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2021-01-03王元
王元
[摘 要] 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270名高职院校学生,运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均分为2.79±0.54、心理健康均分为1.67±0.55,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r=0.37,P<0.001);学习倦怠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解释了心理健康变异的13%。学习倦怠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关键词] 高职学生;学习倦怠;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心理测评(UPI)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2019SJB359);2020年度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构建研究”(SBXLKTYJ33012);2019年度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高职学生学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YA319-26)
[作者简介] 王 元(1990—),男,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秘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7-0185-04 [收稿日期] 2021-10-2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一些学生选择进入高职院校读书的关键原因是他们不擅长学习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达不到本科院校要求。他们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无法得到及时、正向的心理反馈,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倦,久而久之形成学习倦怠,并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高职学生如何在宽松愉悦、心理良好的状态下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学习倦怠起源于职业倦怠,多数沿用了职业领域的概念。1986年,Freudenberger首次界定职业倦怠:由于工作需要,工作人员长时间地付出精力、情感等,导致身心俱疲、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等,并由此产生对工作的冷淡、对工友的漠视等消极反应。SalmelaAroK对学习倦怠进行界定: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或学习兴趣缺失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并由此引发系列的消极行为。目前,国内对学习倦怠的概念还没有统一定论,多数研究者都认同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下,学习的兴趣、精力、热情逐渐被耗尽,表现出疲惫的状态,对学习产生厌倦和自我价值感降低,最终形成学习倦怠。连榕等人[1]研究发现,疲乏、冷漠、焦虑等学习倦怠的消极表现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倦怠的测量工具基本上都是在MBI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与完善。连榕、杨丽娴等人[2]编制、修订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量测量工具,使量表本土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关注。国外研究起步较早,1908年Beers出版《A Mind That Found Itself》,标志着近代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国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分为五类。研究对象不同,包括学生、教师、医生、工人等;影响因素不同,包括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遗传因素等;编制工具多样化,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问卷UPI等;应对措施丰富化,包括提高自身能力等;相关关系研究包括相关关系、中介作用、调节作用等。其中,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少,目前仅发现1篇,而且是以本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量表收集数据、分析影响因素、梳理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性建议,但是以高职院校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情况,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通过降低学习倦怠水平,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1年5月~6月,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江苏随机抽取高职院校大一和大二的学生270人,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收回问卷251份,其中有效问卷24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9.6%。其中,男生159人,女生83人;农村户口150人,城镇户口92人;大一学生113人,大二学生129人;理科139人,文科15人,工科88人。
(二)研究方法
《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Undergraduates’ Learning Burnout,ULB),共计20题,分为三个维度:情绪低落(8个题目)、行为不当(6个题目)和成就感低(6个题目)[3]。其中,反向题目8个:第1、3、6、8、11、13、15、18题。量表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学习倦怠程度越高;反之,学习倦怠程度越低。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6,信度、效度良好。在不影响本意的前提下修改了问卷的部分题项,由于研究对象是高职学生,将第15题“对我来说,拿到学士学位很容易”修改为“对我来说,拿到毕业证书很容易”。
《心理健康症状自評量表(SCL-90)》共有90道题目,共计10个维度: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饮食与睡眠。采用5级评分,累计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反之,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97,信度、效度良好[4]。
(三)统计处理
运用SPSS23.0,分析学习倦怠、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研究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学习倦怠对心理健康线性回归关系。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将研究结果与全国青年常模(781人)得分做比较,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242名高职院校学生各因子得分都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得分,且差异显著,P<0.01,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高度重视。
(二)学习倦怠基本情况
由于《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采用5级计分法,所以将中间值3选定为参照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242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均分为2.79±0.54,总体水平偏高,情况不容忽视。学习倦怠的3个维度得分均没有高于中间值3,但是行为不当维度得分最高,为2.92±0.41,这也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倦怠中行为不当最为严重,情绪低落维度得分2.73±0.51,低成就感维度得分2.76±0.33。廖红[5]在研究中指出,学习倦怠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其中,行为不当的得分比其余两个维度高。
(三)学习倦怠和心理健康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总分为2.81±0.56,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01)。心理健康总分为1.55±0.54,性别、年级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01),在恐怖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大二显著高于大一(P<0.05)。
(四)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及低成就感与心理健康总分、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五)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见表4。第一层模型里,回归方程不显著。第二层模型里,回归方程显著(P<0.001),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三者共同解释了心理健康变异的13%。
三、讨论
(一)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偏高,接近中间值,且以行为不当分数最高,这与戴绍芳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主要原因有:高职学生严重偏科、缺乏兴趣、动机较低等,长此以往学生出现学习无助感,甚至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最终导致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这与连榕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学习能力弱,对专业的认可度、学习兴趣低,甚至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6]。
将被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青年常模对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明显低于常模水平,原因有多种:学习压力大、学习倦怠、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当然也有可能全国青年常模时间久,出现老化、缺乏时效性等,这与张峰[7]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二)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高职院校学生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可能由于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倦怠,无法正确认识自我、对自我的认可度低、缺少成就感。这与谢姗姗、林荣茂、凌育兵、刘素梅的研究结果一致[8],且大二学生的低成就感水平显著高于大一学生,可能是他们刚进入高职院校后,对专业、知识等兴趣较高,随着年级的递增、专业课程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上课方式、学习方法等适应不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长期成就感缺失,最终造成年级越高,成就感越低,所以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的学习倦怠更为严重,这与李茂平的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还指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会形成各种不良习惯,如迟到、旷课等,这也是造成年級差异的原因之一[9]。
(三)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关关系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及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及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学习倦怠与心理健康的抑郁维度相关程度最高。这说明,学习倦怠水平越高的高职学生心理水平越低;反之,学习倦怠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张乐的研究发现,学习倦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且学习倦怠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F=13.17,P<0.001),联合解释变异量达13%。喻庆明的研究表明,低成就感对心理健康总分呈现负向预测作用,这为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工作思路:通过疏导学生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成就感来降低高职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进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沈丹等人[ 10 ]从“积极”视角出发,通过体验积极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建构稳定的支持系统、打造正向的“心理磁场”来改善学习倦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总体较高,在低成就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低成就感水平越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且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在恐怖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敌对、恐怖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倦怠及3个维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通过提高学习兴趣、体验积极情绪、培养良好习惯、建立支持系统等方法可以有效应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632-636.
[2]黎亚军,高燕.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07-409.
[3]王彦平.大学生自我控制对学业倦怠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0.
[4]赵敏.流畅体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0.
[5]廖红.论大学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的状况及其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141-143.
[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1):47-51.
[7]张峰.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0(33):193-196.
[8]谢姗姗,林荣茂,凌育兵,等.高职生学习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9):1311-1313.
[9]李茂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5.37(1):113-118.
[10]沈丹.李思婷.肖帅军.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习倦怠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8):765-767.