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四维”协同教学模式构建

2021-01-03鲍宇科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29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课程思政

鲍宇科

摘 要 为了解答“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难题,实现立德育人的终极教育目标,以社区矫正专业建设为例,提出从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视角构建“四维”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维度,要重新梳理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开发课程思政金课;在网络互动维度,要推动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拓展课程思政网络阵地;在社会实践维度,要重建课程教育实效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思政成效;在校园文化维度,要构建渗透型德育模式,树立课程思政典范。

关键词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29-0060-05

社区矫正专业致力于培养掌握社区矫正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司法行政行业、专业社会组织,能够从事社区矫正刑事执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社区矫正专业的培养目标精准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但对于“怎样培养人”这个具有极强过程性、长期性的问题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中。“怎样培养人”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具理性强调专业技能,价值理性关注职业素养。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中,“怎样培养人”是核心和关键,只有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为了解答“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难题,本研究突破以往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狭隘观念,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矫正专业建设为例,提出从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等视角构建“四维”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见图1)。在该模式中,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属于微观维度,重点解决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和针对性问题;校园文化归属宏观维度,主要解决课程思政的普遍性和渗透性问题;课堂教学、网络互动、社会实践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微观基础,校园文化则是推进课程思政“四維”协同的有效载体。结合社区矫正专业特色和行业要求,将该模式运用到实践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政资源应用最优化,促进课程思政实效提升,以期实现立德育人的终极教育目标。

一、课堂教学维度:重新梳理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开发课程思政金课

(一)社区矫正专业课程思政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内涵

课堂教学维度重点探索如何在课堂这个有限空间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其针对性和特殊性体现为怎样有机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构建理实一体化的社区矫正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打造理实一体化的社区矫正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对照专业教学标准,以培养社区矫正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为主线,首先要求各门核心专业课程确定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然后根据课程思政核心理念制定各单元(章)的核心思政目标,最后根据各单元(章)对应的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相应的核心思政目标深入挖掘典型工作任务下各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成以工作流程环节和课程思政目标相结合为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这种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既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又关照课程思政的隐性渗透,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探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理想型教学模式。

以社区矫正专业为例说明如何针对专业群内的各核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见图2。首先,各门课程的思政核心理念界定了不同课程之间的边界,由此确定核心课程各自特有的属性;其次,以核心课程《社区矫正管理实务》为例,说明确该课程内每个单元的课程思政目标;最后,以课程内的“社会调查评估”单元为例,展示不同知识点下特有的思政元素。图2既展现了理论知识点在教学中的思政要求,又充分挖掘了实践知识点在教学中本身蕴含的思政资源。

(二)构建社区矫正专业课程思政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困境

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终极目标的基础。为培养会监管、懂教育、能帮扶、善矫治的社区矫正一线复合型实战人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矫正专业从2019年开始全力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重新拟定课程思政教学标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交流,为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其中,《社区矫正管理实务》课程被评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2019年度学院精品课程思政示范课。但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不能形成一课带动一个专业群的示范效应,社区矫正专业课程思政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尚未成型。具体表现为:专业课教师只关注技能训练不讲育人,忽视和浪费了专业课程中本身蕴含的思政资源;专业课教师不能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要义,课程思政不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为了建设让学生受益和学生满意的思政精品课程;一些专业课教师因缺乏思政素养导致课程思政设计水平偏低,无法灵活把握和应用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资源。

(三)优化社区矫正专业课程思政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之路径

构建专业课程思政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终极教育目标的基础。为培养行业需要的人才,社区矫正专业在《社区矫正管理实务》院级示范课程的基础上全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发挥金课的引领辐射作用,以一课带动整个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示范金课,是优化社区矫正专业课程思政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有效路径。打造课程思政精品示范金课需要关注“一重点”“双结合”和“三融入”等问题。

首先,课程思政“一重点”在方法。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需要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因为教学内容传递的知识和隐含的主流价值理念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内容,专业课教师可以邀请思政教师共同挖掘专业课程内容及知识点中潜在的思政资源,挖掘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意识和中国梦理念的教学内容,传授有温度、有厚度、有热度的知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和入心的效果,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具备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形成“双结合”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双结合”是指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需要结合社区矫正专业特点和基层社区矫正人才培养目标这两个因素。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重新梳理社区矫正各门核心课程的思政理念。如《社区矫正管理实务》课程的核心思政理念是:培养学生依法、严格、规范、公正、科学、文明的社区矫正流程衔接管理能力和非监禁刑事执行能力;《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课程的核心思政理念是: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真诚、尊重、科学地预防和处理社区矫正对象心理问题的能力;《社区矫正文书制作》课程的核心思政理念是:培养学生依法、规范、严谨地制作文书的能力。

最后,开展“三融入”式的教学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三融入”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过程、融入教学考核等各个环节,以保证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各门专业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化设计,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指导,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各环节,在课前确立单元思政教学目标,课中结合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后总结思政收获,实现在探究问题时寻找思政元素,在讨论问题时发现思政元素,在解决问题中运用思政元素,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践行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互动维度:推动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拓展课程思政网络阵地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2]。互联网时代意味着各个领域必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互联网空间是思政资源丰富的储藏库,课程思政在互联网阵地上可以大有作为,既要争夺网络空间,又要为互联网添砖加瓦。

(一)推动“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之困境

网络互动维度的针对性和特殊性表现为如何有效加强互联网资源和课程思政资源的有效融合,为课程思政拓展网络阵地。当前发展课程思政面临以下困境:第一,“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课师资提出了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和思政素养的双重要求。截至目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矫正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均已完成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并已投入使用,然而同时具备信息素养和思政素养的教师少之又少,一些教师的思政素养偏低甚至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在信息化教学中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第二,零零后大学生虽然早已习惯通过网络参与课程学习、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和交流思想,但是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和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诱惑和挑战,他们缺乏辨别和应对的能力。第三,面对种类繁多的网络互动空间,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网络监管工作者在引导方面容易缺位,对于学生浏览各类信息、视频、网站的关注度不够,面对学生参与各类线上群团活动的反馈不及时,无法及时掌握关于学生的重大动态变化,以便及时更新应对策略。

