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学视角下的高校美术工作室制分析

2021-01-03张犁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校

张犁

摘 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工作室制已经在我国多个美术学校中得到应用,具备多方面优势。为了能够将其教育作用全部展现出来,相关学校教师就要做好研究工作,尽可能为学生们创设良好条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进而不断提升个人水平。探讨工作室制的主要概念,并对工作室制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学视角;高校;美术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基于原本的手工作坊制度逐步演变而成。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用这一制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投入课堂活动之中,完成知识学习,感受美术内容的乐趣所在,进而提升个人水平。

一、工作室制的主要概念

我国最早引入工作室制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展开探索工作。后来,这一模式逐步得到推广,被超过300多所学校所采纳。

对工作室制来说,其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将工作室作为基础单位,以此展开教学活动;以企业内部的场所为教学环境,添加相应的设备;通过项目实操完成授课;以企业的专家人员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模式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模式有所借鉴,能够将教学、竞赛、研发、技能培养有机整合,在目标层面完成“学校有工、教学融工、学生会工、教师能工”的培养要求。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在这几十年之中,该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崇,有着很高的覆盖率[1]。

二、工作室制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传递技法类隐性知识

1960年前后,中央美术学院开始实施油画工作室制,教师用示范的方式逐步完成教学活动,让学生一边探究,一边合作,从实践练习中逐步完成知识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增强自身问题处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正是由于工作室制的实践,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艺术行业人才。

美术教育的发展源于技能需求,也就是通过教学的模式,逐步完成美术知识教学和技能传递,以此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美术专业水平的优秀人才,促使我国美术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德国教育家提出“三中心”的授课模式,也就是将“教材”“教师”“课堂”作为核心部分,以此完成授课任务,当前我国多数学校都采用了这一模式。这类教学模式更为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正常教学,而无法考虑到学生到底如何学习,而且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各个学校就需要结合当前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在应用了工作室教学方式之后,就可以安排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实现知识获取,而且使其接触到一些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通常是指依靠语言、教材、文献以及媒体的形式进行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与其完全相反,指的是在处理相关任务时,依靠交流、合作、活动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内容。在美术工作室里面,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将一些很难通过口头表达的技能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隐性内容逐步显性化。这样学生便不再感到被动,而是可以直接在创作的过程中完成学习,所学到的内容都极为具象化,从而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运用各类艺术语言,逐步完成创作活动[2]。

例如,在使用色彩原色调出间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对基础色红、黄、蓝展开调配,调配出橙色、绿色、紫色。而关于如何调配出灰橙、灰绿、灰紫的问题,则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让其自由嘗试,以此完成隐性知识的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相关技能。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工作通常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开展,而环境指的是教师和学生所依赖的客观现实。环境具体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诸如空间、物质条件等,一般可以称作硬环境。另外,环境也能看作是人们主观层面的个人感知,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对其中存在的因素予以感受之后获得的评价。而教学工作本身就和师生的意愿、情感、情绪、心境有着诸多联系,以此形成相应的教学氛围,通常又能将其称作软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会对教学工作的正常推进产生影响。

在美术工作室之中,其教学环境相对较为特殊,尤其是布局部分,和传统教室有着明显区别。在工作室里面,并没有多层排列的课桌椅,也没有讲台,只有静物台、模特台、画板和画架。静物和模特台可以参照教室本身的采光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方案对其合理摆放。学生参照具体要求,在其周边环绕,在特定的角度和位置进行创作。而教师则要在整个工作室来回观察,了解学生们的创作情况,结合其中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如此就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使学生的内心层面产生全新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3]。

美术工作室对学生人数有所要求,通常都以小班为主。整个教学活动十分重视实践操作,学生会将多个美术器材摆放在室内空间,若人数过多,就会导致空间受限,很难正常观察,甚至会彼此遮挡。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所下降,而且会不断蔓延,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

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还能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充分了解知识和技能具体如何应用,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以“历史人物”作为科研主题,安排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先进行资料搜集,寻找相关照片和视频。之后教师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了解到底如何构图、打底铺色、薄厚衔接以及处理虚实关系等。通过长期努力,学生就能掌握更多知识,拓展个人视野,进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三)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认识到学生在智力水平和认知模式存在区别。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和思维模式不同,在学习时,自身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都不同。因此,教师就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运用一些针对性措施完成授课,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将潜能转变为基本能力。高校在录取美术生的时候,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都以统一政策招收学生。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理应掌握素描、色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完成初级学习任务,并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在初级教学时,学生由于接受的教育和方法不一样,对作品表达、审美理解、艺术性的感知自然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应以这一情况为基础,选择特定的方法,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4]。

在进行工作室与学生的匹配时,可以采用双向选择的形式。让一名有着较高素养的教师作为负责人,主持教学任务,而一些与该教师有着相同理念的其他教师,也一同加入进来,彼此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习之后,对工作室有了一定了解,从而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进入特定的工作室进行学习。

教师参照学生的区别,以个人发展为基础,建立多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其一是基本功,主要以作画和基础能力培养为主。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补课的方式,要求学生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真正做到取长补短,以此打造良好的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就能做到举一反三,提升自身审美层次,形成优良的创造力,同时还能更好地认识美术的真谛。

其二是寻找合适的风格,主要是以绘画语言和个人特点为基础,深入研究,以此使得学生的艺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学生则需要做到扬长补短,在展现自身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人风格。学生通过学习后就能逐步认识到,美术创作并非对生活内容的强行照搬,而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选择特定的事物,对个人想法进行表达和阐述。同时,每个人的想法各不相同,因此就要在不断的创作中了解自己,慢慢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其三是艺术创作,让学生的创作水平得到提高,确保作品与生活有着更多联系,保持较高的格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创作能力,将日常练习和符合自身想法的语言整合在一起。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一同总结,使得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美术教学活动之中,师生通过长期努力,能够彼此逐步形成良好的关系。二者之间的交流频率、相互了解的程度,都会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影响。

教师将工作室作为基本载体,和学生展开沟通,分享自己的艺术生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确立个人风格。每当学生遇到问题,教师都能及时与之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并非只是传递知识,同时也扮演着品行之师的角色。教师的个人品格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带来影响。教师的个人举止,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能够起到相应的示范效果;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惑,教师则能在经验层面对学生给予相应的指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久而久之,双方就能变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形成良好的情感关系,彼此相互理解,从而产生共情。在师生深入交流之后,教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结合其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样一来,师生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就会有所提高,进而实现薪火相传的目标[5]。

三、结语

在我国艺术教学体系之中,美术工作室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高校需要提高重視程度,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综合水平,对工作室制度予以调整。如此一来,教学工作的效果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进而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吴鹏,杨季珑.教育学视角下的高校美术工作室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35-36.

[2]韩亮.论美术院校工作室制的教育学意蕴[J].美术研究,2016(2):82-85.

[3]齐达,沈兰婷.基于工作室制的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工作室模式优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3):142-143.

[4]肖华英.工作室制模式下高校艺术设计实验中心实践研究[J].美术大观,2018(7):136-137.

[5]严俊杰,秦祖泽,刘迎春.工作室共同体:现代学徒制的理论重构与路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17-20,26.

作者单位:

云南工商学院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