面的限制,使其作用和功能无法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有效发挥。因此,虚拟化交往方式的盛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负担,在文化自信的大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话语的虚拟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三、互联网时代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政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策略

3.1 坚定文化属性和政治站位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承载着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因此创新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时必须以文化属性和文化自信为基础。文化属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价值取向上,而这种价值取向聚集了全体社会公众对文化认同的基本观点和价值判断能力。这意味着文化认同不但与社会公众对自身身份的认定、作为社会群体角色的认定密切相关,还与民族文化及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转变时,必须基于社会公众对文化本体的认同,确保全体社会公众对文化本体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予以高度认同。实际上每个社会公众都离不开文化环境的熏陶,只有认同本国家和民族传承的文化,才能对其他事物予以认同和关注,且这种认同并非是具体的,而是对某种文化产生的一种共识和归属。这意味着认同文化本体有助于为文化自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也是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必须遵守的文化属性。只有牢牢掌握这种文化属性,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融入到中国文化的话语语境下,使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继承与弘扬,有效汲取优秀多元文化的精华,在满足文化语境适应性前提下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时效性。

3.2 保证逻辑的严密性和话语的规范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作为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涵盖了话语词汇、基础理论、语法逻辑以及话语规则等要素。实际上话语方式指话语主体将话语词汇和相关理论知识按照特定的逻辑条件和话语规则组成一个完整的话语内容,并将其传达给话语客体的一个过程,而话语方式的表达效果又会直接影响这个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但话语的组合、表达方式必须按照某种特定的理论逻辑进行,也就是保证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话语解读的规范性。实际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特点,其必须以某一体系下的主题思想为基础,通过规范的概念、特定的范畴以及专业术语精准表达话语内容,且这些概念、专业术语并非由简单的文字组成,还需要遵循特定的逻辑关系,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服务。与此同时,在表达过程中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美化,以此有效提高话语表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过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通俗性,而忽视了其理论逻辑的严密性和规范性。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读的规范性问题同样需要予以高度重视。话语的功能在于精准传达思想,而达到这一要求的前提在于运用专业术语进行规范性解读,站在话语客体的角度通俗解读某一理论或概念,促使话语客体明确其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对话语内容形成认同和情感共鸣。

3.3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话语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思考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途径,并将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与历史背景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与转变有迹可循。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将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优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革命时期的文化话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话语进行对比分析,站在文化属性这一层面上实现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这种继承并非相互独立,而是需要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进行同步融合与继承。例如,使我国流传至今的文物、遗产、古籍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作用下进行全方位展示,同时继续沿用传统优秀的话语表达方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经典的话语表达。但这种借鉴必须以认同自身文化为前提,将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和专业学科话语表达方式适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根本举措。与此同时,在借鉴与引用优秀外来文化时,还需要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结合我国新时代发展需要辩证性看待外来文化用语中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取向,并将值得借鉴的话语表达方式进行科学转换,确保其充分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话语语境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其充满中国式话语表達的韵味,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话语的转换渠道。

四、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与转换时,必须站在文化自信视角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参考依据,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和时代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创新与改革作为首要目标,有效促进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话语方式的融合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高顺起.新媒体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传媒论坛. 2018(22)

[2] 闫彩红,刘殿臣.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思考 [J].  文教资料. 2018(24)

[3] 任宗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J].  国际公关. 2019(07)

[4] 卫超.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效果研究 [J].  智库时代. 2018(38)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思政教育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