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理工学科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2021-01-03王晶李雪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工科英语教学

王晶 李雪

【摘要】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理论、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专业学术研究的能力。通过实现和提升学生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重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认知与建构能力、沟通与思辨能力、创新与领袖能力的新时代科学家。

【关键词】新工科;新科学家;英语教学

【Abstract】Guided by the theori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study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conduct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research in English.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ual goals of improving students' English skills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he students will be trained to be new era scientists with the abilities of cognition and construction, communication and speculation,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New Scientists; English Teaching

【作者简介】王晶(1977-),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李雪,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新科学家外语能力进阶创新研究”(项目资助编号:HIT.HSS.201858);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公共外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编号:XJG2021001)。

当21世纪大踏步迈进第二个十年,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大潮催生了对未来卓越工程人才的全新要求。在培养领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硬实力和竞争力,“新工科”教育应势而生。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自2017年以来相继出台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其后教育部还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积极探索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助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的定位正是积极响应建设制造强国,创新强国战略,助推高等工程教育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案。新科学家应该成为符合国内外“新工科”发展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具有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導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及数字素养。因此,本文在新时代“新工科”的大背景下,探索“新工科”建设的人文主义路径。通过实现提升学生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双重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认知与建构能力、沟通与思辨能力、创新与领袖能力的新时代科学家。这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减少学术失语,为国家培养能够进行高水平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的新科学家,其应用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一、“新工科”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在国内,2017年“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新工科”建设是进行高等教育重大改革的行动计划,是为应对新的复杂的国际环境而提出的。旨在面对全新的经济挑战、为国家战略提供服务、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需求,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的发展。“复旦共识”中强调“新工科”追求的目标包括“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天大行动”认为,作为“新工科”人才,我们应着重培养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使他们具有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使他们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自主终身学习理念、并且强化学生的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新工科”这一计划的提出立刻获得了高等教育界甚至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之初以职业为导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前身是州立农业、矿业和机械工艺学院;东京工业大学的前身是东京职工学校。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和软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在上升的同时,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也在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985和211高校认识到,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工程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无法满足新的就业需求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跨语言跨文化合作能力、终身学习理念、职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所有毕业生的学术发展和职业前途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国内高校陆续开始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国外的许多高校也开设了文理兼修的课程,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置了“人文+工程”专业,为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为宽泛的事业发展前景。另一个事例是东京工业大学,他们从2016年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为了培养能够“理解人和文化”的新型工程人才,学校针对学生的外语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专项强化。南洋理工大学更是率先提出了5C的人才培养标准:人品高尚(character)、善于交流(communication)、具有公民意识(civic-mindedness)、能力出众 (competence)和勇于创新(creativity)。

二、“新工科”建设建设下外语能力提升规划

在全球一体化的新环境下新工科建设要服务于扎根中国,走向世界的目标。“新工科”建设要聚焦于战略、创新、开放、互联等方面,不难看出,“新工科”建设的重点是强调学课交叉与互融、协调与配合。由此可见,“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新思维、新视野的建立,并具有跨学科视野与跨行业整合能力;“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沟通意识,能够进行有效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才能逐渐培养其全球化视野。“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对理工科高等学校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和研究者应具备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理工科高校学生而言,学生应具备新时代科学家所需要的学术能力和科学素养。随着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我国与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新格局在不断推进。外语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外语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过程中梳理了“新工科”外语教育的基本状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发现当前“新工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均衡,存在通识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实践素养需全方位提升、全球视野还应继续拓宽和自我管理能力仍需强化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教学方式的因循守旧、评价体系尚需完善等五个方面。对此,外语教师认为提升“新工科”本科生核心素养,还需要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促进校企合作与产学融合、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新工科”建设,使其符合“一带一路”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新科学家的培养必须符合“新工科”人才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在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具有卓越的国际沟通合作能力,成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成为创新能力的实践者。

三、学术语篇认知与建构能力培养

在“新工科”建设的理工科学术英语理论研究上,外语教师应整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文献语篇研究成果,运用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理论和跨文化修辞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学术语篇。在实证研究上,采集“新工科”学习者的英语学术演讲和科研论文数据。在词、句、篇三个层面上,考察其英语语篇特点。通过翔实的数据和实证分析,找出学习者在英语语篇建构中的某些规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提高“新工科”学习者学术语篇认知与建构能力的有效策略,助力未来科学家把握国际科技前沿,积极参與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从而使我国全面融入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中,并在某些领域引领全球科技革命。上述科研成果透过翔实的数据和实证分析找出了学习者在科技英语语篇建构中的某些规律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科技专业英语词汇量不够,只习惯读短文章、不愿啃文献的问题等,课题组教师精心选取了“新工科”背景下符合国际前沿学术英语水平的大量文献,并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容量巨大、语言专业化、内容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全方位了解学术英语语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技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些未来的“新科学家”们主动把握国际科技发展动向、参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展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更好地展示我国的大国形象有切实的帮助。