(二)拓展课程思政网络阵地之路径

首先,拓展课程思政网络阵地要改革传统教学理念,“互联网+”思政课程建设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的线下课堂迁移到线上平台,而是根据网络空间开放共享的特点对平台集成和资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3]。专业课教师必须兼具信息素养和思政素养才能对网络平台的各种思政资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各项应用优势。一方面,教师需要培养自身信息化授课习惯,摸准互联网规律,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符合学生需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思政素养,认真学习内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意识和中国梦理念,保证课程思政内容抓住时代脉搏,紧贴专业内容,符合职业特点。

其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网络课程。教师借助网络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偏好和行为轨迹等个体学习需求信息,根据学生需求及时推送学习资料、在线解惑答疑,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精神、政治信念和职业素养。

再次,要加强关注各类师生互动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从现实空间进入虚拟空间,人们的行为方式、喜好、习惯、追求,甚至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了的人和事[4],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通过改革传统教学理念、掌握学生需求、加强关注和反馈等各种方法来适应互联网时代。社区矫正专业师生共同使用的网络空间不仅包括MOOC、智慧职教等网络课程,还包括微信、钉钉、QQ等线上师生互动平台。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除了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之外,还应当充分挖掘网络优质思政资源,引导学生浏览学习信息,积极参与各类线上群团活动,拓展课程思政网络阵地。

三、社会实践维度:重建课程教育实效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思政成效

(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之困境

社会实践维度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在于如何挖掘并有效运用实践教学过程中被大量忽视和浪费的思政资源。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校内课堂实训和校外社会实践两块内容。从课程思政建设视角来看,社区矫正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项目的任务导向设置,其中,校内实训主要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期两周的实训课;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则通过制订校外3级递进式实践教学方案来实现教学目标,即通过“专业认知见习(低阶)—专业岗位实践(中阶)—专业顶岗实习(高阶)”3个阶段帮助学生掌握社区矫正专业技能,整体设计侧重于专业技能训练,导致思政元素的融入性不足。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知识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是提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由于社区矫正专业科研与教学对行业工作的指导作用不强,无法有效解决行业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行业的认可,最终导致专业与行业部门在合作育人方面缺乏稳定、长效的内生性动力机制,因而如何借力行业力量共同制定行业认可的课程教育实效评价指标,成为解决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根本性问题。

(二)提升實践教学课程思政成效之路径

目前本專业设置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课堂实训方案和校外社会实践计划)都以实习岗位为载体,基于任务导向设计一系列的实践项目。因此,解决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关键问题可以通过在实践项目中设置若干课程思政质量控制点,以明确具体的实践要求和作业任务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程思政的无形渗透。设置课程思政质量控制点切忌生搬硬套“两张皮”,要将专业实践教学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可以将本来就存在的思政元素在具体细节中融合实施,既避免了思政资源的浪费,又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小组合作完成“矫正流程模拟”实训环节时,设置相应的课程思政质量监控计分点,该计分点包括团队成员专业技能综合评分(占比50%)、团队协作意识评分和包容互助精神评分(占比50%)。设置课程思政质量控制点计分的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严谨公正、公私分明、爱岗敬业、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科学规范、助人自助的职业精神。

解决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根本性问题需要构建课程教育实效评价指标。课程教育实效评价指标是以行业需求为标准,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包括能力指标、知识指标、素质指标等。为了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必须扎根于社区矫正行业。扎根行业的有效方法就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定期参与行业服务,教师通过为社区矫正机构、基层一线司法所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参与行业实践,学生则通过校外行业顶岗实践方式参与行业服务。社区矫正专业的主动服务机制有助于吸引一批优秀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训项目建设、课程标准制定,其中,由行业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课程教育实效评价指标,是检验人才是否合格的试金石,是提高课程思政成效的制度保障。

四、校园文化维度:构建渗透型德育教育模式,树立课程思政典范

(一)构建渗透型德育模式之困境

校园文化从宏观维度重点解决课程思政的无形渗透问题,是保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中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由其产生的影响力有时甚至优于课堂教学。如何构建一套渗透于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德育模式,以利于强化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是营造具有警院特色的思政校园文化氛围的关键。校园文化恰好是构建渗透型德育模式的最佳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包括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雕塑设计、环境布置、宣传栏等,能够体现出警校特色的硬环境;另一方面是指文化软环境的建构。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在软环境的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不足: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在设计活动或各类大赛时缺乏思政意识;优秀团队、优秀学生和优秀事迹的示范效应不足,其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构建渗透型德育模式之路径

首先,需要制订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即完善的制度保障。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已于2021年年初推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从学校层面制订并推进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实施细则,引导全校各部门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其次,要关注校园文化硬环境建设。诸如雕塑设计、环境布置、校训、校友墙等能够体现出大学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实际环境设施。社区矫正专业主要通过设立社区矫正综合实训室,采用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管理制度等相关文字上墙方式,营造矫正专业文化硬环境建设。

再次,要重视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文化软环境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指通过动员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厅局级、院系级各类创业竞赛、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诸如社区矫正协会、读书会、篮球协会等各类社团活动,挖掘在各类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优秀社团作为思政资源,从学院、系部层面以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推送或者邀请优秀学生代表在大会发言等形式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2)[2021-08-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2021-08-01].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3]刘淑慧.“互联网 +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3):15-17.

[4]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6-18.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课程思政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