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测试素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校本测试

2021-01-03邱露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

【摘要】本文梳理了“教师测试素养”的定义和内涵,重点从测试类型和功能的不同、测试基本原则、测试对学习方式的影响、教测一体化教学模式等角度论述了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测试知识和技能,对提升大学英语校本测试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教师测试素养”;大学英语;校本测试

【作者简介】邱露(1985.10-),女,江苏淮安人,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以测试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1309)的部分成果。

一、背景

测试的首要目的必须是能够支持学习和教学的进步。在教育体系中,学生出于升学的需要,必须得在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中取得良好的分数才能脱颖而出,而这种标准化考试的主要功能只是区分和选拔。将这种测试作为日常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无疑是偏离测试的初衷的,是不能真正促进学习和教学提高的。可现实是,长期以来像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考试参加人数连年攀升,每年全国报名人数已达千万规模,很多高校热衷于将学生的英语学业表现与四六级考试成绩相挂钩,从事大学英语一线教学的教师也对使用标准化考试题型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乐此不疲。随着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这种做法越来越不被学界认同。亓鲁霞一针见血地指出大规模风险化考试往往无法有效促进教与学。韩宝成、蔡基刚等呼吁从内容、题型等方面彻底改革高校英语考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应以校本评价为主,其他多样化评价为辅,应涵盖课程体系的各要素,处理好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在学界和官方的共同呼吁下,校本英语水平考试、基于课堂的英语测试等日益受到重视。

二、高校大学英语校本测试发展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测试,特别是校本测试的开发和使用仍很不尽如人意。孙海洋等从考查技能、命题、评分等方面对国内98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校本测试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高校大学英语校本测试存在大部分高校没有完善的校本测试体系、命题质量偏低、使用单选题比例过高等问题。而且,更为实质的问题是,所谓的校本测试并未真正解决测试对教学有效促进的问题。从该大型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校本测试仍未摆脱标准化测试的倾向,更为讽刺的是,以“校本测试”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本身重点关注的仍是“分级测试”“期末考试”等内容,这说明从本质上来说现有的校本测试只是一种单校版的英语标准化测试,研究者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似乎也在推动校本测试更加向统一的、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与构建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个性的、多元的、能够真正促进英语学习效果提升”的英语测试体系相违背的。与此同时,孙海洋等人、金艳(2020)两项大规模调查都指出了,校本测试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孙海洋等人认为,导致校本测试实施不理想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考试相关责任人和普通教师欠缺足够的测评意识和素养;金艳的调查发现,“教师缺乏评价相关知识和能力(41%)”是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师具备基本的测试素养是提升教学测试效果的关键所在。那么,什么是测试素养呢?教师应具备哪些测试素养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三、教师测试素养定义和内涵

关于测试素养(assessment literacy),Webb给出的定义是“关于如何测试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如何解读测试结果以及如何将测试结果应用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学项目有效性的知识。”也就是说,一个具有测试素养的教师就是一个能“获得、解读和利用测试结果去促进学习发生”的教师。北卡罗来纳大学SERVE中心提出了具有测评素养的教育者应具备的7项技能,包括“定义清楚的教学目标”“利用多样的测试方法搜集学生学习证据”“分析学生成绩数据(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分析)并作出推论”“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反馈”“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帮助学生进步”“让学生参与到测试过程(自评和同伴测评)并有效的表达结果”“创设有效的课堂测试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笔者认为,这7项技能非常全面的概括了以学习为导向的测试需要涵盖的内容,是一种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交相呼应的教学测试,其起点是明确教学目标,终点是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英语教师如何利用好测试去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很有启示性。

四、教师测试素养的主要构成

1.区分不同测试类型和功能。教师首先应了解测试的类型划分和不同目的。常见的教学测试主要包括:诊断性测试、终结性测试和形成性测试。诊断性测试,是指教学前的测试,主要用来核查学生学习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诊断性测试可以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依据,其测试结果通常不进行等级划分。终结性评价是教学结束之际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总结,通常以期末测试、论文等形式给定分数或等级。终结性评价目前在基础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阶段仍占统治性地位。但是,终结性评价虽然能很好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因发生在学习过程结束的阶段,往往对促进学习提升起不到作用。形成性评价是持续的、与教学同步進行的评价,可以为师生提供反馈,从而实现指导教学和学习提升的目的。除了自评和同伴互评,小测验、口头提问、教师观察、论文撰写等都是形成性评价常见的形式。相比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教学过程交织在一起,形成性评价的落脚点不是区分学生学习的高下,而是为学生改进学习、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持续的刺激和反馈,是真正能够促进教学的测试。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明确三种类型测试的不同目的和功能,从而根据授课不同阶段的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帮助学生实现英语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2.掌握测试设计的基本原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测试,教师应该掌握测试设计和评价的原则。Brown提出的测试“五项基本原则”,一是测试的效度,即测试是否真的测量了我们想测量的方面;二是测试的信度,即测试是否采用了同样的标准测量不同对象的表现;三是测试的实用性,即测试过程是否相对易于操作;四是测试的反拨作用,即测试对学习和教学是否具有积极影响;五是测试的真实性,即学生是否被要求完成真实的任务。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高风险的标准化考试,对高校英语教师优化形成性评价也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因为只有测试手段可靠、可信,测试任务真实、便于操作,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才能进一步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3.重视测试的影响和学生的期望。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测试会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的影响。根据Rust的研究发现,教师采用的测试策略可能会对学生选择“浅层次学习”还是“深层次学习”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所谓“浅层次学习”,是把学习看作对事实信息机械的死记硬背;所谓“深层次学习”,是指通过分析、整合和反复思考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采用终结性评价,学生则会选择“浅层次学习”以求取得最佳成绩,反之,学生则会更加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相关原理和思想,也就是更倾向于“深层次学习”。因此,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认识到测试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直接影响,积极利用好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超越简单识记的层面,实现对语言的深加工。

其次,教师还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对测试的期望。根据James 等人的描述,关于测试,学生首先最看重的是“清楚的目标定位”,即当学生清楚地知道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时,就会更有效地学习;学生喜欢真实的任务,如果学生认为测试任务反映的是职场和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真实技能,他们会更认真对待测试;学生注重选择和弹性,希望在测试任务的性质和完成时限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权。高校英语教师在设计测试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期望和需求,设计与课程目标一致、贴近生活、富有挑战、形式多样的语言交际任务,只有这样,受试端的参与积极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以测试带动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4.践行教测一体的教学模式。Biggs提出了整合教学和测试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原则是好的教学体系应该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将教学方法和测试与学习活动整合成一个有机体,有机体的各方面能协同一致共同支持学生学习。在这一模型中,教学和学习活动、学习结果、测试任务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闭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教学和测试时效性、任务类型可选择性等因素制约,施行这一模型具有较大的挑战。而当前高校教学环境在信息化背景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移动云教学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语言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课堂测试可以借助移动云平台,在恰当的时間节点以合理的内容和形式让测试充分发挥驱动学习任务、诊断和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问题、检测和巩固任务完成效果等功能。最重要的是,移动终端、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随时随地测、快速即时测、丰富多样测成为可能,无论课前的诊断性测试,课中的即学即测,还是课后的复习巩固测试,都可以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高效的一以贯之,测试日渐成了贯穿教学始末、具有突出作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在Biggs提出教学测试一体化模型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一设想已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
论朗读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