四、科技翻译能力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在翻译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作用也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为主的机器辅助翻译这种形式已经成为翻译界关注的新热点。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翻译能力,进一步探讨翻译文本是否更适合基于大数据的机器翻译、网络翻译等现代翻译手段,以及学习者应该如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翻译技术作为辅助手段高效地处理翻译任务。本研究提出,机器翻译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快速解决原文中海量语料的翻译。若原文中所带的专业语料太多,则必须要有扎实的英汉双语语言基础的翻译者来进行,所以机器翻译在这个层面来说,远不及人工翻译的水平。只有以翻译者为主、机器翻译为辅,才能达到既节省翻译的时间,又能翻译出高标准的译文,使二者有效结合,相辅相成。本研究基于大数据时代“新工科”人才的科技翻译能力设定更高标准,对于国际前沿科技文献的翻译不仅要掌握英语翻译原则,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积淀,没有理工科专业学习背景和一定的专业化语言知识内涵,是无法完成高标准科技文献翻译的。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但缺乏其他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知识,相反,其他理工科的专业英语教学是由理工科专业教师负责,他们虽然在专业知识方面能够融会贯通,但英语语言学基础和翻译能力较薄弱,这些都是客观事实,急需进行改进。总而言之,培养具有跨学科学习背景的科技翻译人才,是提高我国“新工科”科技人才科技翻译能力发展的关键和必要途径。遵循这个目标开展的英语教学,对教师队伍的素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无论在教学模式上,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以及教师的跨学科专业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更系统的改革。

五、批判阅读能力培养

批判思维能力是“新工科”学习者必须具备的根本学术素养之一,当今的世界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新工科”学习者对于所有信息都要第一时间进行认识、分析, 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判断、选择和决定。因此,对于任何专业的学习者而言构建批判阅读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层次框架一定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广泛研究批判性阅读的相关概念之后,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批判性阅读和字面阅读的差异,帮助学生概括文本阅读的技巧,强调批判性阅读在英语阅读能力提高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可以促使学习者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其次,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势必提高学习者的逻辑推理能力。第三,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同样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最后,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可以促使学习者掌握迅速分辨信息特点的能力,并将重要信息与非重要信息进行分类,概括阅读材料的基本结构,在最短的时间内概括阅读文本的要点,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提升分析,判断的正确率。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适合“新工科”学习者的批判性阅读的培养策略。1.助力学习者建立批判性阅读的心理准备,摆脱片面依赖权威的心理定式,建立在提问、质疑、评判和创新基础上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要强调从语篇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析文献结构特点,引导学习者对语篇进行积极地预测和假设,培养学习者潜在的创造性思维。2.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确立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让学习者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有机结合各类批判性思维因素,尽量充分发挥,运用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3.强调学习者对外界信息的选择过程。选择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展现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阅读过程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过程,而是能动的积思维的过程,是学习者大脑中更新信息,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总而言之,批判性阅读能力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地练习。如果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运用质疑,提问,寻找漏洞,验证证据,转换视角等方式批判的进行各种英文文献和报刊、互相网上各种国内外信息的阅读和分析,他们一定可以更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

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与国际间的沟通和合作日益频繁,“新工科”发展迫切需求兼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語,学习者可以学习和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交往与合作,提升国家软实力。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建构模型的基础上,以新时代“新工科”为研究背景,将全球化与本土化辩证思考,从我国语言交际环境出发,提出了适合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模型。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先进的慕课教学及其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对中国的特色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深入浅出地介绍,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提升国际化思维、多元化知识架构和沟通能力等,采用国际社会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在国际交往中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中西方的特色文化、语言学习的乐趣、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如此多种元素的相互交融,绘织成“新工科”文化类英语课程的教材精品,为高校英语课程增加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习者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自信地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

七、结语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范例可以借鉴。缺少真实的语言实践环境和环节,目前都是仿真练习(simulation),要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强化实践训练,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研究过程中外语教学者应以科学家英语为主线,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学术语篇建构能力,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为最终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力、思辨力、认知与建构能力、领袖力和沟通力的新时代科学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王景惠.多模态驱动的研究生英语学术语篇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5(5):63-67.

[2]王景惠,李雪.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李慧杰.英语批判阅读能力的层级框架[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0(6):40-54,127.

[4]李慧杰,傅杰.外语教育在研究型大学中的战略地位[J].外语教育研究,2014(1):51-53.

[5]王晶,李雪.利用元认知策略建构大学外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66-67.

[6]王晶.语言本体论视域中的语境建构[J].外语学刊,2015(6):11-14.

猜你喜欢

新工科英语教学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