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汉简所见篆书探析

2021-01-03胡永鹏张爱萍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习字篆书

胡永鹏 张爱萍

摘要:西北汉简中有少量的篆书简,虽多为习字之作,却是宝贵的手书篆文资料,对于研究汉代篆书形体和西北边塞地区的篆书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也可为中学汉字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材料。篆书简的内容可分为干支类、字书类、文书类等。边塞地区吏卒学习篆书,首先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如辨识印文等,其次是从政基本素养的要求。此外,还可能是出于对古典权威的崇尚或个人兴趣爱好。

关键词:西北汉简;篆书;习字

西北汉简数量庞大、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书手众多,不仅是研究汉代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语言文字的重要材料。从字体来看,西北汉简所见主要为隶书、草书,兼有篆书、行书、楷书等。篆书简的数量虽然很少,且大多属于习字性质,却是宝贵的手书篆文资料,反映了篆文的书写情况,对于探讨汉代篆书形体和西北边塞地区的篆书教育具有一定价值。目前,西北汉简中的篆书主要书写于削衣(多为木觚上所刮削),另有一部分为单札、两行等。关于汉简所见篆书,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有所论及。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新公布的篆书简牍略做补充,敬请方家指正。

一、西北汉简中篆书简的内容

西北汉简主要出土于汉代边塞鄣燧、关城、邮驿等遗址,故其内容多为与屯戍、邮驿等相关的各类文书,另有一部分为诏书、律令、历日、私信、医方、典籍等。目前所见篆书简的内容主要为干支、字书,个别属于文书。现将其分述如下:

1.干支类。此类绝大部分为习字简。例如:

(1)甲子己亥 肩水金关汉简73EJT10:367B

该简残存左半部分,疑应释作“甲子乙丑丙”。

(2)甲子乙丑丙寅  丁卯戊辰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敦煌汉简2114

(3)甲子乙丑丙  居延汉简16.1

(4)丁未癸酉   居延新简EPT48:52B

(5)甲子乙乙丑  悬泉汉简I90DXT0114①224A

少数简牍所书为天干,例如:

(6)甲乙  居延新简EPTS4T2:94

干支表又称“六十甲子”,或简称为“六甲”,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天文、地理、时间、方位等的定位、统计与轮替排序。甲骨文中已见干支习刻,说明商代人已将干支作为学习的内容。干支表也是汉代儿童学习的内容之一。《汉书·食货志》:“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顾炎武曰:“六甲者,四时六十甲子之类。”又《南齐书·顾欢传》载“欢年六七岁,画甲子,有简三篇,欢析计,遂知六甲”。张政烺先生指出,《顾欢传》中所谓的“甲子”即古代童子习字之《六甲》。据此可知干支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初学字者的教材。

西北汉简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历日简。不过,干支类习字简与其有较为明显的区别。普通的历日简均以标准的隶书写就,简端标明日序,再书写干支,因编排及查看等需要,字距较大,其间往往记有八节、伏腊、建除等信息。

2.字书类。此类亦多属于习字性质。例如:

(1)□毛鞅(?)  2583

(2)□韩鸣笵  2569

(3)苟(?)务成史计  居延新简EPT59:369A

教后嗣  居延新简EPT59:369B

简(1)和简(2)为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所获削衣。据胡平生先生考证,其内容属于《苍颉篇》。简(3)残损严重,简面正背存八个残字,除“言”旁外其余为篆书,字体瘦长,且写得比较大。从残存笔画推测其亦为《苍颉篇》语句。

边塞地区的吏卒会因工作需要而进行文化学习。目前所出土的习字简表明吏卒的习字课本主要是《急就篇》和《苍颉篇》。邢义田先生注意到凡写得有篆意的习字简或削衣,其字句几乎都出自《苍颉篇》;凡出自《急就篇》者,均为隶书。这或许与范本不同有关,也可能范本均为篆书,习书者照临或只取字句而不临书体。目前,尚未发现《苍颉篇》等篆书范本,但吏卒习字似有所本。

3.文书类。此类极少,目前所见为实物楬。

(1)枪五枚  肩水金关汉简73EJD:307A

(2)枪  肩水金关汉简73EJD:315A

楬即标签、签牌。两简简首有网格纹,背面皆有文字,简(1)为传,即通行证,简(2)不易确定。据此可知,两简均是原文书简废弃后被截短而修治成的签牌,空白背面被重复利用。此类情况又见于73EJT2:82等。简(1)中部有一小孔,似乎表明在使用时是以木钉等固定于墙壁之上,而非如常见的木楬系于实物或封缄盛装器物的橐囊。额济纳汉简2000ES9SF4:25亦为实物楬,书有“木面衣”三字。该简出土时顶端的孔内塞有一根木棍,使用时应是通过木棍、木钉等固定在木面衣旁近的墙面等背景上。

