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知“书”达“理”
2021-01-03吴璐云
吴璐云
计算教学离不开算理和算法,算理简单说是算的一种道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么算”的问题;算法是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提到“算理”和“算法”的关系,我们认为“法理”需要平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有理解算理,明确了具体的计算方法,才能合理、简洁地进行计算,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而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学会了一些所谓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方法背后的道理却是知之甚少。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前状态”到底如何呢?为此,笔者对本校三年级的50名学生进行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前测。
通过上表可知,目前学生的“前状态”表现为:1.能理解乘法的意义;2.基于《口算乘法》的经验,能对乘法算式“先分后合”;3.提前预习或家长教学促使学生能正确利用“竖式”解决问题;4.学生已经具备了算法多样化的基础。那么,教学重点就在于梳理这些算法背后的算理了。于是,笔者利用教材提供的直观模型“点子图”,再次进行调查。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完全与点子图脱节,有些甚至无从下手。这说明放手让学生自主使用“点子图”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是不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他们只是因为“老师要我在上面圈一圈、画一画,我才去圈画”,而不是学生内在的需求。这样的“潜状态”给教学带来的无尽的困惑:
1.怎样引起学生对算理的关注和探究呢?
2.怎样加让点子图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辅助工具呢?
3.怎样让学生突破从一位数的“一层积”到两位数的“两层积”的思维?
4.怎样加强点子图、横式及竖式计算每步之间的沟通,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加深算法和算理之间的联结性理解呢?
通过梳理对比,我们解读到三种版本教材编排的共性:1.各版本都注重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购书”、“列队表演”、“彩笔”这些熟悉的生活情境。2.教材编排都在小学中段。3.各版本都让学生经历“先分后合”,从而让学生理解算理。
同时,这三个版本的教材又有差异:1.课时安排上的差异:人教版和冀教版都为一个课时,而北师大版为两个课时。2.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借助“点子图”直观感悟计算的道理,而冀教版则是通过分步笔算和完整笔算相结合。
二、对“症”出决策
基于各版本的共性,应该予以坚持,熟悉情境便于学生更好的融入和理解,“先分后合”是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算理的重点。基于各版本的差异,应该优化融合。本课借助“点子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多种算法,实现算法多样化。竖式计算,明确算理,每一步与情境中的具体意义联系,让学生明确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帮助学生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竖式的模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还能够较好地掌握算法,并感悟和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竖式的简洁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承——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表征架构算理
【片段一】
师: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一共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生1:14×12,算出来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一本一本数出来。
在学生们的嘲笑声中,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师:真是个好方法,只是我们现在没有书怎么办?
生:用小棒或者一个图形表示一本书。
师:是的,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本书,那么一行画14个点就是1套书,画12行就是12套书。然后我们可以一本一本数出来。
有学生马上举手叫停,生:老师,太麻烦了,可以一套一套加起来。
在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认可时,又有学生举手,生:我同意他的方法,但是一套一套加起来要加12个14,也很麻烦,可以把书分成3部分,4套为一部分,14×4=56(套)56×3=168(套)。
同学们思路打开,纷纷举手,师:同学们,赶快把你们方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并用式子表示出你的算法。
【反思】
1.为避免出现前测时“老师让我圈点子图,我才圈”的尴尬,特意强调了“问题情境中的书与点子图的对应”,让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为学生算法多样化打开了思路,这是借助直观模型的价值。
2.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先反馈部分优等生的解题思路,再让全体学生深入思考,独立解决并用点子图表示。优等生的示范作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节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为后面教学竖式、理解算理留出足够的时间。
二、对比优化算法
【片段二】
师:这些分法里哪种分法简单呢,为什么?
生1:14×10+14×2最简单。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把12平均分成2个6也很简单啊。
生3:如果不是买12套書,是买13套书呢?就不能用连乘了。
师:到底哪种方法最优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接下来的探究,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反思】学生的计算方法不完全相同,但都是用“先分后合”的思路,这点恰恰就是乘法竖式的基本思路。从这么多方法中,优化出“分十法”体现了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的道理。
很多老师质疑,在教学时,学生利用点子图进行圈、分、算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压缩了对竖式计算的教学,造成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理解及巩固练习不到位,那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而人教版新教材中增加了“点子图”, 这样的编排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需要有较多的动手操作和直观表象作为支撑,引导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转——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片段三】
师:有同学用竖式计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赶快来介绍一下吧!
生:先算个位“2”×14:2×4=8,8寫在个位,2×10=20,2写在十位。(板书:2×4=8,2×10=20)
师:算完个位,再算什么?
生:再用十位 “1”去乘14:十位的“1”表示10,10×4=40。写在十位上,0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可以省略不写。(板书:10×4=40)
师:然后再用十位“1”去乘十位“1”,也就是多少乘多少?
生:10×10=100。1写在百位上。(板书:10×10=100)
生: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根据购书来解释,28是几套数书的本数?140是几套数的本数?
生:28是2套的本数,140是10套书的本数。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这种方法真棒!
师:哪幅电子图能恰当的体现竖式的计算过程?
生:14×2+14×10
师:观察点子图、横式和竖式计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图示出三者之间的沟通。
师:两位数乘两位数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把12分成10和2,分别与14相乘,再相加。
师:这就是为什么“分十法”最优的原因了。
【反思】形象地说,竖式就是站起来的“横式”,但这样的站应该建立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学中,联结点子图、横式及竖式计算每步之间的沟通,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象,加深算法和算理之间的理解,让学生清楚“法中见理,理中得法”。
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片段四】
师:在竖式计算时,将过程分成了这些算式。我们借助点子图来演示一下过程。
【反思】此过程整合“北师大版”教材,借助点子图寻找竖式中每一部的计算结果在图中相应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把抽象的算理和外显的算法进行勾连。用表格来说明“第二层积由于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出现错位的现象”,从而突破“乘数是一位数的一层积到乘数是两位数的二层积”的思维障碍。
多尔教授说:“学习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在某种意义上,“起”“承”“转”“合”正是对数学学习“过程”的一种丰富和具体化,经历这样的具体化,课堂将变得更加饱满充实,更加曲折多变,更加智慧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