另有少数简牍因过于残损或字迹漫漶不易确定内容,但均为习字。例如:

(1)□□□□烦  居延新简EPT59:896A

(2)□君桑  居延漢简108.5

个别为单字重复书写,如73EJT10:124B书有“尤尤尤”,73EJF3:222书有“又又又”。

汉篆多来源于秦篆,在庄重的场合下继续使用,但因为受到隶书影响,篆形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马瑞先生曾指出,篆书简EPT59:896等字体不像秦篆那样圆转规正,笔法稍有方折,横画略有波挑,微有隶书味,是变体了的篆书。需要注意的是,篆书简绝大部分为练字之作,或用笔稚拙,或书写草率,或形体讹误,不能全面地体现汉代手写篆书的特点。整体而言,汉简中的篆书大多带有隶书风格,篆法不纯正,与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张掖都尉棨信上规范的小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大徐本《说文》小篆的风格也存在差异。学者指出,典范的幡旐柩銘与習字简上的篆书都是从秦篆发展而来,风格与“玉箸篆”相近。

二、汉代西北边塞地区的篆书教育

西北汉简中的篆书简多为屯戍吏卒的习字作品,反映出汉代边塞基层政治文化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探讨边塞地区人们的习字原因、方法等。汉塞的隧长、候史、尉史等基层官吏多是从戍卒提拔而来。据西北汉简所载,担任戍吏的基本要求是“能书”“会计”“知律令”。不过,大部分吏卒没有受过教育,戍边之后才有了学习的机会。

文字应是吏卒学习的首要内容。根据汉代选拔官吏的规定,为吏必须能够背诵和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试史学童以十五篇,能风(讽)书五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有(又)以八䐩<K:\廊坊师范\语文\2021\12\月曲豆X.eps>(体)试之,郡移其八<K:\廊坊师范\语文\2021\12\月曲豆X.eps>(体)课大史,大史诵课,取㝡(最)一人以为其县令史,殿者勿以为史。三岁壹并课,取㝡(最)一人以为尚书卒史。”整理者指出,“十五篇”即《史籀篇》。《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叙》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边塞地区吏卒学习文字,首先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即完成誊抄、起草文书等职责;其次是从政基本素养的要求。汉塞戍卒在掌握五千或九千字后,应具备了为吏的基本素养之一。如果想升迁,还需要掌握八体或某几体,小篆应在其中。

汉代边塞地区使用篆书的机会很少,但吏卒仍会接触到篆文。文书封检上的封泥印有篆文,吏卒须能识别方可抄录官衔或姓名。居延新简EPT52.385A书有印文记录“纪音印”,第一字为不太纯正的篆文,应是书吏在转写时有意为之。此外,一些铜器、陶器等也载有篆文。学者已指出,边塞吏卒在日常文书虽不再使用篆书,但仍要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吏卒学习篆书还可能是出于对古典权威的崇尚或个人的兴趣爱好。如实物楬73EJD:307A、73EJD:315A均为篆书,且为一人所书。

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在西北汉简中发现篆书范本,推测基层吏卒主要是自主练习篆书。如敦煌汉简2114、肩水金关汉简73EJT26:45B等,字形大小不一,多讹误,拘谨且不熟练。但不能排除某些篆书简为示范之作。如金关汉简73EJT26:234A,字形结构修长,用笔圆熟。篆书简对研究边塞地区吏卒的习字原因、文字教育方式等具有一定意义。这方面的探讨有待新的更多的材料出土。

参考文献:

[1] 胡平生.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简牍中的〈苍颉篇〉残片研究[C].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张政烺.六书古义[C].张政烺文集.古史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12.

[3]白军鹏.汉代习字简初探[C].出土文献第十五辑,上海:中西书局,2019.

[4]邢义田.汉代《仓颉》、《急就》、八体和“史书”问题——再论秦汉官吏如何学习文字[C].治國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许可.汉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8年度基金项目“汉代篆文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SD181082】

作者简介:胡永鹏(1980— ),男,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古文字、汉字教学。

猜你喜欢

习字篆书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习字让生活更美好
浅议小学生习字入体方法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王献之依缸习字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我的篆书观
关于农村小学生习字指导的策略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笔下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